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名科学家联名要求韩春雨公布实验数据 《自然》最新回应称匿名学者已重复实验
- T大
《自然》在线发表韩春雨事件最新进展
由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团队发表的,关于NgAgo基因编辑技术的论文几个月来在国内外引发多方争议,近日争端继续升级。
11月23日,《自然》杂志在线发表了署名为David Cyranoski的新闻报道,“NgAgo gene-editing controversy escalates in peer-reviewed papers”(《同行评议论文中NgAgo基因编辑技术争端升级》),文章公布了《自然》杂志所掌握的最新进展:《自然-生物技术》已收到多名研究者来信称无法重复实验,调查目前正在进行中;已有一名匿名研究者表示已将NgAgo用于实验并希望尽快发表论文;韩春雨告诉《自然》,他已发现了研究者们无法重复的原因,将会公布相关数据和协定但目前不便透露;与此同时,报道提到了河北科技大学获批2.24亿经费建基因编辑研究中心一事,《自然》新闻团队曾就基因编辑研究中心事宜向学校提出讨论的要求,但被河北科技大学拒绝。
今年5月,韩春雨团队在《自然》子刊《自然·生物技术》上发表论文称,他们发明了一种新的基因编辑技术——NgAgo-gDNA,与当前基因编辑领域主流技术CRISPR-Cas9相比,NgAgo技术在基因编辑上效率更高并且更加精确。但随后,陆续有国内外学者公开表示无法重复论文中描述的实验,该项成果遭到质疑。
“有匿名研究者称已将NgAgo用于实验”
“已有一位研究者称已将NgAgo用于自己的实验,并希望能够尽快发表。而另外一位则遇到了一些困难,称‘数据尚不明确,我们还不能作出结论’。”在接受《自然》采访时,这两位研究者都不愿透露姓名以避免被卷入纷争。
在接受《自然》采访时,韩春雨说他已经找到了其他人无法重复试验的原因,并且现在正在进行试验以便公布实验数据和协定,但当前不便透露。
在此之前笔者致电韩春雨时,他也表示“学术的论文会以学术的方式进行回应。”“回应的时间不能特别确定,我只能说我能重复的出来,但我们做出回应是需要做实验的。即使重复出来,也需要写文章,这是一个很严谨的过程。”韩春雨说,“这件事被你们媒体搞得很乱。”
“要求更多的时间对于韩的信誉没有任何好处。”澳大利亚约翰·克汀医学研究中心研究人员Gaetan Burgio说,“如果实验设备完善,韩应该很快能够重复试验并教授这项技术,他要做的不是要求更多时间,而是向同行公开数据,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这项技术。”Gaetan认为,距离《自然-生物技术》发表论文已经六个多月了,这项技术在韩春雨的实验室里应该能够被重复和完善。
“在中国这已是一件学术道德和政治事件”
“NgAgo事件已不仅仅是一件科学事件,而是一件学术道德和政治事件。”《细胞与蛋白质》Protein &Cell执行编辑张晓雪在接受《自然》采访时表示。
此前,《细胞与蛋白质》发表了国内外20位科学家的来信《关于NgAgo的疑问》,称无法成功使用NgAgo进行基因编辑,并要求韩春雨提供实验细节。
“尽管这件事引起的在美国或欧洲关注还比不上在中国所引起的讨论广泛,但在国际科学界,这仍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人类基因组研究所研究院研究员Shawn Burgess说,他也是《关于NgAgo的疑问》的作者之一。在NgAgo技术通过论文公布之后,Shawn Burgess便着手NgAgo的实验研究,“我和另一位作者,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教授林硕合作多年,因此当他决定发表这封信时,我欣然同意共同联名。”
“很感谢Protein&Cell的编辑能够及时发表我们的来信,并迅速地向科学界传递了这一重要信息。”Shawn Burgess表示,根据他们团队的实验,即使韩春雨的论文数据真实,NgAgo也不会是一个值得普遍推广的技术。
