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督促孩子学习成长的“大招”,很可能是“软暴力”?
- T大
原标题:家长督促孩子学习成长的“大招”,很可能是“软暴力”?
现在的家长们都很重视孩子的教育,都希望孩子可以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因此,使出各种“大招”,促使孩子积极认真地学习,提升学习成绩。但家长们可能不知道,一些“大招”很可能是一种“软暴力”,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伤害。
天河区廖女士的儿子正读小学三年级,比较贪玩,每天放学后都玩到饭点才回家,有时到了饭点还不见踪影。廖女士很重视孩子的教育,在孩子上小学前,就带他参加各种学前班,但孩子从读小学一年级开始,孩子就感觉吃力、跟不上、考试成绩不理想,学习态度也不好,很拖拉,做功课的效率很低。对此,廖女士经常督促孩子复习功课到深夜。如果孩子作业出错、成绩下滑,廖女士一定会劈头盖脸地一通大骂,让其知道错误并承诺改正。廖女士的丈夫工作十分繁忙,很少有空陪伴孩子,对孩子的关注也只是停留在学习成绩方面。
无独有偶,李女士的儿子情况也是如此,而李女士对此的态度和做法也比较急躁:孩子想哭的时候,她直接呵斥其“没用”;孩子躲避生人的时候,她直言“一点都不像男孩子,那么胆小”;虽然工作清闲,但极少带孩子出去游玩,都宅在家里;面对孩子撒谎犯错时,总是生气地认为孩子“太难管教、不成器”。
给孩子造成心理伤害的行为称之为“软暴力”
心理专家曾春兰表示,两位家长都觉得自己的孩子存在着令人担忧的坏毛病,而且都是用比较简单粗暴的方式去对待他们。
在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正式给儿童虐待下了定义:“所谓儿童虐待,是指对儿童有义务抚养、监管及有操纵权的人做出的足以对儿童的健康、生存、生长发育及尊严造成实际或潜在伤害的行为,包括各种形式的躯体或情感虐待、性虐待、忽视及经济剥削。”通俗地理解这一定义,虐待儿童的暴力行为包括两类:一类是直接的躯体伤害,即殴打孩子、强迫长时间劳动、不让吃饭或不让睡觉等;另一类则是一切区别于肢体暴力、给孩子造成心理伤害的行为,称之为“软暴力”。
曾春兰说,在现在的家庭教育中,“软暴力”是非常普遍的,而且甚少有父母意识到“软暴力”的存在。“软暴力”的主要表现为:言语伤害;施加过重的学习压力;冷落和孤立孩子,很少与孩子进行沟通;过度的干涉、不尊重孩子;父爱缺失等。
遭受软暴力的孩子更容易焦虑抑郁
不少家长对孩子的生活、学习、交际等方面都有高要求,一旦不符合父母的要求或期望,就会出现不满、指责和谩骂,如‘你这样太没用了!’‘成绩又下降了,你到底怎么学习的?’等。“虽然这些是随口而出的话,但会严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曾春兰说。
此外,在家庭相处方面,有些家长过于强势,要求孩子达到了某些目标或标准才有资格跟父母谈条件,或父母根本就不给孩子倾诉的机会,很少与孩子用沟通的方式进行交谈,又或者过度地干涉孩子的事情,不尊重孩子,以“法定监护人”的身份,充分行使“监”的权利,但往往,家长会忘记“护”,没有好好保护孩子独立自尊的义务。
曾春兰介绍,很多人不知道,父爱的缺失也属于“软暴力”的一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父亲在一个孩子的成长经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起着特殊的作用,父亲的人格会直接影响着子女的成长,尤其是来自父亲的真诚的爱更为重要。因此,父爱的缺失也会对孩子造成心理上的问题。”
曾春兰认为,根据以上两位女士所述的情况,孩子遭受的正是软暴力的伤害,也正是这种伤害让孩子的行为表现不能尽如人意。“长期遭受家庭软暴力的孩子比正常孩子更容易焦虑、抑郁、厌世,‘习得性无助’可以说明,长期的打击和贬低会让孩子失去对现实的信心和希望,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表现出消极的自我否定的心理状态。” 因此,遭受软暴力的孩子,看似依然阳光天真,但内心受到的伤痛会让他们一直活在自我否定的阴影里,不敢向外展示自我,表现为怕生、自卑、内向、不愿意表达自己、害怕出错、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等,甚至会形成抑郁、躁狂等心理疾病。
建议:用鼓励、理解、引导对孩子进行教育
曾春兰建议,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要学会微笑和鼓励,不管孩子犯了多大的错误,请记得他们还小、可塑性还很强,请记得那句:每个人都有进步空间;对孩子的行为想法给予理解和自由,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犯错误是正常的,父母不应该大包大揽地替孩子决定每件事,而是耐心地守护、及时地指引、客观地评价。
学习上,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应该是引导孩子养成一个好的学习习惯。此外,父亲们即使工作再忙,也请给予孩子应有的关心和呵护,用心保持良好诚挚的沟通和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