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南 红二十五军入陕第一县

2016-09-22 08:44 西安晚报
  • T大

原标题:洛南 红二十五军入陕第一县

“红军就是从九泉山悬崖峭壁上攀爬和敌人交战的。”当地干部邱宏波说。

“政策好,生活也好了,心里都美得很!”龙河村村民赵振杰连连说好。

本报采访小组在入陕第一村

  红二十五军长征路线图(资料图片)

  红二十五军长征路线图(资料图片)

  红二十五军长征路线图(资料图片)

1934年11月16日,中共鄂豫皖省委率红二十五军2980余人冲破敌人的围攻,从湖北罗山县何家冲出发西征,越桐柏山抵枣阳后进入河南泌阳、方城、鲁山一线西进;1934年12月8日,从豫陕交界的铁锁关(洛南县箭杆岭)入陕——

九泉山阻击战 红二十五军长征入陕首场恶战

“箭杆岭以东是河南省卢氏县官坡镇,岭西边就是我们陕西洛南县高耀镇,红二十五军就是从这里进入陕西,打败了尤奉三率领的国民党洛南县保安团,洛南也就成为红二十五军长征进入陕西的第一个县。”9月21日,洛南县委史志办党史股股长高永平面对本报记者,侃侃而谈。

据高永平讲,1934年12月8日,红二十五军从铁锁关(箭杆岭)入陕和保安团战斗后于下午派出先头部队进至三要司(今三要镇),与国民党陕军四十二师四二八团第三营接触,四二八团第三营抢占九泉山高地,凭借有利的地理位置与红二十五军作战。

“九泉山是豫陕交界的一个主要关隘,海拔约1600米,在三要司(今三要镇)东南蟒岭东麓,西北面临滔滔沙河,东边是一片开阔地,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关隘,敌人凭此高地想将红二十五军压制在沙河与开阔地之间,以此消灭和阻止红二十五军。红二十五军临近九泉山时,即以二二五团为主攻,战斗异常激烈,几次都没有攻上去,后来在副军长徐海东率领下,由九泉山的东南侧和东边火锅塬攀登陡崖,实施正面攻击,第三营八连在营长李学先和连长肖邦与的带领下,从高地两侧绕到敌后,首先登上山头与敌展开肉搏,在全军勇猛的夹击下,守敌一个营被全歼,这次战斗歼敌160余人,俘敌营长以下官兵100余人,缴获各种枪炮500多支(门),战马20多匹,这场战斗看似一场小战斗,但它为红二十五军进入陕西创建新的根据地开了一个好头,因而非常重要。”高永平说。

景村镇车塬村

陕南抗捐第一军发祥地

1934年12月28日,红二十五军从郧西、山阳一带经庾家河、会仙台、高耀子进入三要司(今三要镇),随后从寺坡、古城到达景村镇,击溃了当地的民团,缴枪50余支。

“红二十五军打下景村镇后,为了开辟新的根据地,迅速开展地方工作、建立地方武装,由省委副书记、红二十五军政委吴焕先在景村镇车塬村宣布组建中共商洛特委,任命红二十五军原手枪团政委宋兴国为特委书记,原军政治部少年宣传队队长程启文、手枪团二分队指导员陈小瞎、军政治部干事张勤等为委员,红二十五军手枪团二分队的30余人留下来,作为将要成立的地方武装的骨干。”高永平说。

中共商洛特委成立后, 12月29日在车塬村召开大会,红二十五军政委吴焕先宣布成立抗捐第一军,原红枪会首领刘实通被任命为抗捐第一军司令,岳新明任副司令,宋兴国兼任政委,抗捐第一军下辖四个分队,龙万善、张志强、姜云山、刘志让分别任第一、二、三、四分队队长。

抗捐第一军成立以后,在中共商洛特委的领导下,活动在景村镇车塬村、柏峪寺等地,并以陕南抗捐第一军司令部的名义发布布告,宣传抗捐军的性质、任务,张贴“打倒土豪劣绅”的标语,先后没收了景村镇“顺兴恒”、富刘村党志有等土豪劣绅的财物。“没收的财物,除一部分留给抗捐军自用外,其余的全部分给贫苦百姓,抗捐第一军的活动很快赢得了穷苦百姓的拥护,短短的几天,抗捐第一军就发展到300多人。”高永平说。

