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造出圆珠笔头 但造笔头的企业说了这样一句话
- T大
原标题:中国有了自己的圆珠笔头,但造出笔头的企业说了这样一句令人深思的话
日前,一则名为《搞定!中国终于造出圆珠笔头,有望完全替代进口》的文章传遍网络。不少网友感慨,被总理心心念念提到、董明珠也说“干不了”的小小笔头,如今终于成了。
今日(1月10日),每日经济新闻(微信号:nbdnews)记者致电生产出笔头的上市公司太钢不锈(000825.SH),公司证券部门工作人员确认了这则消息。
但对方同时还透露了另一件事,或许会令不少读者陷入沉思。
中国制造业的“心病”终于“治”好
据此前多家媒体报道,中国有3000多家制笔企业、20余万从业人口、年产圆珠笔400多亿支……中国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制笔大国,但一连串值得骄傲的数字背后,却是核心技术和材料高度依赖进口、劣质假冒产品泛滥的尴尬局面,大量的圆珠笔笔头的“球珠”还需要进口。
有观点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过去造不出圆珠笔头,早已成为中国制造业的一块心病。特别是在大众舆论中,这一现象更是被解读为,中国制造缺乏工匠精神以及工艺积淀的典型象征。
而人民日报昨日的文章提到了一家企业——太钢集团,文章称“经过五年数不清的失败,在电子显微镜下,太钢集团终于看到了”添加剂“分布均匀的笔尖钢,试验在2016年9月取得成功。大规模炼钢十多次后,第一批切削性好的钢材终于出炉了。这批直径2.3毫米的不锈钢钢丝,可以骄傲地写上了”中国制造“的标志。”
文章提到,“现在,一些笔头企业已经开始使用(太钢原料生产出来的笔芯),在未来两年有望完全替代进口。”
有评论称,创新是企业走出低谷、由价值链低端走向高端的必经之路。只有掌握了核心技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才能摆脱其他国家无条件的压制,制造企业才能有“笑傲江湖”的资本。
“已具备批量生产条件,但销售没打开”
每日经济新闻(微信号:nbdnews)记者注意到,在报道传出后,1月9日就有投资者在互动平台上问询太钢不锈上述新闻相关事宜,称:“近日有新闻报道,说太钢集团生产出圆珠笔笔头和笔珠了,请问是本公司吗,项目是在集团还是在上市公司里?”
对此,太钢不锈表示:“新闻报道的圆珠笔的笔头是太钢不锈上市公司生产的。”而受此消息影响,1月9日下午开盘,太钢不锈股价一路飙升,短时间迅速涨停。今日(1月10 日)继续上涨,截至收盘,太钢不锈报4.65元上涨5.2%。
不过也有人认为,“中国造出圆珠笔头”,对国人的精神激励是一回事,现实的利益权衡、得失计算则是另一回事。新快报评论称:
从产业经济的角度出发,这一新成果,必然意味着中国制造又有了一项新产品、又开启了一个全新的盈利领域。可是,从造出产品到产品变现直至形成稳定的收益,注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于一家市场化的企业来说,“圆珠笔头”的故事显然才刚刚开始。
那么,太钢不锈成功生产圆珠笔的笔头将对上市公司的业绩产生怎样的影响?
太钢不锈生产车间。
今日(1月10日)下午,每日经济新闻(微信号:nbdnews)记者致电太钢不锈,公司证券部门工作人员对记者表示:“目前太钢不锈生产的笔头不锈钢材料通过研究和测试后,已经具备了批量生产的条件了。但是,目前来看,对公司未来业绩支撑有什么影响,目前尚不清楚。”
而对于是否有订单的问题,上述工作人员表示,“是有一些其他的设备企业在试着做一些测试,毕竟国内还没有其他的厂家生产出这样的东西。”但其表示,目前销售并没有完全打开。
据了解,国内对于笔头不锈钢材料的需求大概在1000多吨,进口价格大概是在12万元/吨左右。太钢不锈暂时没有给这类材料定价。
1000多吨的需求量,与太钢数以百万吨计的不锈钢产量相比,或许还并不算大。据欧浦钢网称,太钢集团管理层在2017年元旦新年献词中表示,2017年全年的主要生产经营目标是:产钢1050万吨,其中不锈钢450万吨。
事实上,“圆珠笔头”困境也是我国许多生产小物品的企业面临的情况:想要自主研发却心有余而力不足,从国外进口无奈成本又太高。一方面,许多人相信,唯有掌握核心技术才是出路;但另一方面,如何才能让核心技术为企业带来相应的市场和收益,这值得人们深思。
关于太钢不锈:
公开资料显示,山西太钢不锈钢股份有限公司是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1998年6月对不锈钢生产经营业务等经营性资产重组后,发行A种上市股票,公开募集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6月,太钢不锈完成对太钢集团钢铁主业资产的收购,拥有完整的钢铁生产工艺流程及相关配套设施。
公司主要产品有不锈钢、冷轧硅钢、碳钢热轧卷板、火车轮轴钢、合金模具钢、军工钢等。430冷板、罐箱行业用钢、高碳马氏体、超纯铁素体、高等级管线钢、纯铁、无磁钢等产品市场占有率国内第一。
每日经济新闻(微信号:nbdnews)记者注意到,太钢不锈此前发布的2016年三季报显示,2016年1-9月公司营业总收入399.86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42亿元(上年同期为亏损7.67亿元),基本每股收益0.148元,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3.88%。报告期末,公司货币资金66.93亿元,比年初增长4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