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宠的那杆大枪 京剧,你还举得起来吗?
- T大
原标题:高宠的那杆大枪 京剧,你还举得起来吗?
杨小楼(右)之《长坂坡》
盖叫天之练功照
高盛麟之《挑滑车》
当年杨小楼的师傅俞菊笙每次上演《挑滑车》,只要把那杆大铲头枪往戏园二门外一戳,观众就知俞要演此戏,立刻满座。而高宠的王者之气以及忠勇之魂也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京剧爱好者。对于京剧来说,《挑滑车》是武戏艺术的一个代表,更是京剧武戏曾经繁荣的一个象征。
然而,去年6月“武生泰斗”王金璐去世时,其生前一句“京剧的衰微自武戏始”的天问振聋发聩。如今,杨小楼、盖叫天、高盛麟等武生大家称霸舞台的盛景早已成为传说,当年响当当、硬邦邦的武戏如今也已沦为文戏的附庸、场面的烘托。
连日来,由花旦名家孙毓敏挂帅的北京市京剧昆曲振兴协会与北京京剧院联手主办的“京津冀武戏武功获奖演员展演”,连续五天在长安大戏院粉墨登场。随着最后一场展演的落幕,舞台上的嘶喊犹在耳畔,京剧界的武林英雄们又聚首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在领取了武戏名家“终身成就奖”的同时,也叩问了当今的武戏生态,虽未开出济世良方,却也颇为耐人寻味。
一问
技巧与人物孰重孰轻?
“从360度到720度,两张桌翻下加转身,背接刀枪都比过去更有把握,以及武旦也踩跷打出手,这在很长一段时间几乎都没有人练。”看过几场展演后,此次京剧界武林盛会的推动者孙毓敏很是感慨。
不过她也表示:“如今的武戏,动作的目的性不强,缺少向观众解释武戏的语汇,也就是这时为什么要开打;有些演员亮相无力,叫好就收不到炸窝的效果;演出的剧目中大概有三分之一都来自昆曲或梆子的移植,京剧自身的武戏剧目在萎缩;演员表演胜败不明,虽然按照惯例胜利者在上场门亮相,失败者在下场门亮相,但亮相时演员都很使劲,让观众分不清谁胜谁败,此时锣鼓经的语汇也非常关键;武戏整体不丰富缺少新流派,文戏和武戏演出比例严重失衡。”
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张关正则表示:“虽然不可否认的是当今武戏跟头之类的单项技巧大有进步,但武戏更多看的应该是把子和武打,跟头翻得再好比不过体操,京剧武戏应该是比武术美、比舞蹈解气的一个门类,其中很重要的是人物的美感。”
在戏曲评论家刘连群看来:“从展演现场观众的反应来看,观众对武戏的偏好有回暖的趋势,观众的欣赏习惯是需要重新培养的,很长一段时间,一场演出中,观众一看是武戏段落,就急着出去上厕所,为的是不错过文戏。而且观众现在给予武戏叫好的段落都是技巧火爆的环节,殊不知周信芳先生曾经说‘武戏有武无人物不传’。”
二问
不讲究没规制究竟为哪般?
200年京剧仰仗的是群星璀璨,更是规制严谨的舞台规范,而今,为了追求火爆,乱穿乱戴、乱改乱演让本已现颓势的武戏更显凋零。武旦名师宋丹菊认为:“现在年轻演员的表演太缺少老师的点睛,很多演员功力不错,但欠缺精劲。而且我们伴奏的锣鼓经比较单调,几乎完全是’急急风’,听起来太闹了,锣鼓经好对于武戏而言是非常提气的。”武生名家叶金援称振兴武戏最重要的是剧目,“现在演员常常演的就是15分钟的段落展示,根本不能反映武戏的全貌,所以必须要恢复有代表性的大戏。”在花脸、武生名家罗长德看来:“京剧讲究的是成龙配套,现在都没了。当年我和石鸿图配合了12年,打把子能貌合神离吗?!而现在台上全是小快枪。希望院团别总把我们这些人当专家供着,当评委时请去没用,排戏时就得去。”
文武老生、戏曲导演宋峰表示:“现在京剧虽然叫国粹,但是缺胳膊短腿,我们到院团排戏,发现是要什么没什么,只能是会什么对付什么,原来京剧武戏那是技巧无穷,现在简直太简单了。”武净名师贺春泰对于如今演出中那种常态的不讲究颇有微词:“有些剧院演《嘉兴府》,连捕快都穿箭衣、俊扮,根本不是那个人物。还有些演出,《雁荡山》的服装什么戏都用,过去我们讲究专戏专用,现在这些规矩都没了。”
三问
院团成毁武戏半壁江山的幕后推手?