采访中,高永平告诉记者说,中共商洛特委及抗捐第一军虽然存在的时间不长,但是其活动在一定程度上给了国民党反动当局和土豪劣绅以重创,也为洛南的穷苦大众指出了一条出路,后特委委员程启文、陈小瞎等人突出重围后在丹凤孙家山坚持活动至1935年4月,归入红二十五军主力。

红色洛南

红军长征路上的加油站

据洛南县委史志办党史股股长高永平介绍,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为了粉碎国民党蒋介石的疯狂围剿,先后有4支红军转战洛南,宣传革命思想、发动人民群众,打击消灭土豪恶霸和反动势力,休养生息、补充给养,扩军整编、壮大队伍。“洛南为红军长征提供了无私的支援和帮助,其中红25军和红74师是红军长征结束时仅有的两支人数得到增加的队伍。”

1932年11月21日,红三军在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书记夏曦、军长贺龙、政委关向应率领下分别从河南省卢氏县的梨树坪、木桐沟等进入洛南,在洛南稍作休整并补充给养后,向南开去;1933年6月21日, 红二十六军在汪峰、刘志丹、王世泰率领下从照金革命根据地南下进入以洛南洛源镇为中心的蓝田、商州、洛南、华县四县交界处,与敌周旋3个多月,保证了红二十六军主要领导的安全并渡过难关;1934年12月8日,红二十军在军长程子华、政委吴焕先的率领下进入洛南三要,在之后的8个多月时间里,红二十军多次进出洛南,先后成立了中共商洛特委和抗捐第一军等,进行了九泉山、庾家河等战斗,解放了洛南县城并发布了《关于商业政策问题》布告,打开监狱解救抗捐群众70多人,建立了梨园岔等三个区和沙坪等六个乡苏维埃政权,处决了一批土豪劣绅,打击消灭了一批国民党地方武装,先后有近千名洛南人民参加了红二十五军和抗捐第一军。

“正是包括洛南在内的鄂豫陕革命根据地人民踊跃参军参战,红二十五军由入陕时的2500余人发展到北上时的4000多人,可以自豪地说,洛南是红军长征路上的加油站。”高永平说。

文/图 特派记者张红中 张松

刘志丹三进洛南

9月21日,洛南县委史志办党史股股长高永平告诉记者,被毛主席誉为“群众领袖,民族英雄”的刘志丹曾于1928年、1933年先后三次来到洛南从事革命活动,是洛南人民的亲密战友和革命的重要引路人。

记者从《中共洛南历史》资料上看到,1928年1月,刘志丹遵照中共陕西省委指示,以特派员的身份来到在洛南三要一带发展壮大的国民革命军联军第二军新编第三旅,并任旅参谋主任,为渭华起义做军事上、组织上的准备,在洛南鸡头关、灵口、商县腰市等地公开招兵,亲自动员贫苦青年参加革命,很快就将全旅由1290人发展到2000余人,新组建了两个步兵团;为解决部队弹药缺乏问题,刘志丹想方设法在三要街建起了小型修械所,除修理枪炮外,在当地群众支援下,利用农民自己炼的铁制造手榴弹和炮弹。同时,还积极组织官兵深入广大农村,发动群众建立农民协会,先后在何村等地成立农民协会五个、发展会员1700余人,通过召开群众大会、张贴标语等形式宣传共产党的主张,从而第一次将“共产党”“苏维埃政权”等名词带到闭塞落后的洛南。

渭华起义失败后,1928年6月25日,刘志丹等率领工农革命军300余人第二次翻越秦岭进入洛南县两岔河(今洛源)一带继续坚持革命斗争。1933年6月,随红二十六军从照金南下,第三次来到洛南县洛源一带开展隐蔽斗争,在洛南、蓝田、华县交界的秦岭深山与敌周旋三个多月,与人民群众生死与共,建立了深厚情谊,10月4日返回照金根据地,投入了新的战斗。 特派记者张红中 张松

