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门球能成为国民老年运动|大象公会
- T大
原标题:为什么门球能成为国民老年运动|大象公会
为什么每个九线城市都有老年门球场?为什么打门球的老人越来越少了?这项老年国民运动是如何输给广场舞的?
文|吕北客
中国城市长大的 80 后和 90 后,多数都在上学或回家路上目睹过这样的场景:
一座四四方方的沙土或草皮场地,除了矮小的三门一柱和几个号码球外空无一物。长者们三两成群,大都身着运动上衣,头戴遮阳帽或鸭舌帽,手中拎着一杆大锤,徐徐漫步其中。
然而,除了知道这项运动叫门球,年青一代对其规则、比赛形式都不甚了了,更不会参与。
为什么中国老年人如此热衷于门球?它到底是怎样一种运动,又是来自哪里?
曾经的日本国民运动
门球并非中国老人原创的运动。它的祖国是日本,而且最初是专为年轻人设计的。
二战结束后,日本体育教师铃木和伸认为,日本青年之所以沉迷侵略战争,部分是因为棒球等强对抗性运动的不良影响。他希望创造一种身体对抗较弱、器材和规则都较简易的新型体育运动,以培养新一代少年儿童的团队协作精神。
▍在北海道从事体育教育的门球发明者铃木和伸
在发明和平体育项目的过程中,铃木并未闭门造车,而是盯上了发源于法国的槌球(Croquet)。
槌球曾是一种被欧洲贵族们青睐的户外游戏,19 世纪中期成为大众化的体育运动,因出身高贵、 无身体对抗、运动量小、男女皆宜的特点,成为当时英法中产阶级重要的户外消遣和社交活动。
▍印象派代表画家马奈《布洛涅海滨的槌球赛》,作于 1871 年
▍1865 年出版的《爱丽丝梦游奇境记》中爱丽丝对槌球赛的离奇想象,来源于现实世界里槌球在英国的风靡
在槌球基础上,铃木缩减了场地面积和球门,简化规则,将以个人赛为主的比赛改为团体赛,便创造出被他称为ゲートボール(Gateball)的运动。
「门球」由此诞生。
然而,门球运动在年轻人中的推广并不成功。
由于战后经济腾飞,日本青年一代更偏好紧张刺激的棒球、橄榄球等美式运动,以及足球、网球等世界主流运动。相比之下,门球过于缓慢平和,虽有政府力量组织推广,但到六十年代末一直乏人问津。
▍位于北海道芽室町的门球发源地纪念碑
门球运动的转机,始自七十年代。
此时,日本已步入发达国家行列,65 岁人口突破 7%,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针对不断扩大的老年群体,门球被重新包装成「老年运动」,很快受到广大日本长者的欢迎。
门球不但运动量低、适应老年人的身体条件,而且对场地设施的要求不高,便于深入社区,让腿脚不便的老年人参与。比赛过程还要求团队配合和一定的技战术水平,能满足老年人的社交需求。
日本门球很快就得以普及。到 1983 年,日本参与门球运动的人数已超过 400 万;同年更成立了「日本门球联合会」,由 84 岁高龄的日本著名政商界活动家笹川良一出任会长。
在不少政商界长者的带动下,八十年代的日本出现了「门球热」。从 1984 年起,日本每年都举办一次「内阁总理大臣杯」门球赛。
门球的参与者也由老年向其他年龄群体扩展,甚至重新出现青少年的身影。1987 年出版的《体育设施月刊》专辟一期「门球专辑」增刊,惊呼:门球参与者人数已经突破 1000 万,竟然超过滑雪和高尔夫这两大日本主流休闲运动。
▍在北海道芽室町门球馆打门球的日本老人
在老龄化的推动下,门球已俨然成为日本的一种国民运动。
不过,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远非发达国家,离老龄化社会还有着相当距离,为什么门球能迅速在中国落地生根?
