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手捉一只小蜗牛,你认识吗?在小区给孩子上一节博物课吧!

2016-05-25 13:45 果壳网
  • T大

抓蜗牛是很多小朋友的心头好,果酱觉得是时候给这个活动加点知识含量了。

一场雨过后,随着气温抬升,南方蜗牛目击次数不断增加,北方的蜗牛也在蠢蠢欲动,其中比较常见的就算是钻头螺一科,琥珀螺一科,艾纳螺,烟管螺。但是,那些想当然的人也给我带来了许多苦恼。因为,同样是蛹状的螺,许多人会分不清,导致误判现象的出现。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简略的介绍一下蜗牛的捕捉、标本制作并大略地分辨一下几种常见的蜗牛。

灰尖巴蜗牛(Acusta ravida)】

这是一种在中国分布最广也是最常见的的蜗牛,大部分省区都有。一般来说,大家庭院里见到的都是这种蜗牛,小区的水泥墙壁上倒是不常见。这种蜗牛的食量比较大,特别是在春天的惊蛰后往往一片刚长好的青菜叶(如莴苣叶片、观赏菊叶片、生菜叶片等富含水分多的植物叶片)在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里,就能被它吃得一干二净。那些比较碎的叶片,被它爬过的叶片,它是不会吃的,总之,也是蛮浪费的。

这种蜗牛非常适合饲养观察。因为它在常见蜗牛中体积中等,食量比较大,生长比较快,性子比较急的小朋友也能体会到饲养小动物的乐趣,再加上它是农业地区的害虫,数量多,种群密度大,有时候根本就没有办法防治,也算小朋友帮农民伯伯做了件好事吧。蜗牛的牙齿长在舌头上,从而形成的特定结构齿舌(radula),蜗牛是用齿舌来刮取食物而不是咀嚼。胆大一点的小朋友可以把它放在手上,在它摄取食物的时候,齿舌将会摩擦你的双手,那真的是一种非常奇妙的感觉,当然,想朋友们在接触完蜗牛的粘液之后一定要记得洗手。

有些好奇的小朋友可能会问星辰哥哥,那些蜗牛为什么花纹不同,还都叫做灰尖巴蜗牛?灰尖巴蜗牛的贝壳本身是透明的,所以小朋友看见的花纹来自于灰尖巴蜗牛贝壳之下的一个结构——外套膜(mantle),英文的意思是披肩,外套膜上的花纹就好像是小朋友们穿的衣服上的花纹,而那个贝壳则像是一个透明的雨衣,是不是很有意思呢?

条华蜗牛(Cathaica fasciola)】

图:条华蜗牛指名亚种(Cathaica fasciola fasciola)

条华蜗牛是中国北方的常见蜗牛品种,扁扁的外壳和一条耀眼的红褐色色带(band)是它最醒目的特点。相信它一定承载了很多生活在北方的爸妈美好的童年回忆。这种蜗牛常常分布在人类居住的公寓式小区(特别是老小区的低矮针叶林植被下和水泥墙下,有爬墙虎的墙壁分布可能更多)。

这种蜗牛的食量相比较灰尖巴蜗牛而言算是小的啦,它和灰尖巴蜗牛在北方很好地和谐共处,因此,它们也是每次北方遭遇蜗牛泛滥的主要“同伙”。

大家可以看到上图的最上面的那只条华蜗牛,它身上的黑色斑点花纹不是色带,而是上文所说的到的外套膜的颜色。但是,同时需要指出的是条华蜗牛一般而言,外套膜时不会出现花纹的。

图:条华蜗牛微红亚种(Cathaica fasciola pyrrhozona)

有些条华蜗牛的生长线比较深(也可以叫做螺纹比较清晰),由于风化的缘故,上图蜗牛的色带已经看不太清楚了。但是他的壳口基部(也就是壳口的底下)具有一个小突起,是一个比较钝的齿(tooth),这种蜗牛虽然也叫做条华蜗牛,但是和其他条华蜗牛不是“嫡亲”的关系,而是叫做微红条华蜗牛。它分布在我国北方各省份。

