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文系”到“河西走廊” 李亚伟成了一个诗歌符号
- T大
原标题:从“中文系”到“河西走廊” 李亚伟成了一个诗歌符号
从“中文系”到“河西走廊” 李亚伟成了一个诗歌符号
8日,四川省图书馆,粉丝们围住李亚伟索要签名。
“中文系是一条洒满钓饵的大河/浅滩边,一个教授和一群讲师正在撒网/网住的鱼儿/上岸就当助教,然后/当屈原的秘书,当李白的随从/然后再去撒网……”当传说中的莽汉诗歌经典代表作《中文系》被朗诵时,仿佛把人带回到上世纪80年代的诗歌岁月。
“我还没有在历史中看见我/那是因为历史走在了我前面眺望身后的世界/祁连山上下起了古代的大雪。……”当《河西走廊抒情》的诗句一发声,现场读者又仿佛被引领进入了遥远的祁连山脉。
12月8日下午2点,由《草堂》诗刊、华西都市报、四川省图书馆联合主办的“川图读者沙龙·草堂诗会”之《莽汉与他的时代——李亚伟诗歌读享会》,在四川省图书馆第二学术报告厅圆满举行。来自四川本地的几十名诗人、专程从外地赶来的李亚伟诗友们,以及众多读者济济一堂,深度走近李亚伟的诗歌世界,共同聆听他和他那个时代尖锐而真挚的声音,深入了解曾经走过的一段诗歌黄金时代。封面新闻全程直播了这场诗歌读享会。
身为此次活动的“男一号”,李亚伟在主持人周东的“鼓动”下,用自己的家乡方言重庆话,朗读了《中文系》的一小节暖场,诗人对自己诗歌的演绎,生动俏皮,引发全场喝彩。
随后,四川电视台著名主持人、四川省视协主持人专委会秘书长海光,藏羌诗人松夏央宗等人,全文朗诵了《中文系》《秋天的红颜》《酒中的窗户》《云中的签名》《内心深处》《我们》《异乡的女子》《风中的美人》《天空的阶梯》等多首李亚伟诗歌的名篇。诗人向以鲜还当场脱稿背诵朗读了李亚伟的《河西走廊抒情》组诗的其中一首。他准确的记忆力,投入的朗诵,也让现场气氛掀起了一个高潮。对于自己的《河西走廊抒情》组诗,李亚伟本人也是很满意,他与电台主持人思斯一起,合作朗诵了其中另外几首,效果也是奇佳。诗歌的光华在现场闪耀。
李亚伟个性不羁,诗歌风格也是奇崛新锐,不走寻常路,有一种惊世骇俗的美感。著名诗人、成都市文联主席梁平,在朗诵会上发言说:“我在很多场合上都说到过李亚伟的诗歌。中国新诗走过一百年,但真正适合诗歌发展的稳定平静的‘有效期’不到50年。在上世纪80年代掀起的新诗高潮中,诞生了很多诗歌流派,也出现了很多优秀的诗人。李亚伟的意义在于,他的诗歌已经具有一种标志性的符号意义。李亚伟诗歌的幽默、尖锐、嬉皮以及语言的多指和低放的写作姿态,对之前长期以来诗歌一本正经的面孔、虚假华丽、伪抒情给予迎头一击。莽汉的精神在我看来,就是一次革命,对诗歌固有的形态、对生活的切入方式以及对汉语语义的创新,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李亚伟的诗歌符号,代表着中国新诗的一次诗歌语言的改革和革命。”
谈到自己当年与朋友们创立莽汉诗歌,李亚伟说,“我们当时还在读学生,经常泡图书馆,读了很多西方的诗歌。我们当时认为,当时的朦胧诗,所引导的诗歌创新任务已经完成,我们需要些更新鲜的诗歌。作为年轻人,着急要发声,我们就结诗社、兴诗派。我们想的是,我们不写那种软绵绵的眼泪啊梦啊。我们要写更带劲的诗歌。”
对于自己当年那首《中文系》,李亚伟笑说,自己有时候“也觉得烦恼,因为这首诗名气太大,遮盖了我其他诗歌。哈哈。”李亚伟还透露,目前为止,自己最满意的诗歌是《河西走廊抒情》,“我写作的野心很大。为了写这首诗,我到河西走廊实实在在走了一大圈,有了真切的历史感,找到一个牢固的支点,我才写出这首组诗。”华西都市报记者张杰曾洁实习生王琬琳摄影吴小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