探访红军入陕第一村龙河村

高耀镇是洛南县的“东大门”,连接秦豫两省,龙河村则是河南入陕第一村。1934年12月初,由程子华、吴焕先率领的红二十五军在河南兰草休整后出发入陕,刚进入龙河村便与国民党保安团进行交战,红军将保安团击溃后顺利进入陕南,并创建了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八十多年过去了,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百姓也快步向小康生活迈进。

9月21 日上午,本报采访小组驱车来到龙河村,国道边电杆上的LED屏幕上的“入陕第一村”五个红色大字映入眼帘。公路的两侧居住着十几户村民,户户都是二层半的楼房,红色大门,白色瓷砖贴墙,干净整洁,门前正在怒放的菊花在微风下摇头招手,迎送着来往的客人。

记者进入路边开商店的村民赵振杰家,他正在忙着整理货架,看到有客人来访,急忙放下手中的活,搬来小凳子让记者歇脚,和记者拉起了家常。赵振杰今年65岁,有三个女儿,两个出嫁到外地了,还有一个女儿留在身边,招了上门女婿。平日里,他和老伴除了干点农活外,就经营他们家的商店。提起红军入陕到龙河村的事情,赵振杰说,自打他记事起,家里和村上的人就常常给他讲红军途经他们村,与国民党保安团战斗的故事。解放前,他们家和村上的人生活很苦,住的都是茅草房,也没有什么吃的,父亲经常带他们兄弟四人到山上挖野菜。到了解放后,他家从山沟里搬到山下的路边,分了两间富农住过的瓦房,一家六口人挤在两间房里生活着。到了改革开放,家里承包了四亩地,父亲带着他们兄弟四人勤俭持家,辛勤劳作,加上不断有惠农的好政策下来,1992年,他开了小商店,家里的日子慢慢好起来。到了2012年,家里有了积蓄,他将旧房拆掉,建起了现在居住的四间两层半楼房,还将商店规模扩大了。

“红军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一直影响着我们村,在党和政府好的政策与村民辛勤劳作下,这几年我们村发生了巨变。原来村上16个村民小组全部都是砂石小路,车辆无法通行,村民出门买东西都靠背,农产品也难向外界运出。村民吃水也是问题,全要到河里挑水。近几年,有了国家的各项好政策,户户通上了电,干净的自来水也引到村民家的院子,16条砂石小路已有14条修成了宽敞的水泥路。”龙河村党支部副书记王栋满怀信心地继续说道:“目前,光纤网络入户正在加紧实施,已经通了5个村民小组,路灯亮化、村庄绿化也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食用菌、土蜂蜜等产业也在进一步发展壮大中。同时,在洛南县民政局的帮扶下,村里的贫困户通过免费发放的鸡苗等,正在一步步脱掉贫困的帽子。”

文/图 特派记者张红中 张松

硝烟已散去 青山依旧在

这是长征中人数最少的一支队伍,却走出了97名共和国的将军,他们历时10个月,转战近万里最先到达陕北;经历数百场战斗从未失败,长征结束时兵员比出发时不减反增;与中央长期失去联系,却能独立作出北上抗日决策,为中央红军落脚陕北奠定了重要基础……这就是从河南进入陕西的红二十五军!

21日,我们采访团队从商南辗转驱车三百多公里奔赴洛南县高耀镇箭杆岭。

箭杆岭位于陕西和河南两省交界处的省道上,岭东是河南卢氏县,岭西是陕西洛南县,刚过界牌便是红二十五军和敌人激战的九泉山,村民正在忙着收获核桃和成熟的玉米,远处山林里不时传来鸟儿欢快的叫声,一派欣欣向荣的和平景象。山上的松林里随处可见敌军为了阻击红军而修建的战壕、防空洞等。看着眼前的情景,遥想八十多年前红二十五军战士在这里和敌军浴血奋战、壮烈牺牲的悲壮场面,我眼睛湿润了,眼前仿佛又出现了硝烟弥漫的战场,红军战士英勇杀敌的壮烈场面。

这片红色沃土承载着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广大百姓的幸福而英勇献身的壮烈。“逆境中不忘理想,绝望中坚守希望,失败中寻找真理,黑暗中迎接曙光。”这就是红军精神,这就是支撑红军理想信念的灵魂支柱。

遥望远山,硝烟已散去,青山依旧在。 首席记者 张红中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释放进入手凤首页

手机凤凰网 i.ife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