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很乖后来变坏 颠覆世人想象的狐狸精藏着多少故事
- T大
原标题:最初很乖后来变坏 颠覆世人想象的狐狸精藏着多少故事
要说霸屏的妖精,肯定少不了一个狐狸精。
前段时间大火的古装玄幻电视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杨幂、热巴等青丘一族,全是九尾狐;去年一部《青丘狐传说》,戴着狐狸耳饰的娜扎、蒋劲夫,都是脱胎于《聊斋》故事里的狐狸精。
顺着时间往上扒,《天天有喜》、不同版本的《聊斋》、不同版本的《封神演义》《仙剑奇侠传》《宝莲灯》……甚至原本是鬼的《倩女幽魂》中的小倩,都毫无例外地有或变成了狐狸精。可以说,狐狸精,才是贯穿老中青记忆的荧幕常青树(精)。那么,问题来了,影视剧里亦正亦邪,但都美如画的狐狸精,到底藏着多少故事?
上古时的九尾狐
是灵性的象征和存在
上古时期的九尾狐,曾经一直是灵性的象征和存在。
《山海经》里,曾经数次提起过九尾狐。比如《山海经·南山经》中记载:“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
意思是说,在青丘那座大山里,有一种奇兽,长得像狐狸,但有9条尾巴,声音像婴儿一样,能吃人。人也能吃它,吃了它的肉,能不中邪。
在《山海经》里的叙述中,九尾狐是有祥瑞之气的。比如《海外东经》郭氏有注:“太平则出为瑞也。”《白虎通》里也说,“德至鸟兽,则九尾狐见。”
有说法指出,人们对九尾狐是一种生殖崇拜,一方面它能使家庭繁衍子孙,家族后代昌盛;另一方面,认为它是太平盛世的象征。
东汉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还指出狐有“三德”:毛色柔和,符合中庸之道;身材前小后大,符合尊卑秩序;死的时候头朝自己的洞穴,是不忘根本。
在典籍里,大禹和九尾狐也息息相关。
大禹为了治水,年过三十还未娶。放到现在,也是剩男(黄金单身汉)啊。他很忧愁,仰头怒问苍天:“我还能结婚吗?”
话音刚落,一只九尾白狐就来到他的房间。大禹一高兴,唱起了歌:
绥绥白狐,九尾庞庞。我家嘉夷,来宾为王。成家成室,我造彼昌。天人之际,于兹则行。
于是,大禹娶了涂山氏的一个姑娘为妻。在某些说法里,涂山氏是一个以九尾狐为图腾的部族,九尾白狐被涂山氏当作自己的祖先。《聊斋志异·青凤》中,也记载有一狐自称是涂山氏后裔。
狐狸逐渐变“坏”
是从两汉魏晋时开始的
从神兽变为淫兽,不过弹指一挥间。
有人说,狐狸是从汉朝才被逐渐妖魔化的。其实,早在《诗经》里,就可见端倪。《诗经》里有一首《齐风·南山》,是这样写的:
南山崔崔,雄狐绥绥。鲁道有荡,齐子由归。既曰归止,曷又怀止?
葛屦五两,冠緌双止。鲁道有荡,齐子庸止。既曰庸止,曷又从止?
蓺麻如之何?衡从其亩。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既曰告止,曷又鞫止?
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既曰得止,曷又极止?
有男狐狸精吗?
不仅有,而且学识渊博
我们看到的狐狸精形象,通常都是年轻美貌的女性,有男狐狸精吗?老狐狸精有吗?
先说老狐狸精,肯定是有的。还记得电视连续剧《西游记》吗?金角大王、银角大王的干娘,就是一只老九尾狐。
狐狸精最早的意象,多以男性为存在。
魏晋六朝的志怪小说中,就出现了狐狸精的身影。《搜神记》中,有男狐狸精的身影,并且学识渊博。
有篇《张华智擒狐魅》,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
燕昭王墓前,有一只花狐狸,年岁长了,可以变人,想去拜访司空张华。它问墓前的千年华表木:“凭我的才能相貌,可以去见张司空吗?”华表说:“你善于辩解,当然可以。只是张公的才智气度,恐怕难以驾驭,你去定会受辱,可能还会一去不返。”
花狐狸不听,前去拜访张华。张华看他年纪轻轻,风流倜傥,论起文章优劣,各家所长,无不精妙。张华就很警惕地说:“天底下哪会有这种年轻人!如果不是鬼魅,就一定是狐狸。”
后来,张华不让狐狸离开,还用千年华表木杀了它,狐狸害了自己,也害了华表。
《聊斋志异》里,也有不少男狐狸精。胡四相公就是翩翩少年郎,辛十四娘的老父,就是老狐狸精。
是不是看不懂?看不懂不要紧,这诗总体意思是,以雄狐影射荒淫的齐襄公。
这里不得不强行插入一段八卦:
齐僖公的女儿文姜,是大美人,本来要嫁到郑国。郑国听说齐国民风开放,就用“齐大非偶”的理由退婚。文姜一生气,干脆跟同父异母的哥哥姜诸儿(即后来的齐襄公),发生了不可描述的关系。
后来,文姜要嫁到鲁国去了,临行前夜,兄妹又是不可描述的生死缠绵,甚至差点误了行程。
《诗经》中的《齐风·南山》这一段,写的就是二人依依惜别的景象。这下应该更懂了吧?
