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拆城墙极简史

2017-05-25 12:02 豆瓣一刻
  • T大

戴桃疆 我还真的不知道

北京城市作为国内首屈一指的一线城市,热衷城市景观改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拆掉脏街,拆掉胡同加盖的小二楼,堵上那些曲折巷子里敞开的门,这些行为都是有法可依的,北京城“不需要”靠一些油烟味的市井气彰显自己的存在。作为皇城,皇家气派从来和这些无关。

民国的时候,皇城本身也成了拆除的对象。当时主政的国民政府拆的不是违章建筑,而是正经八百从明代砌起来的皇城城墙。若要说拆城墙和今天北京城的遭遇有什么相同点的话,大概两次行动都是以人民的名义进行的。

现在的北京城城门多而城墙少,原因就在于民国时期大批量的拆除行动。

皇城城墙始建于明代永乐十五年,截止到清朝乾隆二十五年,一共经历过三次增筑,总计长度十三公里,到2003年,北京城里只剩下1900米城墙。万米城墙多在1930年以前被拆除。

北京内城东城墙南段剖面.此为整修之后的状态。(图片来源:wikipedia,作者:kallgan)


民国成立的头几年,京师警察厅实际承担着北京的城市管理职能,这个警察机构要负责管理北京的城市交通、维持社会秩序、征收税赋、进行人口普查、提供公共医疗,除此之外还有一个街道清扫对和一个公共工程建筑队。

随着局势逐渐稳定,警察已经无法履行那么多职能。1914年,在袁世凯的支持下,北京设立了一个有别于中央政府的市政机构,时称“京都市政公所”。

京都市政公所建立之初也没有什么能力大批量进行城市景观改造,只是进行一些示范工程,比如开放公园什么的,但实事即便是难也要做。修路是当时的当务之急,而万米皇城城墙成了阻碍交通的棘手问题。

崇文门旧照(来源:wikipedia)


皇城的缺口较少,三次增筑的前两次都发生在明朝,皇城的存在将北京变成了封闭式的环境。北京城的结构和紫禁城(也就是今天的故宫博物院)大致结构相似。民国初年想要从鼓楼去前门,需要绕开皇城奔西四——西单——宣武门,再顺着护城河往东才到。明明不远,但也需要走上大半天时间。清朝乾隆年间增加的城门远远无法满足民国时期的需要。

蓝线(现行线路)比红线(民国初年)的路程短了很多(制图:真知)


在京都市政公所主持在皇城开豁口之前,为了图自己出行方便,北京民众自行在皇城上凿了六处豁口。为了顺从民意,京都市政公所于1916到1918年间将这六处豁口进行了官方认证,整个改造过程还是比较有节制的。

1923年以后,社会局势进一步动荡,这种混乱的局面也反应到皇城改造上。京都市政公所开始应各方要求无计划、无规划地开豁口,一个有社会影响力的单位(比如报社等)为自己通行方便,就可以要求在单位附近的城墙上开豁口,单1923年这一年就增开了七处豁口。

1924年,市政公所决定将皇城垣东西被三面完全拆毁,形成一种“南面称孤”的局势。名义上仍然是为了方便出行,但从1916年到1923年增开了十三处豁口后,皇城对于北京市交通不再构成实质性障碍了。

拆除皇城城垣东北西三面的任务多数由冯玉祥主北京部队调兵完成。作为回报,当时的京都市政公所不仅将新开的一处城门命名为“和平门”以表彰冯玉祥及其部下的“丰功伟绩”,并且将拆下的城砖全部卖给了建筑公司,变卖所得皆用于发放用工费用。

1956年的和平门门券(图片来源:wikipedia)


这种公然拆墙卖砖的举动引发了北京各界的不满。当时的国务院总理潘复为了“保存古迹”、“维护刑律”下令找出拆卖城垣的负责人加以法办,至此才对皇城墙损毁现象有所遏制。不过此时也没剩多少了。

上世纪20年代北京政权几易其手,城砖倒卖这档子买卖有多方势力卷入其中,真的将谁策划、谁主使、谁办事、钱最后有到了谁的手里、怎样个来龙去脉都查得清清楚楚,大概要得罪很多人,也有很多人干脆得罪不起。

1927年10月张作霖安国军政府发布大元帅指令,向外公布处理结果,受处理的人员最高级别不过是市政公所的前副处长,原因也不过是办事不力,导致政府受到舆论非议,而非涉及利益、钱财的倒卖问题——比较张作霖连同发起调查者也在利益链条之中,谁会伸手打自己的脸?

1930年的北京前门大街(图片来源:wikipedia)


挺立于北京城近千年的皇城墙并没有在战火中损毁,反而毁于部分人的利欲。城市拆拆建建,总有人得利。上一次拆掉的是一段历史,下一次难讲会毁掉什么。

———

本文作者来自今日头条签约原创号:你真的知道吗

谢绝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后台

查看原文

责任编辑人:凤凰号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释放进入手凤首页

手机凤凰网 i.ife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