同型巴蜗牛(Bradybaenasimilaris)】

介绍了北方的最主要的蜗牛,我们再介绍一下南方的蜗牛,同型巴蜗牛相比较条华蜗牛,它的身体更加圆鼓。虽然它最“标致”的时候,有一条红褐色的色带,但是这种色带会因个体不同而不同,所以当看到像第二张图的蜗牛的时候,小朋友们也不需要惊奇。

有些北方的小朋友如果喜欢去旅游,爬爬北方的山水,有时也可能发现同型巴蜗牛,同型巴蜗牛在北方也是存在的,只不过数量少,体积比较小而已。当遇到同型巴蜗牛和条华蜗牛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分辨呢?我来教给小朋友们一个小窍门:条华蜗牛壳口呈现出椭圆形,而同型巴蜗牛的壳口呈现出马蹄状。这种蜗牛也是比较适合饲养观察的。

细钻螺(Opeas gracile)】

图:感谢北京兔子的图片处理技术

虽然,图片上的细钻螺看起来很大,但是,实际上它只是一个小肉丁。来,我们来看图片。

这种蜗牛主要分布在包邮区(江浙沪一带),是南方喜爱种花的朋友们的心头痛,往往一个花盆里就会有很多只。

它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小并且肉体呈现出淡黄色至黄绿色,比较适合细心的小朋友去观察。它的主要食物就是土壤中的有机质,有时也会啃食植物腐烂的根部,它也不是像网上流传的那样有寄生虫、有毒,而是一个完全的素食主义者,小朋友们如果不害怕可以动手摸一摸。

断顶刍螺(Rumina decollata)】

钻头螺科另一个大路货就是断顶刍螺,和名字一样,最明显的特征是开始的几个螺层脱落缺失,这个物种也是较早的入侵物种。它的壳顶是自然脱落的,不是人为剪短的。

和以上介绍的各种蜗牛相比,它和许多小朋友一样,生活习性的一大特点是爱吃肉(主要食用其他种类蜗牛的肉体,偶尔自相残杀)。

江西鞭巴蜗牛(Mastigeulotakiangsinensis)】

江西鞭蜗牛和同型巴蜗牛一样也是南方的常见物种,它的色带更加宽大,生长线更加深刻,贝壳更加坚实。这个品种是中国科研人员最先用于提取蜗牛酶(一种可以消除植物细胞壁的混合物)实验和估计蜗牛营养成分的实验品种,所以,他十分好养活,在南方特别是福建、广东、广西这种蜗牛数量非常多。

家长们不要因为贪吃而把这种蜗牛烧菜吃,野外采集的安全性可是没有保障的。虽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收录蜗牛这一药物的时候,最可能是它(根据地理分布),但是,对于这种土方子,建议家长不要给小孩子用。

赤琥珀螺(Succineidae erythrophana

琥珀螺,这种听起来很高大上的名字很容易让想象力丰富的孩子联想到:“唉,它是不是被封在琥珀里面的螺?”实际上,琥珀螺这个概念,根本就不是一个种,而是一个属,我们平时最常见的琥珀螺就是赤琥珀螺。分布在全国各地。

图:囊螺(上)

图:椎实螺(下)

图:赤琥珀螺(Succineidae erythrophana)

琥珀螺的壳口很大,不易与陆生贝类搞混,而是经常合囊螺和椎实螺搞混,而囊螺、椎实螺都是生活在水中的。不过,只要掌握一点知识,通过活体,我们就可以很好的区分了。琥珀螺的眼睛长在触角的顶端,而另外两个则是长在触角的基部。椎实螺的旋向和琥珀螺相同,都是右旋。囊螺却是左旋(判断左右旋,壳顶向上,壳口向着自己,如果壳口在中间的螺轴左边为左旋,壳口在螺轴右边的为右旋)。

