罗伯特·梅普勒索普与他拍摄的美国同性恋世界
- T大
6月12日,在奥兰多发生的严重枪击案再次将同性议题推上舆论的中心,就在备受争议的摄影家罗伯特·梅普勒索普(Robert Mapplethorpe)去世27年后,创作和言论自由与社会规范之间的角力仍在继续。梅普勒索普大型展览“完美媒介”于今年3月先后于在洛杉矶的盖蒂中心和洛杉矶郡立艺术博物馆开幕,并将展至7月31日。而梅普勒索普的最新纪录片《罗伯特·梅普勒索普:看看那些照片》也在展览开幕后不久播出。直至今天,他的同性恋、裸体、SM等题材仍让不少人无法直视,而影片《看看那些照片》则通过梅普勒索普的同性恋人和大量的音频资料、视频片段,带领观众反复“观看”这些作品。
▲ 纪录片《罗伯特·梅普勒索普:看看那些照片》截屏
首映于圣丹斯电影节,并且跟拍了洛杉矶的盖蒂中心(Getty Center)和洛杉矶郡立艺术博物馆(LACMA)共同举办的展览“梅普勒索普:完美媒介”(Mapplethorpe: The Perfect Medium)筹备过程的HBO纪录片《罗伯特·梅普勒索普:看看那些照片》(Robert Mapplethorpe: Look at the Pictures)4月4日在HBO播出,并于4月22日正式在英国上映。
▲ 罗伯特·梅普勒索普自拍肖像(均摄于1980年)
生于1946年的美国摄影家罗伯特·梅普勒索普(Robert Mapplethorpe)拍摄过安迪·沃霍尔、伊基·波普(Iggy Pop)、帕蒂·史密斯等名人,静物摄影也是其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因拍摄敏感的同性恋、男性裸体等而饱受争议,其中尤以他于60年代末及70年代在纽约以SM为题材的摄影作品最让世人震惊。1989年3月,时年42岁的梅普勒索普因艾滋病过世。
对艺术界而言,罗伯特·梅普勒索普可谓一座矿藏般的“宝库”。在他去世前就紧随其身边的传记作者帕特里夏·莫利斯罗(Patricia Morrisroe)的文字中,隐藏在他性格里的无视规则与暗黑美学随着年龄逐渐显露;已故的艺评人和史论家阿瑟·丹托(Arthur C. Danto)则曾在论述中表达了站在他作品面前可以抛开道德与哲学框架,去理解“一个有着这种艺术作品的世界”;而在帕蒂·史密斯(Patti Smith)的《只是孩子》里,他是一位永远年轻的恋人,青春时光的纯真与才情远早于那些招致非议的摄影创作之前,甚至早于梅普勒索普的同性恋身份为人所知的时候。
▲ 罗伯特·梅普勒索普拍摄的帕蒂·史密斯(摄于1975年)
而纪录片《罗伯特·梅普勒索普:看看那些照片》则是一次更为冷酷的回顾。拍摄本片的芬顿·贝利(Fenton Bailey)和兰迪·巴巴托(Randy Barbato)两位导演确如标题所言,反复地带领观众们一起“看”那些照片。这甚至可能是唯一一次将梅普勒索普以同性恋SM为主题的《X》系列13张作品全数呈现在大众媒体上的机会。
▲ 梅普勒索普《X》系列的其中一幅摄影
“看看那些照片”,语出参议员杰西·赫尔姆斯(Jesse Helms),他反对美国国家艺术基金(NEA)在1989年为梅普勒索普的“完美时刻”(The Perfect Moment)展览进行资助,因此愤怒地把画册摔向地面。“我甚至不知道这也能叫艺术,做这些东西的人也能叫艺术家。我觉得他是个混蛋。”赫尔姆斯紧接着表态。
▲ 纪录片《看看那些照片》中杰西·赫尔姆斯对梅普勒索普的展览和艺术发表意见的片段截屏
▲ 1989年“完美时刻”展览现场
这个戏剧性的场面首尾呼应地出现在纪录片里。一方面回溯了梅普勒索普最受诟病的同性恋SM题材摄影在当时带来的巨大冲击,一方面好像也在摆明一种观看的立场:我们不太可能彻底地抛却社会语境来单纯地看待艺术。在梅普勒索普去世27年之后的今天,创作和言论自由与社会规范之间的角力仍在继续。即使是在最近的展览和这部纪录片中,两幅梅普勒索普受委任拍摄的、有裸露内容的儿童肖像,依旧受到自我审查而没有出现。还原到图像的“观看”更多的是一种愿景。
