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草式废弃矿山治理,还白云鄂博一片绿意盎然
- T大
原标题:蒙草式废弃矿山治理,还白云鄂博一片绿意盎然
齐鲁晚报5月31日讯:白云鄂博,蒙语又名为"白云博格都",意为"富饶的神山",是蒙古族人民世代繁衍生息的圣地。历史上,白云鄂博一直为北方民族的游牧草原。先后为匈奴、鲜卑、突厥、回纥、契丹、女真和蒙古等游牧民族部落驻牧。如今,白云鄂博因其丰富的矿产资源,闻名国内外。
前世:资源城市的“通病”
图解:谷歌卫星地图中的白云鄂博矿区
白云鄂博矿区位于阴山之北的乌兰察布草原西北部,属内陆干燥气候区,低温少雨、干旱多风,温差变化大。矿区的矿产资源十分丰富,是中国最大的铁-氟-稀土综合矿床,稀土矿和铌矿资源居全国之首。因此,又有“稀土之都”的美誉。
图解:白云鄂博矿区(网络配图)
和国内外许多资源型城市及开采区一样,白云鄂博也留下了许多“后遗症”,有废矿坑、盐渍地、垃圾填埋区、岩石裸露区、煤渣土和石沙土区等多种环境问题区域。另外,该地多风少雨,可生存的乔、灌木等品种极少,水资源还非常匮乏,只有牧民开挖的集水坑可以临时取水。
图解:白云鄂博主矿区南侧与居民区之间布满石砾
矿区内高处只有部分区域有土壤覆盖,厚度仅为5-10cm,80%以上的区域均为砂石土质,低处均为垃圾填埋区,表层只有5-10cm厚的可用种植土。因而要想完成矿区生态治理,恢复青山绿水,实现具备休闲、娱乐、优化人居环境等目的,面临很大的技术难题。
今生:因地制宜的矿区主题公园
2014年起,蒙草团队开始对白云鄂博矿区南侧470000平方米的区域进行环境治理,想在荒芜中打造出一处具有矿山文化特色的主题景观公园,为白云鄂博居民提供一方可休憩、可游玩的绿色天地。
图解:白云鄂博矿山公园设计效果图
蒙草团队秉持“打造循环生态”的原则治理白云鄂博矿区的环境,在设计时将现代工业文化与原始游牧草原环境相结合,塑造出一个既有可观可赏的形式,又有内在的工业精神与民族特色的公共绿地。
在规划初期,蒙草团队对白云鄂博矿区进行了土壤检测、地质勘测、水文分析等大量的调研考察工作,并提出了解决方案:
为突出公园的矿区文化底蕴,蒙草设计团队根据地貌特点把公园划分为6个主题区域,根据主题故事线,分别体现草原敖包祭奠、草原游牧、铁矿挖掘、工业开采、矿区文化传承和工业文明纪念。通过故事线的铺设,体现人类由探索神秘与未知,到战胜自然,最后转而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脉络。
图解:白云鄂博矿山公园岩画石谷
针对大量存在的山石区,蒙草团队因地制宜,通过对现场各类山石的调查,利用园区东侧高差较大处的石头设置石谷,并通过岩画的形式呈现文化发展的脉络。
图解:白云鄂博矿山公园的敖包与草原
为恢复原生态的景观效果,园内不设置大型人造景点,建筑和园林小品多为自然材料制作,尽量贴近原始环境风貌,突出自然野趣。植物配植也以乡土植物为主,地被植物以禾本科植物为主,点缀抗逆性强的宿根开花地被,体现原始草原风貌,为野生动物栖息提供场所。
图解:矿山公园中的蒙草特色植物
在盐碱地区域,蒙草团队选用耐盐碱的观赏植物打造具有科普价值的耐盐碱植物园区,二色补血草、萱草、芦苇等植物长势良好。这一举措不仅改良了盐碱化土地,还成为园区内的特色展示区。
图解:绿意盎然的矿山公园
图解:蒙草定制化生态包产品
根据白云鄂博矿区的地理位置、气候、原生植物等特征,蒙草将乡土植物种子与土壤、营养剂、微生物等通过科学配比定制成生态包,运用到白云鄂博矿区的修复中。同时,配合蒙草植生毯产品,解决地表种植土层浅的问题。
图解:用树木做成的天然风障
因白云鄂博矿区风沙大、无霜期较短、干旱少雨,需要搭设风障对种植的地被植物进行保护。蒙草巧妙地选用当地易成活树种做天然风障,在固坡防沙的同时,还能融入到周围的地貌中,最大限度的还原矿山开采前的生态景观。
图解:绿意尽染矿山公园
图中红色区域为矿山公园植被覆盖区
(据蒙草大数据平台监测结果)
图解:白云鄂博矿山文化景观公园同景别修复前后对比
图解:白云鄂博矿山文化景观公园同景别修复前后对比
经过蒙草团队的不懈努力与辛勤付出,修复后白云鄂博矿区再现了原始游牧部落的生态环境,人工搭建的绿植水系供应着区域内植物的生长所需,实现了生态的持续发展。像白云鄂博这样的资源型城市还有很多,而蒙草能做的是:通过人文景观的设计建设将当地的工业精神与历史遗留相结合,将民族特征与现代审美相结合,真正把废弃地变为城市的绿色根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