与同年龄层的文戏演员相比,武戏演员的境遇大都不佳,其中大多院团的忽视被广为诟病。据参与此次武戏展演策划的武戏专家张四全介绍:“此次展演我们给一个国家级院团留了20个名额,结果一个人都没来,不是演员的意愿问题,而是剧院的政策。”
武净名家、戏曲导演孙桂元说:“我们常常听那些年轻的武戏演员说天天练却不知道哪天才能上台,要知道武戏演员青春很短暂的,他们等不起。”武生名家马玉璋称:“如今文武比例失衡问题太严重,有些院团对武戏太不重视,我的学生毕业后去了院团,两年的时间上不了台。就算做不到文武比例对半,也至少应该达到三七开。”武丑名家刘习中表示:“我跟学生聊天,他们说在团里演一场主戏800元,龙套是500元一场,可如果在戏里来个一赶三,一上台’啊哈’一下就下去了,这样一场就能拿1300元,试问如果院团是这样的政策,以后谁还费那劲,要知道一场武戏的主戏下来,几乎是要脱层皮。”刘习中还透露:“我们常常被请到院团参加所谓的演员年度考核,那些年轻人,平时就是站龙套,就考核时来一下子高宠,平时他演没演过一上台就看得明明白白,这样的’圆场’希望院团以后不要再跑了。”
四问
政策可否因武戏特质有所倾斜?
在很多场合,孙毓敏都曾呼吁过:“对于武戏演员的就业,必须一路绿灯,十几岁中专毕业就应该进入院团历练,如今大学本科的门槛几乎让武戏演员错过了最佳的年龄段,无形中缩短了艺术生命。”
张关正则认为:“武戏演员开蒙的基功应配备最好的老师,当年我们都是茹富兰老师这样的好老师在教基功,可现在好老师没有人愿意留在中专,据说中专层面老师的最高职称就是副高。以至于现在舞台上演员的把子都是空对空的,犹如隔山打虎,《雁荡山》中最好看的场面已经在舞台上看不到了。”
武生名家、戏曲导演李仲鸣更是建议成立专门的武戏剧团:“当年杨小楼要是没挑班,而是放到其他的班社里,也未必行。如果有了铁打的营盘,哪怕是流水的演员,对武戏的传承也会大有裨益。”不过,武戏演员的培养模式在今年或许会有新的尝试,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院长刘侗介绍说:“北戏与国家京剧院合办的6年制武戏中专班,即将开始招生,学生毕业后将直接进入国家京剧院,此举打破了以往非大学毕业不能进院团的规定。”
老“花旦”孙毓敏的武戏情
身为荀派花旦却为武戏奔走,皆因武生名家张云溪先生去世前的一句感慨,孙毓敏决定以一己之力“挽救”武戏。2007年她策划了以日本文化传奇人物深见东州的名字命名的武戏比赛,10年后,在因王金璐去世戏曲界悲壮的感叹声中,如今担任北京戏曲艺术教育基金会名誉理事长的她,又开始为日渐式微的武戏奔走。申请北京文化艺术基金年度资助项目,又借助自己曾经的大本营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的力量,孙毓敏今年又做成了“京津冀武戏武功培训成果展演”。
在为京剧武林老英雄们设立的武戏名家“终身成就奖”颁奖仪式上,几乎所有名家都感佩其一个“行外人”的勇气与担当。武生名家李光甚至说:“我获得过‘文华奖’、‘梅花奖’,是非遗传承人,享受国务院特贴,但我最看重这个‘终身成就奖’,这是武戏功臣们的大聚会,获奖不是终点,责任更重从前。”多年来,孙毓敏自称深感武功、武戏的排练、著书、教学在整个京剧发展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挽救颓势刻不容缓。
在她看来:“京剧就是功夫艺术。对于武戏演员,院团有义务为他们上人身意外伤害险。《奇袭白虎团》的发源地山东省京剧院,就有一个年仅26岁的武戏演员练功时意外成了高位截瘫,他的孩子还很小,真的很惨。我一直建议武戏演员17岁就可以上岗,35岁以后就不要翻跟头了。”
在呼吁给武戏前辈以应有的尊重的同时,孙毓敏也拜托大家,继续自我挖潜,开动脑筋,从剧目、人物、套路及表达形式上,更多根据当代观众的审美情趣,创作形成新的武戏流派或新的表达样式。“常言道:人在艺在,人亡艺失,我们大家都难逃这最后一关,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把余生过得更有意义,京剧艺术就不会断送在我们这一代手里。”
本组文/本报记者 郭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