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记录:神秘面具底下的“古代舞蹈活化石”(组图)
- T大
孩子将自己喜欢的傩神面具戴在头上,特别神气。
提起江西南丰县的傩舞,因为多年来国内外媒体的关注,许多人都知道的是石邮,其实南丰可以说是傩舞之乡,几乎每个乡镇村落都有傩舞班,其中白舍镇的傩舞也称得上洋洋大观。白舍镇位于南丰县的南部偏西,是南丰县的南大门,白舍镇“未置县之先有镇”,自古为江西通粤必经之地,所以当地多有客舍,又因为当地盛产瓷土,故得名“白舍”。
傩舞俗称“跳傩”,是沿袭古代驱鬼逐疫的仪式“驱傩”,历经漫岁月,不断改革、创新,逐渐演变而成的民间舞蹈。追本溯源,从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开始,就有关于“傩”的记录,殷墟甲骨卜辞中有“寇”字,是在室内以殳击鬼之形。甲骨文中有关“舞”字的记载中有“魃”字,是一人头戴假面具的形象;说明商代以前就有戴面具的驱鬼逐疫的傩祭舞蹈。以后《论语》、《吕氏春秋》、《周礼》都有记载。汉代张衡的《东京赋》中描写了傩仪傩舞的情形,《后汉书•礼仪志》中也有关于傩仪较详细的记叙。自汉至唐,傩舞都为驱疫鬼的一种祭祀性舞蹈。宋代后,傩舞增加了娱人成分,并逐渐向戏剧化方向发展。
南丰自汉开始有傩,据南丰西溪乡余氏重修族谱内《金砂余氏傩神辨记》称:“辉(此文作者)尝考宋时邑志旧本载,汉代吴芮将军封军山王者,昔常从陈平讨贼,驻扎军山,对丰人语曰:此地不数十年,必有刀兵,盖由军峰耸峙,煞气所钟,凡尔乡民一带介在山辄,必须祖周公之制,传傩以靖妖氛”。《辨记》中还引用《周礼•夏官》记载,“方相氏掌傩神,熊皮四目,执戈扬盾,皆所以除疫”。可知当时“傩”是为靖妖驱疫而“舞”的。
南丰的傩舞因其动作简朴、刚劲,保持较多的原始风格,被有关专家誉为“中国古代舞蹈活化石”。
今年春节时,我们去南丰白舍镇拍摄傩舞,镇长说:“因为现在年轻人基本上都外出打工了,只有过年才会回来。在我印象中,他们(年轻人)并不太重视这种传统文化。”但是,我感觉并不是像镇长说的那样,因为当傩舞表演的时候,还是有很多年轻人和小朋友观看,他们都表现出对傩舞很感兴趣。跟村里的年轻人攀谈,发现他们不是不重视传统文化,只是缺乏了解的渠道,不明白傩舞深厚的文化底蕴。当然,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城镇化发展趋势的加强,南丰跳傩赖以生存的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跳傩的艺人后继乏人,傩班的数量也在不断减少,傩舞能否继续传承也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