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霸凌后患无穷 中国教育在这一环节需改进

2016-12-15 15:14 凤凰卫视
  • T大

近日,北京市中关村二小一位家长在网上发文称,孩子遭到同学的“霸凌”,事后出现失眠、恐惧等急性应激反应,并质疑校方处理不当。此事经互联网传播发酵,引起广泛关注,也把“校园霸凌”这个话题推到公众面前。

本期的锵锵三人行就校园霸凌问题展开讨论,什么是校园霸凌,如何界定,怎么预防,霸凌背后,如何对孩子进行合适健康的道德教育?

从霸凌的定义来讲,是指人与人之间权力不平等的欺凌与压迫,包括肢体或言语的攻击、人际互动中的抗拒及排挤,也有可能是类似性骚扰般的谈论性或对身体部位的嘲讽、评论或讥笑。会对他人的身体、心理造成困扰,并且在一段时间内重复进行。

但霸凌实际界定起来有一定难度,梁文道提到“这是很难界定的灰色地带,什么是霸凌,什么是闹着玩,很多时候是一个度的问题。”

校园霸凌在近几年频繁被曝出,说明到了这样一个时候,不仅是个别学校,是所有学校要划一个很清晰的界限,定一个准则。在学校发生学生被欺凌的情况,很严重的话,将来影响很坏。

梁文道随即列举了校园欺凌事件严重的日本,学生打架,再严重老师也不管,对孩子日后的成长带来了很大的伤害。

校园霸凌现象反应了丛林法则,根据调查,小时候被欺凌的这些人,长大之后懦弱、自卑、受伤害、怂、不成功、Loser的概率较高。反倒是那些欺负人的这些孩子,发现他们成年之后,成功指数更高,小时候欺凌别人让他们得到一种自信和膨胀

当下中国校园欺凌事件逐渐增加,除了出现了怎么处理,更该提上议程的是前一步的预防怎么做?嘉宾们从孩子自身的属性、家长和学校的教育谈起来。

他们各自讲述了自己遇到的一些小孩攻击性行为,咬人、甚至还有小女孩拿剪刀剪同学手指的。窦文涛就提到,“动物性其实就是小孩的兽性,他那种攻击性是普遍存在。”

但当下很多家长认为为别人着想、有什么事情让着别人这种教育方式压抑了孩子的天性,孩子的个性就应该张扬出来。那么攻击性的约束和天性的释放该如何寻找一个平衡点呢?

周轶君提到,所谓的文明教小孩,就是把他兽性的那一面约束,但这个平衡挺难掌握。因为所有规矩都是大人在制定,孩子心里面是不是有一些和创造力相关的兽性也会被磨灭?所以这个平衡点是动态的,你很难说这个他不许做,那个不许做。需要观察他,然后自己掌握在哪一个点上可以介入。

作为社会动物,孩子需要张扬的是个性,而非兽性。梁文道就强调,小孩将来是要在社会中被接纳,在社会中与人相处的,张扬孩子的兽性反而不好。

虽然孩子是有一定攻击性的,但是接受善良的教育,还是会向善的。所以该如何教育孩子,为他们提供健康的道德教育?

梁文道谈到,当下的道德教育有时候很难堪,完全变成一种口号学习。灌输一种很盲目的一种道德价值,与日常生活相差甚远。现在道德教育不是教一个孩子人要有礼貌,而是书面的,考试填空做人要有哪五样东西?答:礼貌……

道德教育需要在一个很具体的实践之中,慢慢领会出来,领会出的心得,能够应用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领域。

梁文道还提到,在英国的道德教育中,体育是一个很重要的工具。比如说所有好动发泄在那儿,但是同时要讲规则,要讲荣誉感,要讲胜不骄败不馁。

责任编辑人:王俊 PX051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释放进入手凤首页

手机凤凰网 i.ife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