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川方言的历史故事

2017-02-21 06:07 华西都市报
  • T大

原标题:四 川方言的历史故事

湖广填四川中,岷江以东以北,湖南、湖北的移民先覆盖了重庆,继续朝西,到达成都。这些移民分布在重庆、南充、成都以及成都的东北,他们形成的四川方言,就叫“湖广话”。

岷江以西以南,张献忠带来的战争破坏小一些,移民少,明代以前存在的四川方言得以保存。如大邑、邛崃、温江、乐山和自贡、宜宾、泸州,这一片讲的四川方言,称“南路话”。

“不听话嘛,一耳巴子把你摌到四川去……”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四川省语言学会常务理事、成都市民俗学会副会长黄尚军,用这样一句鲜活的四川话打开了四川方言历史的话匣子。

四川方言很有趣,它喜欢“反着说”:热闹,我们要说“闹热”;公鸡,我们要说“鸡公”;不晓得,我们要说“晓不得”。但四川方言又有着独特的文化,那就是海纳百川的包容性以及源远流长的继承性。

透过四川方言这个“活化石”,一张活色生香的历史文化画卷一一展开。

“老虎巷”和“捡院子”

“一耳巴子把你摌到四川去”,说起来,这句话的由来必须要追溯到明末了。

黄尚军说,明末清初,连年战乱形成了巨大的人口空洞,“而那时的四川也就成为一个谁都不愿意来的又苦又偏远的地方。为啥子喃?战争、瘟疫,还有虎患。”前两者很多人多少还有些了解,但虎患也确确实实存在过。“春熙路附近有一条巷子名为‘老古巷’,而在明末清初时实为‘老虎巷’。原因是在明末清初,虎患横行,老虎甚至在成都城中(也就是老虎巷)四处横行,所以将这个老虎聚集的地方叫做了‘老虎巷’。因为战争、瘟疫、虎患太厉害,四川省会还一度设在阆中。后因忌讳‘老虎巷’,遂更名为‘老古巷’。”

那时的四川苦到什么程度呢?黄尚军提到了川东方言里的一个词语“捡院子”,即指“有时候农民开山斩荆棘时,拨开荆棘丛发现一个保存完好的院子,常常看到床上森森白骨。原来这是因为明末清初四川频发瘟疫,很多大院的男女老少都害疫病没法得到治疗而死,又因疫病使人们不敢靠近,院子荒废多年,四周长满茂密的杂草和荆棘。这也是为什么川东人能够‘捡’到院子的原因。”

“湖广话”和“南路话”

目前的四川方言,已不是古蜀人的方言。在明代之前,经过历代移民融合,四川本土方言逐渐形成。当时整个四川,讲话就跟现在的温江、崇州口音一样。这种方言,语言学家称“南路话”。清初,发生了一场大规模的移民行动——“湖广(清时,湖南、湖北为湖广行省)填四川”。很多人从湖南、湖北迁徙到四川,湖广人覆盖了四川大部分地区,于是形成了另一种四川方言:湖广话。

于是,四川话分两个大类:湖广话和南路话。此前有一种观点认为,四川方言是历史上的四川本地话演变而成,但实际上,四川方言不是连续的,因为在发展过程中被明末的战争切断了。湖广填四川后,湖广话覆盖了四川话,但并没有完全替换。

以岷江为界,岷江以东、以北,湖南、湖北移民先覆盖了重庆,然后继续朝西,最终到达成都。这些移民分布在重庆、南充、成都以及成都的东北,他们形成的四川方言就叫“湖广话”。

而由于岷江的阻隔,岷江以西、以南,张献忠带来的战争破坏小一些,移民少,明代以前存在的四川方言得以保存。比如大邑、邛崃、温江、乐山,沿江自贡到宜宾、泸州,这一片的人,讲四川方言,称为“南路话”。

最近几年,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周及徐教授等人在调查中发现,今川东、川北等湖广话地区,有些很少的乡村还在讲南路话。这些南路话,是因为当年张献忠屠川时,因山区交通不方便,人们得以幸存,于是方言也得以保留,成为了“方言岛”。

黄尚军走过全国很多地方调查采风,发现不少外省还保留着以前四川人的痕迹(如陕西汉中西乡县“三花石”乡;新疆五家渠市;贵州遵义市等等),还保留着较早的四川话。而按照目前学术界的通行说法,全国有七大方言(有的说十大方言),四川就有四大方言:官话方言、湘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湘方言分布在金堂竹篙和达州部分地区,客家方言分布在龙泉洛带这些地方,闽方言还在寻找,但现在还没找到成型的。

张献忠与“柳荫街”

言谈间多次提到张献忠,于是黄尚军讲了一个关于张献忠和“柳荫街”的故事。

话说成都锦江宾馆旁,有一条年代很久远的街道,叫做“柳荫街”,直到20世纪90年代,还保存得相当完好。人们都知道这条街很古老,但关于张献忠与林荫街得名的传说,却少有人知道了。

相传,张献忠入川,行到柳荫街这个地方时,发现一个妇女正在逃命,她带了一大一小俩小孩,年龄稍大的被妇女背在背上,小的被妇女牵着走。小的那个孩子确实太弱,跟不上大人的脚步,被拖着不停哭闹,妇女丝毫没有理睬小孩的哭闹,反而还不停地打骂。

张献忠的手下看到这场景十分愤怒,心想,都说这蜀人心狠手辣,果然连对自己的孩子都如此,应当诛杀。于是押着老小三人来到张献忠面前。

张献忠问:你如此狠心对待牵着的小孩子,他肯定不是你的亲骨肉吧,背上背的应该才是你的亲儿子。妇女回答:大老爷啊你错了,这小儿子是我亲身的骨肉,背上背的是我大哥的骨肉。大哥、大嫂都因战乱而死,这是他们唯一的后代了,我孩子死了,我还能再生,可大哥的孩子死了,就断了香火了啊。

张献忠听后大为感动,心想古人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看来四川人中还是有好人存在的。

于是,他便下马走到妇女身边说,明天我要屠城了,你是个好人,不用逃难,直接回家,你在门口插一支柳枝作为记号,我的人来了就不搜不杀。

妇女听后马上回家,通知周围没有逃走的街坊邻居,都在自家门前插上一支柳枝。这样一来,这条街的所有人都逃过一劫。而后,这条街兴起了插柳枝的风俗,也从此更名为“柳荫街”。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伍翩翩实习生李沛轩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释放进入手凤首页

手机凤凰网 i.ife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