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误读的人与事

2017-04-13 03:04 北京日报
  • T大

原标题:被误读的人与事

《大象》电影海报

第一次看《大象》这部电影,应是大学二年级的电影赏析课上。教授希望我们留意导演格斯·范·桑特如何透过长镜头和多线叙事等手法,将多年前发生在美国哥伦拜恩中学的那起震惊全国的枪击案改编为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影片,我却独独对于片中两度出现的《月光奏鸣曲》印象深刻。

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是我再熟悉不过的曲目。小时候练琴,我时常因为第一乐章不断重复绵延的三连音而头疼不已。当时年纪小,哪里懂得作曲家哀伤缱绻的心绪,只想快些练熟以应付功课。直到那一堂电影课上,当孤独寡言的男主角Alex独自坐在房间,以一种压抑不安的情绪弹奏这首著名奏鸣曲的第一乐章时,我忽然觉得这首弹了不知多少遍的、美且精巧的曲子变得陌生起来,也忽然明白了为什么法国作曲家柏辽兹会将这个平缓若无风湖面的乐章形容为“一阕至深的悲歌”。

这首三乐章奏鸣曲写于1801年夏天,当时的贝多芬正沉浸在对一位17岁女学生爱而不得的相思之中。“月光”曲名的由来,其实并非作曲家的本意,而是因为当时一位乐评人在听过此曲后,想起琉森湖上的月色。因为这样通俗亲切的名字,“月光”一曲流行开来,却惹得贝多芬有些不悦。他甚至曾经对学生车尔尼抱怨:“我绝对写过更好的作品。”

作曲家的抱怨,相当程度上来源于听者因为“月光”这个轻柔温和的名字而对这首曲目产生的误读与误解。31岁的贝多芬从来不曾打算将这首作品写成甜美温柔的模样,他特意选了悲愁阴郁的升c小调调式,特意在谱面上标注莫扎特歌剧《唐璜》的字样(浪子唐璜终究难逃命运的惩罚),均意在强调旋律的悲剧意味。若依此情绪解读这首奏鸣曲,便不难理解为何《大象》的导演选择此曲作为影片配乐。整部影片以压抑起,以决绝的死亡告终,通篇弥散着清冷与孤寂的意味,气质与情绪与柏辽兹口中的“悲歌”再契合不过。

片中,《月光》第一乐章两度出现,一次在开篇处,另一次在影片即将步入高潮时。开篇处乐音响起时,片中配角——校草型男、样貌平凡的卷发女孩以及黑人男孩等——悉数登场。看似平静的校园,实则危机四伏。左手声部不断奏出在低处徘徊的三连音,似乎预示了不久之后这些配角将被卷入一场关于死亡的巨大惊悸之中。

《月光》的再度出现,是Alex独自一人在房间里的时候。Alex生性怯弱,常被同学欺负。看似寡言懦弱的男孩心中,其实早已埋下仇恨的种子。弹罢《月光》第一乐章后,他上网买枪,不动声色地策划一场惊天的谋杀事件。《月光》旋律在此处出现,可说是呼应了暴风雨来临前诡谲的平静。在此之后,影片情绪急转直下,进入狂暴的、失控的样态里。两段旋律前后对照唱和,一齐将片中众角色推入那场无处逃匿的悲剧中。

细想起来,《月光》第一乐章与男主角Alex的性情倒是有些相近:表面风平浪静,内里挣扎纠葛。诚如《月光》曾被听众误以为是一首温柔欢愉的作品,Alex在同学眼中,也曾是老实的、不善交际的男孩。剧中角色性情举动的前后反差以及情节的骤然拧转,使得这部半纪录式的影片看上去愈发神秘且戏剧化。《大象》中郁郁寡欢的男主角与这首《月光奏鸣曲》都曾被有意或无意地误读,而这误读,正加深了付诸在他们身上的悲剧意味。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释放进入手凤首页

手机凤凰网 i.ife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