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城科创新地标 | 探秘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中心

2016-10-02 10:35 新民晚报
  • T大

原标题:申城科创新地标 | 探秘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中心

图说: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中心 资料图

图说: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中心 资料图

【新民晚报·新民网】

【开栏的话】

地标者,不尽是风景之谓也,亦有风貌之谓也。正在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上海,正在涌现一批科创新地标。它们未必拥有令人难忘的造型,却一定拥有改变现在、创造未来的能量。在大科学装置不断加盟的张江核心区,在紫竹、杨浦、漕河泾、嘉定、临港等各具特色的科技创新集聚区,在更多上海热土,它们因科创成为城市新地标。本报今起推出“申城科创新地标”栏目,将通过系列报道与视频的形式,带您“深度游”新地标。

欢迎来到蛋白质的世界,和我们一起“参与”生命活动的所有过程。对付各种疾病的新药,新发病毒的应急防控……你所关心的生命奥秘,都是这里的“座上宾”。

上海张江,海科路上3.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的主体建筑与不远处“上海光源”专用于蛋白质结构分析的“五线六站”,共同组成了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简称“上海设施”)——当今全球生命科学领域首家综合性大科学装置。

今天,“上海设施”1岁2个月又4天了,交出一份相当漂亮的“成绩单”:自试运行开门迎客至今年7月底,累计运行逾18.5万小时,执行课题1300余个,发表SCI论文70余篇,其中在《自然》《科学》《细胞》三大顶级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16篇。更重要的是,这个年轻的上海科创新地标,与每个人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科学家的“全能兵器”

作为所有生命形式与生命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和功能执行者,蛋白质在“上海设施”受何“礼遇”?用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林院士的话来说,好比百家兵器的汇集之地,“上海设施”为蛋白质科学研究提供了全能手段,提供了更高的研究效能、更好更快的科学发现。

我国生命科学家们不用再费时费力远赴日本、欧美,第一时间来“上海设施”即可“深度接触”蛋白质。“上海设施”的第一次全国用户学术大会日前在上海举行,很多“用户体验相当愉快”的“大牛”科学家都来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高福院士的话颇具代表性:“自从有了上海光源和上海设施,我甚至敢说,在新发突发病毒表面蛋白结构分析这件事上,全世界没人能比我们更快!”从禽流感、埃博拉到寨卡病毒,高福率领的研究团队与“上海设施”等大科学装置精诚合作,多次在国际上率先发表原创成果,目前正利用这一平台继续对中东呼吸综合征、寨卡、裂谷热和流感等多种病毒“紧追不舍”。

发明家的“缪斯女神”

蛋白质中心与浙大、上海交大合作研制的能从纳升级(10的-12次方立方米)的蛋白质原材料中“诞生晶体”的微流控自动化晶体筛选机器人已有了眉目。每天克隆960个基因的规模化蛋白质制备大型系统已在顺利运行,并已完成每天克隆100个的中型样机开发。

像这样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仪器,在“上海设施”还有很多,将会有更多。大幅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满足科研的个性化需求,源源不断的创新灵感来自络绎不绝的课题申请,它不仅给科学家提供了“全能兵器”,也给发明家带来了“缪斯女神”。

城市的“气质源泉”

在2015年“上海设施”正式开放前几天,生化与细胞所副所长、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上海主任雷鸣研究员在上海科普大讲坛上,为市民形象地介绍了蛋白质科学的魅力,他将蛋白质形容为“了解人类健康与疾病的金钥匙”。此后一年多里,类似的科普活动始终在继续。纷至沓来的参观者走进“上海设施”,其中有不少中小学生在这里接受了科学研究的专业启蒙,雷鸣的实验室里便辅导过来自七宝中学的高中生。雷鸣相信,一个大科学装置的价值,绝不仅仅是有价的科技产出,更应该包括无价的人文气质——让更多人感受到科学的魅力,也为它所在的城市培养一种独特的人文气质。(新民晚报记者 董纯蕾)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释放进入手凤首页

手机凤凰网 i.ife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