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文化起点不太高 灭亡前夕才修宋史

2016-07-06 00:12 凤凰国学
  • T大

导言: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由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蒙元王朝入主中原近百年,铁骑横扫欧亚。靠武力征服天下的他们,治天下也是靠野蛮吗?“崖山之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这句话流传很广,但到底有没有道理?从文化史的角度看,元朝不到一百年的统治,真的造成了以汉文化为主体的中国文化的大倒退吗?

6月24日上午,元史专家、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系主任张帆教授做客岳麓书院讲坛,开讲“从文化史角度看元朝对中国历史的影响”,让现场两百余名观众大呼过瘾。本期岳麓书院讲坛也是由岳麓书院、凤凰网、凤凰卫视联合主办的“致敬国学:第二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系列活动的第二场国学专场讲座。为了全景呈现本期讲坛的盛况,凤凰网国学频道特校对整理出全程实录,以飨读者。

以下为第五节:元朝文化起点不太高 灭亡前夕才修宋史

部分现场观众边听讲边做笔记(图/丁梦钰)

我认为在元朝统治下,汉文化的某些领域还是出现了停滞。说元朝一点影响都没有,还是有一点影响的,刚才两方面说的是没影响,但是从客观上来讲还是有影响,只是影响比较小。

第一个,有些领域确实停滞了,而这个是不是元朝造成的,我们待会儿讨论,但这个也可以算是影响,和经济一样,短期不行,长期来看还是慢慢发展起来,是个波动的问题,不是灭绝的问题。这样的影响不是特别要紧,它只是暂时的低谷或者是停滞。那是哪些领域停滞呢?我有这样一个印象,从宋朝到元朝,那些大众文化,或者说接受的人群比较大的那些文化,没有太受影响,比方说文学没有受影响,经学,当然也包括理学,书画也没有影响。这种文化就是说只要你是知识分子都具备它的能力,比如我是读书人,肯定会写诗,就是写得好坏的问题,比如我对经书肯定有了解,只不过了解到什么程度的问题,比如说书法,我可以简单写字,写字、画画、吟诗作赋等等这些学问掌握得人很多,没有受到影响。这些文化,我称为“大众文化”可能不太准确,但是元朝统治了以后,它们也还是那个样子。但是某些相对小众的文化,不是人们都会的,只有一部分人感兴趣、一部分人有条件去钻研的,并不是说知识分子就都了解这些方面,都能够掌握,甚至很多是新兴学科,过去都没有这些学科,是在宋朝刚刚发展起来,这个学科好像有点起色,出了点新东西,感觉到很有前途,但是根基不深,这些学科就在元朝出现了断裂,这个是应该指出的。

哪些是小众学科?新出现的,我举几个例子。比如说目录学,对于古代图书的整理、分类,对于学术源流的考编,整理皇家藏书什么的,到了宋朝的时候,目录学发展得很普及了,宫廷的书很重要,出现了重要的目录学经典著作。元朝还有些人是搞图书收藏,但是在目录学方面没有什么新的提法,没有什么新的推荐,写出跟宋朝著作不要说媲美了,差不多的著作都没有。所以这些方面可以说停滞了;再比如金石学,就是古代的考古学,对铭文文字加以解读,对器物的背景加以考证,去搜集古代的器物,这些很热闹。在元朝也出现了这样的爱好者,但是在学术方面没有出现和《金石录》那样相提并论的著作,就这样断了;还有文献学,就是经学以外的文献学,对于古代文献进行教刊、考证的学问,文献学在古代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对于儒家经书的考证,那个是经学的内容,自古以来很繁荣,几本经书反复读、反复对,这个地方读不通,我就提出一种解释来。但是我说的是经学以外的,比方说史书,比方说古书,我下功夫去挑错误、写考证,这样的在宋朝也有很多著名的著作出现,但是元朝没有。我提到的目录学、金石学这些学科,我们可以看到它的断裂还不是说断在元朝,元朝前期也不行,所以它真的是受到了战争的影响,这方面的学术基础不牢、根基不深、影响不大,稍微一冲击就缓解不来,像经书这种怎么冲击都影响不大,但是这些小众学科深受影响,在元朝到明前期,这些方面整个是低谷。包括社会经济也是这样的,也是宋朝经济比较发达,后来到了明朝后期才慢慢发展起来,是由他们的统治带来的。所以说,那些小众学科、新兴学科,所谓高端学科受到影响比较大,但也不是说绝种、毁灭了,只是说重新恢复的时间比较晚而已,要到明朝中叶了,但它们并没有毁灭掉。

