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潜4811米作业9小时!为什么“蛟龙”出征大海最深处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 T大
“这神秘的大海——它的深处到今天为止人们还无法到达。”
19世纪时,作家凡尔纳在小说《海底两万里》中,借主人公之口,发出了这样的慨叹。百年过去,弹指一挥间,深海早非绝地。
今天上午7时9分,在北太平洋西部,一具红白色的载人潜水器,缓缓沉入蔚蓝。
两小时四十分钟后,它到达预定的4811米深度。
喔对了,在这个深度里,它还做了长达9个小时的“作业”。
这对它来说,易如反掌。
我们常说:“我爱你,像马里亚纳海沟那么深。”
它的目标,正是世界最深处。这是一座珠峰都填不满的海底深渊,1万多米下,千里漆黑,万籁俱寂,水压是大气的1097倍,孤独、遥远得,好似另一个星球。
它叫“蛟龙”号。
中国人常说:“蛟龙出水,海底捞月。”
我们叫它“蛟龙”,承载着中华民族探索“世界深渊”的壮怀豪情。
须知,蛟龙出海,必有不凡!
深海潜航,有“面”更要有“里”。
人类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对马里亚纳海沟进行了载人深潜。美苏等国轮番出手,世界纪录“锁定”为海下10916米。
这一纪录,在2016年被中国“逼平”。
我们的“海斗”无人自主潜水器,首次下探10767米。
中国,成为美日之后,第三个拥有研制万米级无人潜水器能力的国家。
我们说,喔,这不算什么。
我们追求的,不仅是一次次刷新下潜纪录的“深水电梯”;我们更需要的,是能在水下活动和作业的一匹“蛟龙”。
国外“的里雅斯特”号,曾首探世界最低点。但也遭遇了舷窗玻璃破裂的险境,以至于在深海海底呆了20分钟,就不得不匆匆上浮。
探索深海,有“面”更要有“里”!
这条“蛟龙”,是为科学考察、深海探矿、地形测绘而存在。
它深入水下7000米,带回的不仅是纪录和数字,更有活生生的视频资料和地质样本。
今天,“蛟龙”号近5000米的深潜期间,在海底航行两三公里,9小时内采集的海洋生物、岩石样本和拍摄的深海视频资料,科研与经济价值,不言而喻。
(图:5月23日,“蛟龙”号在马里亚纳海沟北侧首次下潜遇到的“深海居民”。)
而这,不过是今年“蛟龙”号在西太平洋海沟区10次大深度下潜的“开胃菜”。
目前下潜能力最强的“作业型载人潜水器”,实至名归。
踏踏实实的实践家,这条“蛟龙”当之无愧!
以为这样就结束了吗?不。
当一个民族的目标是星辰大海,
“蛟龙”,不过是万千传说中的一个。
5月3日,
世界上第一台超越早期经典计算机的光量子计算机,让计算速度实现了
从自行车到飞机的飞跃。
人脸识别、交通预判、气象预测、移动通讯......
“智慧中国”,或将被璀璨点亮。
5月5日,
国产大型客机C919首飞成功,
“八亿件衬衫才换一架波音飞机”的尴尬,即将成为历史。
100多项关键技术的攻关突破,让C919无可置疑地打上“中国制造”烙印;
全球23家用户570架订单,将C919送上民航制造业的竞技场,
与波音、空客两强一决高下中,中国的“航空梦”正在翱翔。
如果将时间的刻度尺,向回推进,我们会看到更多——
2016年8月,
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升空。
它将从千公里外的外层空间,以10kbps的速率为我国光纤无法覆盖的地区,
直接提供高安全等级的量子通信保障。
2016年9月15日,
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天宫二号”发射升空。
七个月后,中国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对接“天宫”,
完成了首次“太空快递”。
2016年9月25日,
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落成。
这具“中国天眼”,能够接收到137亿光年以外的电磁信号。
......
科技的力量,让中国人无论是在太空还是深海,都行者无疆。
“天宫”九天揽月,“蛟龙”五洋捉鳖。
中国人,在实践着习近平总书记所说:
“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中国要强,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必须有强大科技。”
星辰大海的征程之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以科技和创新的名义,中国,与未来相约。
加油,“龙”的传人!
还不知道这些事?快戳蓝字
谁都说特朗普成功和土政变失败归于新媒体,可谁都没说到点子上!
今天,“美国校园攻击案”的凶手身份曝光!让所有人陷入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