中华老干体运动
1985 年,世界门球联合会正式成立,以日本门球联合会为主要发起者,开始向全世界推广门球运动。
恰在此时,中国也为门球提供了最好的土壤。
1982 年 2 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老干部退休制度的决定》,彻底破除了领导干部的职务终身制,确立了正式的干部离退休制度,对干部离退休的年限和待遇也作出了具体规定。
《决定》指出,「老同志要为党的事业着想……高高兴兴、满腔热情地欢迎和支持资历较浅、年纪较轻的优秀干部担负主要领导职务,同时使自己退出主要领导岗位,转到比较超脱的地位。」
▍同年四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发布老干部离职休养制度的几项规定的通知》
大量年龄超龄,职务超编的各级老干部,从此离开了工作岗位,进入离退休状态。
到 1984 年,中共中央各部委正副部长、主任减少 40%,正副局长减少 13.8%;国务院各部委正副部长、主任减少 65%,正副司局长减少 40%;省级领导成员减少 35%,地、州和省的部委厅局领导成员减少 36%;县委常委、正副县长减少 18%。
1992 年,《决定》颁布实行 10 周年之际,新华社报道称:「我国已有 193 万干部离休,464 万干部退休。」
面对前所未有的老干部退休潮,从中央到地方各级组织都成立了老干部局和老干部办公室,专门负责管理老干部们政治、生活、医疗等各方面的福利待遇。
为满足老干部的体育健身需求,各地又迅速成立了老年人体育协会,并于 1983 年 4 月成立全国性的中国老年人体育协会,在国家体委的指导下,推广适合老年人的体育项目。
中国老人的历史行程,正好与日本门球运动的推广相遇:
1983 年 5 月,日中友好团体派日本门球队来到中国,在北京体育学院和上海体育学院进行示范教学。这项在日本风头正盛的运动,首次呈现在中国人面前。
当时正值 80 年代「中日友好」氛围最浓之际,两国高层频频互访,诸如「中日友好交流会议」等民间交流机制也迅速建立,两国民间互访人员增加了十几倍。
▍八十年代部分中日友好城市一览表 / 来自《中日关系辞典》
日本门球联合会会长笹川良一,正是日中友好交流的重要人物。1984 年和 1985 年,他两次访华,携其麾下财团与中方就医疗合作、语言文化交流等方面达成共识,也直接从最高层面推动了门球在中国的普及与发展。
▍1985 年邓小平会见笹川良一及其子笹川阳平
「外交无小事」,门球迅速受到了各级体委和老年体协的重视。
1985 年 4 月,国家体委委托上海市体委举办了全国第一届门球培训班,来自 25 个省市区的学员参与了门球理论与技战术培训,再由他们负责将门球推广到全国各地。
中国老干部群体由此兴起了学习门球的热潮,参与人数和竞技水平都有了爆发式的增长。
1986 年,石家庄举行了全国首届老年人门球比赛,同年廊坊市应邀派出代表队赴日参加第一届世界门球锦标赛,以组队不足半年的新军打入半决赛。
黑龙江省 1987 年门球爱好者已有 20 万之多,占全国门球人口的 40%,哈尔滨市还出现了全国第一家门球器材厂。
▍纵向正打,中国离退休老干部们为了打得准而发明的中国特色门球击球姿势。最初曾被世界门联判为违例,但随着中国以「正打」方式参与门球的人越来越多,世界门联不得不承认该姿势符合规则。
1987 年,中国正式颁布了第一版《门球竞赛规则》,又在 1989 年成立了中国门球协会,门球确立了正式体育运动的地位,并在九十年代初期风靡大江南北,成为全国离退休老干部和体制内退休职工体育健身和社交活动的第一选择。
▍《门球续友谊》/ 引自北京晚报陶然亭老年人专刊《“我离退休之后”征文选》
门球还能打多久
不过,即使在极盛时期,门球也未能垄断老干部的全部休闲活动。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正值气功热高峰,广大老干部延年益寿的养生需求,使得各类气功学习班、研讨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把几乎所有的城市公园都变为了气功练习场所。
除了影响较大的五禽戏、养气功等,北体教授张广德创编的「导引养生功」还成为极少数得到体委和老年体协钦定的气功功法,在某些地区的推广力度极大,几近与门球分庭抗礼。
门球再次迎来上升期,是在九十年代末气功热逐渐退潮后。
不少此前投身气功的老年人,都在这一时期回归门球。更重要的是,行政机构的大规模改革和人员编制的精简,导致大量五十多岁的基层干部「离岗退养」,更多的企事业单位编制内职工被「下岗分流」,门球人口随之达到 500 余万。
对其中大多数人而言,由单位或老年体协以低成本修筑的大量简易门球场,往往是他们在文体方面能享受到的最高福利待遇。
2012 年,在区(县)级老年体协中,87.6% 都设有门球场。对地方各级老年体协而言,门球场往往是最低的保留配置。
▍同时推广门球和导引养生功的廊坊市老年体协 / 来自《廊坊市体育志》第六章「老年人体育」
不过,作为体制内福利待遇而在老年群体中普及的门球,其运营始终要依靠单位和老年体协的拨款,其存续要看老领导老干部们的个人兴趣。近年来,中国门球运动的前景明显不妙,虽然中国门球队能在国际比赛中多次夺魁,门球人口却没有随老龄化进程继续增长。
▍单位日常参与门球活动人数变化一览表 / 数据来自《中国门球运动发展研究》
随着部分单位逐步取消门球福利,门球人口不断流失,无论体制内外,城市老年人更多地开始加入无成本的健步和广场舞大军。
▍逐渐在大城市流行开的暴走团,主力多为退休人员
捍卫门球地位的主力似乎已从城镇转向乡村。在河南和山西的部分地区,门球已进入各个行政村乃至自然村,给缺乏现代体育活动的农村老人带来慰藉;而最近几年,更有由全国门球协会牵头组织的「全国农村门球大联动」,作为《全民健身条例》待贯彻的内容之一。
在广场舞挑战下节节败退的门球,或许会在全国农村扎下根来,延续体制内时代的辉煌,成为新一代农村少年对长辈的集体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