根据一些小众学科相关的,有一个学科不太小众,但是也不能称为大众的,也值得讨论,就是史学。我们说“经史子集”,史学是很重要的,但是在古代,你真正要搞历史研究不是人人都能搞的,不像经书人人都有,但是史学不是这样,史学只有一部分人搞,有条件的人才能去搞史学,史学做出成果也是很难的,所以史学这个学科不够大众,但是也不是很小众,它是介乎于中间的一个学问。史学具有代表性,像这样一个不是很普及的学问,在元朝受到的影响也不太好,宋朝是史学高峰,这是公认的,非常繁荣、非常发达,但是元朝史学就一般了,虽然也有一些成果,但是差得太多,这不是偶然的,比如宋朝的史学,宋朝的整个朝廷政府,就有一套非常发达、非常严密的官方修史制度,什么事都有记载,到什么时候做什么阶段的整理都是有规定的,像一条流水线一样,一个国家对于文化的重视,对资料保管、资料整理的重视,是以前朝代远远比不上的,所以国家重视这个学科,社会上也出现了很多大家,但是元朝在国家层面上就不够重视。这个当然也没办法,元朝原来的文化起点不太高,它进关以后对于汉文化比较吃力,不能马上到位,也不能怪他们。所以元朝建立以后,我专门研究过,它们的官方修史制度很简陋,也不能严格实行,这就是制度断裂,这是一个例子,因为它太复杂,元朝甚至于认为没有必要,这和它对汉文化了解不够有关系。而且我们知道古人认为“国可灭、史不可灭”,要抓紧时间修史,这个在元朝那真是非常危险,因为元朝不把它当回事,老有人说你把宋朝灭了就去修史,但元朝不当回事,就找几个人修几天,然后就停了,后来在灭亡前才终于把那几本史书修好,如果晚几十年拖到元朝灭亡就很危险,我们就见不到那些宋史、金史了。

《文献通考》

所以说史学方面,整个元朝官方就不重视,元朝是有几个大牌学者,比如胡三省,他的《资治通鉴音注》很有名,不过严格说来胡三省不算,他这本编著基本是在宋朝写的,后来战乱中丢了,在元朝又重新写。那么最后只有一个人,就是马端临,他的《文献通考》是写在元朝的书,这个人也基本生在元朝,应该算元朝的成果,但是真正追究起来有点问题,马端临基本是家学,他爸爸在这方面就做了很多工作,做典章制度整理这些前代的东西,对于整理、概括总结做了好多工作,这本书虽说是元朝的成果,但基本是按宋朝的办法做,虽然成果很高,但是不能完全代表王朝,这样一看元朝的史学成果只有一两部书,另外因为元朝是蒙古族,搞了蒙古史,但我们就汉文化的角度讲,元朝没有出现像样的名著,没有能代表元朝的重量级的东西,有的几部大书,基本上都是自宋朝传下来的,而不是元朝自己的东西。所以我觉得史学可以放到这个地方讨论,就是说在元朝统治之下,可能出现了汉文化部分领域的停滞,那些金石、目录、文献学科还是有点停滞的,但不是说毁灭,只是说慢一点发展,以后还会起来的。其次还有很多大众学科没有受影响,总的来说受的影响还是小的。

*以上为凤凰网国学频道独家稿件,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人:丁梦钰 PN031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释放进入手凤首页

手机凤凰网 i.ife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