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死气沉沉的工作日没什么两样,你的周末去哪儿了? |书评

2017-07-15 17:15 商业周刊
  • T大

原标题:跟死气沉沉的工作日没什么两样,你的周末去哪儿了? |书评

撰文:Bret Begun

周末也和死气沉沉的工作日没什么两样


“这周末就这样过去了么?”

在卡特里娜·翁斯塔(Katrina Onstad)《周末效应:远离超负荷工作,偷得浮生半日闲,生活,而不仅仅是生存》 (The Weekend Effect: The Life-Changing Benefits of Taking Time Off and Challenging the Cult of Overwork)一书的开头,作者描述了某个周日的晚上,她12岁的儿子问道:“这周末就这样过去了么?”“是啊。”她回答。“但是,”小男孩说,“我一点儿也没有度周末的感觉啊。”

孩子说自己完全体会不到刚刚休假了两天?听了这样的话,任何妈妈都会焦虑不已,于是,翁斯塔仔细回忆了全家在之前48小时里究竟都做了些什么。结果她发现,自己的时间全被处理工作相关电子邮件、辅导孩子完成家庭作业、洗衣服、练习曲棍球、遛狗、购买副食杂货等等这乱糟糟一大堆给占据了。“要说周日与周六有什么不同,那就是除此之外,周日我还会简单地打扫一下卫生间。”在事后检讨的结尾,她这样写道。

《周末效应》(出版社:HarperOne;售价:25.99美元)讲述了翁斯塔试图将自己、丈夫以及两个孩子从过于繁重的日程中拯救出来的故事。许多双职工父母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都会油然而生一种熟悉感,就好像它说的就是他们自己的生活一样——嗯,或许关于曲棍球的内容除外(作者居住在多伦多)。

翁斯塔是一名记者,所以她采用了纪实的方式来破解“周末消失之谜(Mystery of the Disappearing Weekend)”。先是放任自己深陷在各种各样冗杂的事务中,再从中解脱出来,从而对她如何尝试——大部分情况下成功地——明智使用可自由支配时间做出第一线的报道。她从周日早上8:30开始忙活,出席“灵性舞”派对,为低收入家庭包装圣诞节礼物,参加跑步俱乐部,她不吃早午餐——在书里,她用了四页多的篇幅痛斥饥肠辘辘是“对消化系统和耳朵的双重折磨。”

翁斯塔报道了在她之前率先摆脱“超负荷工作”魔咒的人们。他们都有自己的“爱好”,也就是他们愿意为之挤出时间来从事的活动。她有几个姻亲是鸟类观赏者。她的朋友戴尔(Dale)是个陶瓷艺术家。另一个朋友丽兹(Liz)喜欢烹饪新颖的菜肴。小贴士:配上玛格丽塔酒,原本单调寻常的辣椒菜也会让客人食指大动。

坚定地投身爱好并为之腾出时间久已成为问题。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对人们丧失了此类追求而深感痛惜,他写道:

“城市居民的娱乐活动大多变成了被动形式:看电影、看足球比赛、收听广播等等。这缘于他们的主动性全被工作占据了;如果可以拥有更多的闲暇,他们或许就能够重新享受主动参与的乐趣。”

翁斯塔指出,只需把“电影”改为”Netflix”,罗素的这段话今天也依然适用。

我们非但不再扮演业余鸟类学家或在厨房里挥舞锅铲,甚至连周末也和死气沉沉的工作日没什么两样。这就是为什么周日晚上我们会对重返工作岗位感到焦虑——不仅关乎即将到来的截止期限,更隐含着对未实现的期许的内疚。对此,翁斯塔的建议是:少做几件事,但要让每件事都做得值。尽力让自己处在匈牙利心理学家米哈伊·契克森米哈赖(Mihaly Csikszentmihalyi)所说的“活在当下”的状态,也即深深沉浸某一活动中,从而唤起“超脱自我和超越时间”之感,翁斯塔总结道。做爱。探索自然。“当然,”她承认,“ ‘自然=好’基本算不上是‘额外’启示。”

说到底,这正是《周末效应》最大的问题。她没有提供足够的“额外”启示或解决方案。两年来,我一直打算到“不杀生”动物庇护所(no-kill shelter)里帮忙遛狗,也知道把时间花在这上面比观看大学橄榄球赛更有意义。可我还是会选择看球,因为它很有趣,能让我开心!另外,除了周日,难道我还有其他时间可以去杂货副食店采购吗?不过,像这样的书还是很有价值的,因为它们迫使读者反思他们的空闲时间都去哪里了,单单这一点也能让我们从中获得更多罗素提倡我们体验的那种乐趣。最近的周六和周日我阅读《周末效应》时一直在思考这些,因为我愚蠢地给自己布置了一个任务:为我编辑的那部分杂志版块写篇评论。周日晚上与父母一起吃饭时,我真想问一问母亲:

“我的周末就这样过去了么?”

编辑:耿川迪、刘馨蔚

翻译:任扶摇

责任编辑人:智能抓取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释放进入手凤首页

手机凤凰网 i.ife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