再到汉朝,《说文解字》里,同样指出“狐,妖兽也,鬼所乘之”。再想想许慎之前写的“三德”,不由得深度怀疑许慎有点分裂。
狐狸在汉朝还是鬼,魏晋时期就开始变人了。《抱朴子》说:“狐活五百岁,变为人形。”
《搜神记》干脆更进一步,为狐狸“淫”盖章。说:“狐者,千古之淫妇也,其名曰阿紫(金庸先生写小说也真是会取名啊)。”《玄中记》则说狐狸变化多端,可男可女,狐可变女惑男,变丈夫惑女。
狐狸精魅惑的意象,开始呈现。
再说说最有名的苏妲己,元朝有《武王伐纣书》,明朝有长篇章回小说《封神演义》,里面的九尾狐狸精妲己,把淫狐形象推向极致,不仅狐媚,还擅长亡国。
故事中的女狐狸精
貌美如花,还不求回报
要说女狐狸精,不得不提到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蒲松龄这本奇书里,狐狸精数不胜数:青凤、小翠、婴宁、红玉、娇娜、舜华、莲香……每一个都是貌美如花,还不求回报。
比如《莲香》一篇:
书生桑晓,年少就是孤儿。某夜,有女敲门,极为美貌,自称是西邻妓女,叫莲香,书生就与她欢好。后来,又有个美貌的女鬼,效仿莲香的道路,双双抢着为书生献身。
等到书生身体不好了,女鬼说是莲香的错,因为莲香是狐狸精;莲香则称,男人与狐狸同房,3天后精气就能恢复,分明是书生与鬼欢好的原因。
书生不信莲香的话。等到鬼继续蛊惑后,他病入膏肓,莲香带着药而至。最后,鬼与狐都投生为人,书生抱得两个美人归。
在《聊斋》里,这样的故事数不胜数,美貌的狐狸都是自己来,有的还要赔上银子,有的带上嫁妆,有的还要督促念书考取功名……
如果说妲己还背负着使命,如果说传统狐狸精还为采补修炼,那么,蒲松龄笔下的狐狸精,无欲去求,一心奉献,简直就是换位的灰姑娘偶像剧模式。
一无所有的书生们,只要守在书斋,就有美女求着来做不可描述的事。这种想象,陪伴了古代宅男的所有夜晚,还要把自己放在一种“这种羞羞的事情,真的不是人家主动的”情境,把自己撇得一干二净。
或许,这也没什么不好,谁不需要白日梦呢?姑娘们要霸道总裁,宅男们呼唤狐狸精,反正是梦,做做就好。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张路延
/延伸阅读/
狐狸因何成了精?
严格说来,狐狸其实是两种动物,狐是狐,狸是狸。狸通常指的是成语一丘之貉里的貉,亦称狸子、狸猫、山猫、豹猫。我们通常说的狐狸指的是狐,其在动物学上隶属于食肉目犬科狐属,几乎全世界都有分布,甚至在冰天雪地的北极都有北极狐。
狐狸精又名狐仙,民间俗称大仙,据说法力高强,可幻化人形。晋朝郭璞所撰的《玄中记》中就煞有介事地说:“狐五十岁,能变化为妇人,百岁为美女,为神巫,能知千里外事。善蛊魅,使人迷惑失智。千岁即与天通,为天狐。”
狐狸在先秦两汉地位最为尊崇,与龙、麒麟、凤凰并列为四大祥瑞之一。汉代石刻画像及砖画中,常有九尾狐与白兔、蟾蜍、青鸟并列于西王母座旁,以示祯祥。
汉朝以后,狐狸精的祥瑞地位急剧下降,慢慢成了生活作风出问题的代名词,至今仍未翻身。
汉晋时期狐仙故事开始出现,像《搜神记》就有许多这样的故事。这些故事大都简单,描写狐仙虽神通广大,但有怕狗、有臊气、变形后仍留有尾巴等属性,为以后的狐仙故事奠定了基调。
唐朝,《任氏》《计真》等唐传奇大行其道。元明话本小说中,也多有狐仙出现,如《西游记》中的众多狐妖、《封神演义》里的妲己等。
到清朝,以《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为代表的笔记小说大畅其说。《聊斋志异》更是集狐仙之大成,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为何在中国古典文学里,狐狸会升格成狐仙呢?原来,狐狸生性好奇,喜欢收藏小玩意,尤其是女性的饰品。人们捕获狐狸后发现这些东西,认为狐狸成精后会变成女性,专门迷惑勾引男人,狐狸精之说由此而来。
在西方,虽无狐狸精的传说,但有许多有关狐狸的童话寓言故事,如《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其中最有名的是列那狐的故事。故事以狐狸列那和代表贵族的狼伊桑格兰的斗争为线索,揭露了重重的社会矛盾,辛辣地嘲讽了专制的国王、贪婪的贵族、愚蠢的教士。
狐狸真是神奇的动物:是狐狸的狡黠成就了人类的智慧,还是人类的智慧成就了狐狸的狡黠,这还真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
据《沈阳日报》
全国两会 封面直播
2017-03-03 1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