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舆论复杂性
- T大
舆论是什么?什么才是舆论?就所学知识,我可以确定说出什么不是舆论,却对什么是舆论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我认为除去不是舆论的部分,其余未必都是舆论。曾以为对某一舆论客体来说,所有意见状态的描述无非是赞成、中立和反对,亦或复杂一点非常赞成、赞成、一般、反对和非常反对,在程度上进行区分。
“彭宇事件”发生后,大众媒介就“看到老人摔到会扶起吗?”进行议程设置,给出的选项是“不会、立刻马上会、会犹豫、视具体情况而定”。显然大众媒介将公众的舆论导向引入该不该扶老人这个角度上。一个事件对象,有的人只看到表面,有的人不断深挖以至钻进牛角尖,有的人则会深挖后再从大局思考。“长江大学救人事件”中,除了歌颂赞扬外,同时有其他一些非主流的声音产生。有媒体揭露出英雄学子的尸体打捞要交钱;有媒体质疑这是一条假新闻,因为未报道英雄的家人要学校赔钱的事情:每一个内幕的揭露可能引发一种新的舆论产生,无关赞成、反对或中立这样类似的情感,可能只是“关我屁事,我只是出来打酱油的”态度。2012年上半年发生的“孔庆东骂香港人是狗”事件中,起初的舆论是叫好声有之,要求道歉声有之,中立态度也有一部分;随着事件的不断深挖与延展,演变成“左派”和“右派”之争,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孔庆东的言论”分子代表中国的一些知识分子的思维还停留在文革时期,这已不再是简单的赞同与否,而是两种思潮的碰撞。这正好说明大众媒介不是舆论,只是用来装舆论的容器。
当然有的事件发生后,公众的意见一致性很高,一边倒声音很多,这样舆论数量多,舆论相比较就简单得多。如一些中国牵涉到官员的新闻事件中,官员往往是被骂的一方。2009年的“邓玉娇刺官”案件中,民意一边倒的支持邓玉娇,邓玉娇案就被解读为“守贞操的弱女子被逼无奈杀死好色官吏”的正义之举,铺天盖地的“邓玉娇无罪”、“邓贵大该死”绑架了司法舆论。在央视投票调查中,“邓玉娇属正当防卫,应无罪释放”的票数高达92%以上。负面新闻中,官员如果就绝对是被骂的一方,正面新闻也可不排除有中枪的可能,“武汉警察找回日本人的车”,警察被骂崇洋媚外。甚至一些官员遭难的事,在民众眼中都变成喜事,如某地一官员因家庭纠纷而自杀竟也引得民众上街游行拍手称快就显得匪夷所思了。舆论的不一律本是正常的,但舆论如此一致并非是一件好事。官员在现实世界中拥有权力地位,但在舆论的世界中处于弱势地位。
作为一个要负担起引导舆论的新闻工作者来说,我认为舆论越简单越难以引导,越复杂反而越容易将公众带到“正确”的舆论道路上。当然,这个“正确”衡量的标准应该是有利于当前政府的统治地位,符合主流思想。像上文举的例,“孔庆东骂香港人是狗”本质是意识形态之争,《人民日报》的社论却发表“为人师表不该骂人”的意见,显然想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最终是为了维护国家稳定。权威媒体的意见未必就勘破了事件本质,而且媒体的意见虽不是舆论,却能扩大某一舆论的影响力,即增加舆论数量。
像涉及官员的新闻事件中,媒体以示公正不阿,发表言论或立场都倾向于另一方,面对官员绝对是弱势群体。在中国,媒体是党的宣传喉舌,但这并不妨碍一个媒体人客观公正的报道事件。为了维护国家的稳定,代表大多数观点的舆论未必就是“正确”的舆论方向,有些事件写入内参比曝光更好,但什么可写什么不可写,当了几十年的记者未必就能拿捏得住。前不久,《长江商报》的主编因为“麻城孩子背课桌上课”的新闻报道被调职,站对方向对一个新闻人来说是多么大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