这位作品大胆并最终死于艾滋病的艺术家在纪录片中受到了公正客观的对待。他的家人友邻、被拍摄对象、六七位曾经的同性恋人都端坐在镜头前接受采访,而他在世时大量的音频资料和视频片段也为自己做出了详尽的补充。梅普勒索普来自标准的中产阶级家庭,受过规范的艺术教育,叛逆且野心勃勃,即使身为“垮掉的一代”的一员,仍保持创作上的勤奋。而且,他几乎无法将艺术与自己的生活作出区隔。
▲ 纪录片《看看那些照片》采访了罗伯特·梅普勒索普的弟弟兼助手爱德华·梅普勒索普等人
他的第一位同性恋人大卫·克罗兰(David Croland)说:“狗都爱他”;时任Interview杂志专栏作者的弗兰·莱博维茨(Fran Lebowitz)描述他是“败坏的丘比特”;最后一任恋人杰克·沃斯(Jack Walls)说他一直“忙着做罗伯特·梅普勒索普”;而他的弟弟兼助手爱德华·梅普勒索普(Edward Mapplethorpe)这样做着总结:“为了成为罗伯特·梅普勒索普,他付出的代价是他全部的人生”。
▲ 罗伯特·梅普勒索普,《两个跳舞的男人》(Two Men Dancing),1984年
梅普勒索普所受的最大争议在于,他以同性恋者的身份“纪实摄影”了那个当时完全处于主流价值观之外的地下世界。从最早拿男同性恋色情杂志创作拼贴开始,不被认可的男性生殖器和性交场面始终充斥着画面,皮鞭、捆绑、甚至是拳交,到了后期,梅普勒索普更进一步地挑战观看者的审美伦理,专注于拍摄黑人男性裸体,在同性、虐恋的基础上涉及了更为政治敏感的种族问题。
▲ 罗伯特·梅普勒索普,《Phillip Prioleau》,1980年
▲ 罗伯特·梅普勒索普,《Jack Walls》,1982年
就其天然的野心来看,梅普勒索普有着成为关注焦点的强烈欲望,并且对恶魔般的人性充满好奇:“我想要看到我们所有人心里的恶魔。这是真正能够刺激我的所在。”而从形式美学来看,梅普勒索普将摄影视作一种“不必花时间动手捏模型”的雕塑,他拍摄的花朵静物美轮美奂,与其他并不情色的肖像一样,都是形体饱满、构图考究、质地完美无瑕的作品。他有着“外科手术”般的精准和创作天赋,这使得他的作品在内容上惊世骇俗但又充满着不可否认的视觉美感,仿佛在对生殖器、同性恋爱、甚至施虐受虐式的性爱谱写颂歌,也因此遭到了来自保守阵营更猛烈的攻击。
▲ 罗伯特·梅普勒索普,《鹦鹉郁金香》(Parrot Tulips),1988年
▲ 罗伯特·梅普勒索普,《郁金香》(Tulips),1978年
而《看看那些照片》的两位导演除了着墨于他性格和作品之外,也更为深入地从艺术史的视角将梅普勒索普SM题材的创作与天主教殉教史的图像进行关联,尤其是圣阿加莎乳房被钳受到拷打的宗教画。联想到梅普勒索普天主教的家庭背景,影片甚至采访了他童年时的牧师乔治·斯塔克(George Stack),后者出人意料地显示出对他的理解和宽容:“对他来说重要的是图像,而不是教条”,“我并不鼓励SM,但我确实能看到在罗伯特身上介于十字架和恶魔图像之间的挣扎。”
▲ 罗伯特·梅普勒索普,《Lisa Lyon》,1981年
带领观众一起看这些作品的还有来自洛杉矶两座美术馆的策展人和档案工作人员。在影片中,他们的观看与梅普勒索普的仰慕者、反对者或是亲朋好友都不尽相同:戴着塑胶手套,将宝丽来相片做低温保存,小心翼翼地翻阅早年的速写绘画,或是拿起他在地下俱乐部的会员卡……好像呼应着艺术家本人在作品中对生殖器所作的恋物崇拜一样。
▲ 洛杉矶郡立艺术博物馆的“完美媒介”展览现场
临近影片结尾,牵涉到梅普勒索普展览官司的策展人被宣告无罪,法庭中的木槌声紧接着的是他作品在拍卖行中高价成交的落槌声——尽管都发生在他过世之后,但梅普勒索普在艺术界的成功和更广泛社会中的影响确确实实如其所愿。
梅普勒索普:完美媒介
Mapplethorpe: The Perfect Medium
洛杉矶盖蒂中心|3月15日-7月31日
洛杉矶郡立艺术博物馆|3月20日-7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