烟管螺(Clausiliidae)、艾纳螺(Enidae)】

这两个科是我最想要说的。

艾纳螺和烟管螺一般来说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艾纳螺右旋,烟管螺左旋。当然,这里说一般,是有原因的,因为烟管螺大部分左旋,少部分右旋。烟管螺一般来说,体态均匀,上下粗细对比不明显,而艾纳螺则是中间(体螺层)膨胀,壳口处收缩。一般来说,烟管螺也会像断顶刍螺那样缺少几个螺层,不过,不如前者明显。这几种蜗牛都容易被误认为钉螺,但是,钉螺一般只生活在水中,不可能在陆地上长久生存。艾纳螺一般北方比较多,比如甘肃,南方各省分也是有的。而烟管螺则是南方居多,值得告诉小朋友们的是烟管螺的某些属的蜗牛是卵胎生,也就是直接生出小蜗牛,但不是完全的胎生。其余柄眼目(眼睛长在触角的顶部)的蜗牛都是卵生。

图:艾纳螺科的蛹纳螺(Pupopsis pupopsis)

图:台湾的一种烟管螺(右)

【蜗牛的捕捉】

蜗牛一般生活在多碳酸钙阴湿的靠近植被的地方。在遇到不利于自身生长的环境时,会分泌粘液堵塞壳口并会把身子缩回壳内。等到环境适宜时再重新出壳活动。蜗牛一般夜间活动,在雨后多会攀附在碳酸钙固体上。然而,根据蜗牛的栖息地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地栖型和树栖型。一般,国内见到的均为地栖型。蜗牛的壳子一般呈现出与环境适应的保护色。所以不好判别一般会出现小突起的可能是蜗牛,有时还可能出现在丛木灌木的底部。

在采集的时候应该尽量坚持少采集、少捕捉的原则,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当然,和善待小朋友们一样,我们也尽量不去捕捉那些个头较小的蜗牛。

标本的制作】

如果小朋友们在野外发现一只蜗牛空壳,那么,小朋友们可以把这些蜗牛贝壳放在塑料袋子里,注意不要挤碎了。如果是遇到一只活的蜗牛(可以透着阳光看一下,如果出现从壳顶一直到壳口一段距离的地方出现均匀的阴影,那么大致就可以判断这是一只活的蜗牛),大概可以观察一下,如果真的想要把活体做成标本,那就可以用水把蜗牛浸泡两三天,把贝壳与肉体分离就可以了。

关于软体部分,蜗牛的肉体可以现在无水酒精中浸泡一周(连同贝壳),再放入百分之七十五的酒精溶液中保存,在隔离一个月之后,除去蜗牛肉体体表的粘液就可以做成蜗牛软体的标本了。如果小朋友们不是以科学研究为目的的蜗牛标本制作也可以采用福尔马林浸泡蜗牛的肉体。

蜗牛的饲养】

有许多小朋友在微博里会问我蜗牛吃什么,怎么养蜗牛。其实,不要看蜗牛抗饥饿能力很强,一周不吃饭都可以,但是,蜗牛要是一周不喝水,说不定它就会死掉。养蜗牛是一个精细活。

首先,你必须得是一个勤快人,在喂完食物之后,要清理食物残渣和粪便,不然,蜗牛就会很容易死亡。

其次,饲养的空间不能太小,太小的话,空气湿度过高,蜗牛虽然喜欢潮湿的环境但是也会死的,尤其是北方的蜗牛。温差也不能太大。

最后,就是透喂的植物叶片一般是双子叶植物的叶片,单子叶植物如玉米也是可以适当投喂的,在春天的生长期要注意补钙,珍珠粉、乌鱼骨都是不错的选择。

加入【果壳童学馆科学亲子课堂】微信群方法

添加果酱君微信:kidgk42,注明亲子课家长,TA会邀请您入群。

本文版权属于果壳童学馆,未经授权,谢绝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kids@guokr.com

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做科学爸妈,

每一个为什么都有最靠谱的回答。

壳二代,我们来了~ 微信号:guokr_kid

本文来源于果壳网(微信公众号:Guokr42),这是一个开放、多元的泛科技主题网站,提供负责任、有智趣的科技主题内容,欢迎关注,亦可使用果壳精选APP阅读更多有趣有料的科技文章!如需转载请联系sns@guokr.com。

本文作者:果壳童学馆

------------------------------

本文版权属于果壳网(guokr.com),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media@guokr.com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释放进入手凤首页

手机凤凰网 i.ife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