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列车安全带 日走30公里

2017-02-04 13:17 法制晚报
  • T大

原标题:背列车安全带 日走30公里

▲石景山南站的作业员在拆卸“列尾”装置

自动检测仪能查看“列尾”的风压压力值、GPS定位等数据 摄/记者 林晖

法制晚报讯(记者 王思思) 春节假期期间,当人们离开家门踏上去往异乡的旅程中,铁路工作者正在为旅客的安全尽力做着保障。

近日,《法制晚报》记者来到位于卢沟桥附近的石景山南站,这个始建于1907年的火车站已有百年的历史。作为京原线的始发站,经过这里的线路目前主要作为山西、内蒙古、沙城、宣化等地来往北京的货运线路,承载着“煤炭进京”、“钢材进京”的重要任务。

为了列车的行驶安全,石景山南站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负责来往于京原线上的列车“列尾”的安装、拆卸以及安检工作。据悉,“列尾” 装置是通过自动采集列车尾部制动风压,并及时将列车运行数据反馈给机车乘务员,实现“人控”保安全模式升级为“机控”模式。通过“列尾”装置保证列车运行安全。

背十多公斤列尾 每天往返30余公里

在这个小小的车站,列尾作业员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个职位,晋师傅已经在这个车站工作了二十多年,目前作为列尾作业员的外勤工作人员,每天往返于列车与检测室之间。

当得知记者的拍摄需求时,晋师傅曾一度想要穿着单薄的工作服在零度以下的室外作业,在我们的要求下,晋师傅才拿出自己常穿的棉服。这件棉服蹭满了黑色的油印,就连胸前的反光条都已没有了光彩。

“每天来来回回背着列尾,我都找不到一件干净的衣服。”晋师傅不好意思地试图用袖口将他的棉服上的油渍蹭下去,但是并没有什么效果。虽然晋师傅瘦瘦小小,但脚底“生风”,旁人都跟不上晋师傅的步伐。原来每列火车停靠在石景山南站后,都需要晋师傅他们在有限的停车时间内,将“列尾”安装卸下。

一列普通的货运列车大概有50节车厢,晋师傅要从车头走到车尾取下“列尾”后,再走回到更远处的“列尾检测室”,每次一个来回就要一公里多。

晋师傅在通过无线电接收到列车将要驶入站台的信息后,便提前到远处等待列车的到来。当记者询问如何得知这就是列车的尾部时,晋师傅笃定地表示,“已经走了上千遍的路,当然记得!”果然,5分钟后当列车停稳后,记者看到,晋师傅等待的地方离车尾距离不足50米。

晋师傅卸下列尾的“身手”也十分麻利,用钳子将连接车厢挂钩的“列尾”装置卸下,一转身就背在了自己身上。记者看到,“列尾”外形是如同一个双肩背包大小的长方体,外部全部用铁皮包裹,记者用一只手拎起还比较费劲。“小姑娘就别动手了,这一个有10多公斤呢。”晋师傅表示。

这个小小的石景山南站,每天要停下30多列火车等待将“列尾”卸下或者安装。以此推算,晋师傅每天要背着这10多公斤的列尾行走30多公里的路。

人歇装置不能歇 是全站最值钱的部门

在石景山南站,列尾作业员有8位。跟随着晋师傅,记者来到了列尾检测室,里面的检测员已经从无线电中得知晋师傅的到来,开门直接接过晋师傅手中的“列尾”进行检查。

记者了解到,为了保证“列尾”可以在每列火车上安全运行,每次“列尾”卸下后都需要检测机器是否正常,然后再等待分配下次安装到新的列车上。

潘占希是检测室的负责人,只见他非常熟练地接过“列尾”后将锂电池取出,放在充电器上进行充电,检测完外部后,将“列尾”放在了一个全自动的机器上。插上数据线,可以全面检测列尾的风压压力值、GPS定位等详细的数据。只要一发现列尾装置箱内有故障,就会立即组织当班成员进行检修,确保列尾装置零故障出库。

“我们实施一人24小时执勤,两人一组轮班倒,做到人歇装置不能歇。”潘占希表示。

记者看到,列尾检测室整齐码放着三十多个“列尾”装置。据潘占希透露,一个“列尾”装置造价就要一万多,而检测“列尾”装置的机器造价更贵,“我这边算是整个车站最值钱的部门了。” 潘占希打趣道。

中国自主研发 是保护列车的“安全带”

“这个可是中国自主研发的科技创新产品,我们车站是2000年的时候使用上的。”潘占希回忆道。

记者查阅资料了解到,“列尾”最早于上世纪90年代出现,最先是使用在货运列车上,随后在2000年后,部分旅客列车也开始试验安装该装置。“目前客运列车使用的列尾更加小巧灵便。”潘占希补充道。

从2014年10月15日起,全国铁路旅客列车“列尾”正式上岗,目前共适用于货运列车、数字编号的普速旅客列车、“L”字头的临时旅客列车、“K”字头的快速旅客列车、“T”字头的特快旅客列车、“Z”字头的直达旅客列车,不适用于高铁列车、动车组列车。

春运期间,列尾装置是加强科技保安全的重要环节。无论是货运列车还是客运列车,最重要的是行车安全。在今年春运期间,列尾装置继续发挥着安全监控作用,成为保护列车运行安全的“安全带”。

小知识 什么是“列尾装置”?

记者了解到,由于列车车厢过多,以往在行车过程中会出现“脱钩”等情况,对于后车造成很大的危险。为了监控整体列车的安全,在车厢的最后一节会留有列车员进行“守车”,也就是俗称的“转运长”。

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列车尾部安全防护装置应运而生。记者了解到,“列尾” 装置就是通过自动采集列车尾部制动风压,并及时将列车运行数据反馈给机车乘务员。

列车安装上列尾装置后,就无需再派人“守车”,在位于列车头部的驾驶室内就可以实时监控列尾风压、车厢之间连接等各个数据,实现了“人控”保安全模式全面升级为运用科技设备更加精准实时的“机控”模式。一旦遇紧急情况,机车乘务员只需按下紧急按钮,列车就能实施紧急制动,大大提高了客车安全性能。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释放进入手凤首页

手机凤凰网 i.ife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