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中的反坦克战:解放军四种方法打敌人坦克
- T大
解放战争中,国民党军队依靠美国的军事援助,于1946年组建了以坦克、装甲车为主要装备的快速纵队。那么,解放军战士们是怎样对付这些铁家伙的呢?
壕沟阻截
1948年12月3日,解放战争进入了第三个年头,时任国军装甲兵司令的蒋纬国率领约四十辆M3A3、T-26轻型坦克,开赴蚌埠以北,支援李延年第6兵团沿铁路向西北进攻,企图打开拯救黄维兵团的通道。解放军担负阻击任务的是华东野战军第6纵队第18师第52团,由纵队副司令员皮定均直接指挥。面对国民党军队坦克的冲击,我解放军采用了设置陷坑的办法。这种被称为“双堆集陷坑”的挖掘很有学问。
为了让敌坦克准确入坑,解放军在陷坑两侧挖开明显的壕沟,为了防止坠沟,坦克只好沿预留的道路前进,但这条路中间就是设好的陷坑。陷坑一般用中等粗细的木棍做架子,再用苇席、玉米秸压好,最后覆土,并在土上进行自然处理,这与一些战士家中狩猎用的坑相似,只不过用途改作了抓坦克。
当然,陷坑的尺寸需设计得当,落入陷坑的坦克要被牢牢地陷住。根据国民党军队装备的M3A3、M24、T-26轻型坦克的外部尺寸,我军把陷坑设计成前浅后深的长方体,长度设计为坦克车体长的两倍,最大深度为坦克高度的一点五倍至两倍。坦克一冲进陷坑,就会一头冲向对面的坑墙,坦克炮管会深深地插入土中。对这种境遇的坦克,我军战士一般先用轻武器射击进行警告,尔后用手榴弹砸开舱盖,迫使敌投降。对于拒不投降的敌人,有的战士想出了在家种地时的办法,引来河水一通狂灌。由于那时的坦克密封性能很差,坦克快被淹没时,乘员只好开舱逃跑,但打开舱盖时,外面陷坑的四周,早已经有了一圈黑洞洞的枪口。
解放军装甲兵部队的最初基础就是这些缴获自敌人的坦克
1946年9月,晋冀鲁豫野战军在刘伯承邓小平指挥下,在鲁西南定陶县,同国民党军一场异常惨烈战斗,以优势兵力三天内全歼蒋介石嫡系整编第三师1.7万余人,生俘敌中将师长赵锡田。第二天又全歼整编第47师的2个旅。图为定陶战役中的3名解放军战士站在一辆缴获的苏制T-26坦克上警戒瞭望。
纵火焚烧
淮海战役中国民党军队使用的M3A3轻型坦克虽然火力弱(主炮口径为三十七毫米)、装甲防护差(装甲厚十至四十四毫米),但用来对付缺少重武器的解放军是最合适不过的了。子弹打在这种坦克的钢板上啪啪作响,手榴弹只能炸出一团团烟雾,坦克照样隆隆而去。但这种美国坦克采用的是汽油发动机,由于汽油燃点太低,整车防火性能极差。
针对国民党军队坦克性能,我军创造了纵火焚烧的战术,这种战术主要采用了两种烧法。
一是柴秸火障烧烤。淮海战役中,面对敌军坦克的猛攻,华东野战军除集中炮火拦阻要道、设置陷坑区外,还特别利用当地易燃的柴秸布置火阵,阻止敌坦克攻击。面对熊熊烈火,装备汽油发动机的M3A3坦克不敢贸然前冲,只好主动转向撤回。 (注释:这一幕在电影《大决战:淮海战役》中有所表现)
二是燃烧瓶摧毁。燃烧瓶用两种或多种不同比重的燃料混合而成,最常见的成分是汽油和焦油,其中汽油是主要燃烧剂,焦油的主要作用是使汽油粘在装甲板上燃烧,防止它快速向下流淌而影响燃烧效果。解放军由于极度缺乏好用而管用的轻型反坦克武器,士兵们很快就制成了各式各样的燃烧瓶。最常见的一种是在瓶子里灌满汽油,瓶口用布条塞住并引出一截,使用时将浸有汽油的布条点燃后投出。当燃烧瓶在坦克装甲上被撞碎,流淌出的汽油被点燃后,能够引燃坦克的外置油箱,或者使油箱过热而爆裂。
爆破摧毁
1948年11月11日,黄伯韬第7兵团十万余人在徐州以东的碾庄被包围后,徐州“剿总”的邱清泉第2兵团和李弥的第13兵团,由徐州沿陇海铁路两侧并肩东援,企图解救黄伯韬兵团。
参加救援的敌军拥有一百多辆M3A3轻型坦克和装甲车,向我军阻击阵地发起一次又一次的攻击,解放战争中最大规模的反坦克战就此展开。
面对气势汹汹的坦克,我军战士采用灵活机动的战术,用集束手榴弹、炸药包炸坦克,用新缴获来的M9式60毫米火箭筒打坦克,顶住了敌人的多次进攻。国民党军第74军步兵在八辆坦克引导下,向解放军3连阵地发起冲击。眼看坦克距离阵地只有三十米,6班班长高喊:“大家不要动,沉住气,等它再近些,冲上去用炸药包炸毁它!”4班班长举起炸药包向敌坦克喊道:“来吧!炸药包在这里!”八辆坦克不战而退,竟然转向逃走。
战斗中,值得一提的是美军刚刚援助国民党军队的M24“霞飞”坦克,这种坦克比M3坦克火力和防护力更强,是国军坦克部队的王牌装备。在姚庄的阻击阵地上,这种新型坦克首次遭遇了“坦克滑铁卢”,领教了我军血肉之躯的厉害。坦克的履带里被插进了爆破筒、木棍和步枪,履带不是被炸断就是被卡死,顶部的天线被拔掉,望远镜被砸烂,坦克又聋又瞎,战前威风凛凛的M24“霞飞”坦克被搞得灰头土脸。
骑兵、卡车追击
1948年11月30日,国民党军放弃徐州,数十万人在混乱中向永成方向退逃,我军追击部队连日疾进,于12月4日将杜聿明集团的邱清泉第2兵团、李弥第13兵团、孙元良第16兵团,全部合围在西南的陈官庄、青龙集地区。经过近两个月苦战,我军华东野战军对杜聿明集团发起全线总攻,杜聿明集团彻底崩溃,国民党军能够开动的坦克开始各自逃窜,我军上演了追打坦克的绝技。
战士们徒步跃上一辆企图突围的坦克,用手榴弹猛砸其潜望镜和瞄准镜,迫使其停车,七名乘员缴械投降。当战士们得知有十余辆敌坦克突出重围向西逃窜后,立即登上缴获的坦克和大卡车,顺着敌坦克的履带痕迹疾速追击,一鼓作气追出数十里,共缴获五辆坦克。其中,最为戏剧性的一幕发生在解放军华东特种兵纵队骑兵部队“红马”支队。当得知有几辆敌坦克突围向西逃窜后,骑兵们翻身上马,飞驰地追了上去,很快就追上了一辆坦克。敌坦克兵被英勇神速的骑兵吓呆了,立即伸出白布投降,至下午五时共追上并俘获敌坦克六辆。被俘的国民党军战车第1团副营长说:“骑兵追坦克,这在世界战争史里还是第一次!”
本文摘自《兵器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