“美国、欧洲和其它国家的很多实验室都尝试重复NgAgo的实验,但都以失败告终,我至今还不知道有哪家实验室能够成功重复韩的实验。”Gaetan Burgio说。7月29日,Gaetan曾在Twitter上发布长文《我的NgAgo经历》,介绍了他重复NgAgo实验的具体过程、相关操作和结论,并表示在多次试验3个不同细胞之后,并未发现严格意义上能够证明NgAgo发生基因编辑的证据。Gaetan表示,很多同行已就此事写信给《自然-生物技术》,但他并非其中一员,如今,Gaetan仍在继续进行和NgAgo相关的实验,并希望能够尽快发表相关论文。
《自然-生物技术》杂志发言人称,已经有不少个人或团队联系杂志,对韩春雨的技术产生质疑,杂志将会郑重考虑并且刊发部分文章,而《自然-生物技术》的调查也正在进行中。稳重强调,《自然-生物技术》在编辑形式上独立于《自然》的新闻团队,是属于《自然》出版集团Springer-Nature。
此前,《自然》旗下子刊《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在线发表了南通大学和复旦大学研究人员合作完成的论文,研究者尝试使用韩春雨所说的基因编辑工具NgAgo对斑马鱼基因进行编辑,也只是发现NgAgo对基因的表达起到抑制作用而不是韩春雨所说的能够对基因进行编辑。
“我们的研究是在斑马鱼模型上做的,没有发现indels(insertions(插入) & deletions(删除)的简称),但是可以抑制基因表达,推测是结合到了DNA上,阻止了转录。并没有支持或者反驳韩教授的结果。”文章通讯作者刘东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河北科技大学拒绝就基因编辑研究中心事宜进行讨论”
此外,《自然》的报道提出了另一个问题——8月份河北省发展改革委员会划拨了河北省科学技术大学2.24亿的经费用于建设基因编辑研究中心。报道采访了曾因学术打假出名的方是民,称如果韩春雨没有在《自然-生物技术》上发表论文,河北科技大不可能获得如此大笔的经费建立基因编辑研究中心。但当《自然》团队要求河北科技大学就基因编辑研究中心事宜进行讨论时,遭到校方拒绝。
此外,今年9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官网显示,韩春雨作为项目负责人的《NgAgo-个DNA基因编辑技术的完善及应用探究》项目已获批100万元,项目起止年月为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截至发稿前,笔者致电河北省科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河北省发改委,三个机构均未有明确回应。
“我想《自然-生物技术》应该已经着手调查,但何时有结果仍取决于河北科技大学的配合程度。《自然-生物技术》无权组织专家小组现场进行调查,因此,杂志要依赖相关机构来进行调查,如果河北科技大不愿意接受调查的话,那么杂志是无法进行撤稿的。”Gaetan Burgio说。
笔者就此致电河北科技大学,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学校10月份的那份《关于舆论质疑韩春雨成果情况的回应》就是学校的全部态度,至于《自然-生物技术》是否向他们发函提出调查要求,他并不知晓。该书面回应中称,已有独立于学校之外的机构运用韩春雨团队的NgAgo技术实现了基因编辑,该机构与韩春雨团队的合作正在洽谈中。就科学研究的一般规律而言,一项新的科学发现往往需要一个较长的验证周期,尤其在成果的初创阶段。
关于NgAgo技术的调查结果尚未明确,《自然》于11月21日刊登了一篇线上撤稿公告,将台湾大学郭明良教授团队在Nature Cell Biology发表的关于结肠癌细胞的研究论文正式撤稿。这篇论文今年8月在Nature网站线上发表,刚过3个月,距离匿名学者在学术讨论网站Pub Peer爆料其涉嫌篡改图片仅过了20天。论文作者查诗婷在11月4日于Pub Peer上做出回应,表示其在处理文章中的一些图片时出现失误,并主动向Nature Cell Biology提出撤稿。台湾大学、台“科技部”以及高雄医大学术伦理委员会都介入调查当中,台“科技部”发函请台大1个月内提出说明,若查明有违反学术伦理事实,将依相关规定进行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