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中国的反坦克导弹不怕印军的红外干扰机?
- T大
原标题:为何中国的反坦克导弹不怕印军的红外干扰机?
作者:电波震长空
红箭73C/D和红箭8都是我军目前的主力二代反坦克导弹,很多人一见红箭73C/D就认为很落后,原因就是他们想当然的认为红箭73C/D仍然还是早期型红箭73的人操弹,殊不知红箭73C/D的部分性能已经超越了红箭8。特别是在抗干扰这一重要性能指标上,采用电视CCD测角的红箭73C/D要比采用红外测角的红箭8要好很多。下面我们就从原理上来看电视CCD测角是如何抗干扰的?
二代反坦克导弹的制导方式都是采用瞄准线半自动制导,瞄准线半自动制导的制导过程如下:射手将导弹系统瞄准仪的瞄准轴线对准目标(具体就是将瞄准镜中的十字线的中心压住目标),发射导弹后测角仪自动实时测量导弹偏离瞄准轴线的角偏差,然后将角偏差量以数字信号传给控制箱,控制箱以此生成修正指令,通过导线或者激光编码的方式传到导弹上,导弹在修正指令的控制下沿瞄准轴线飞行,直到击中目标。由以上的整个制导过程我们可以知道,整个制导系统的核心就是测角仪。只有它准确的测出导弹和目标之间的角偏差量,控制箱才能生成修正指令,那么测角仪测角的关键在哪里呢?
测角仪测角的关键就在于导弹与目标的提取,测角仪只有知道这两者在瞄准视野中的相对位置才能对它们的偏差量进行测量。目标的位置很简单,就是瞄准镜的十字中心,因为瞄准时射手是将十字中心压住目标的,所以测角仪只需要测量导弹与十字中心的偏差量就行了。那么整个测角的关键就变成了测角仪如何识别导弹,而具体做法就是在导弹上加一个光源,测角仪测量瞄准视野中这个光点与十字线中心的偏差量就是导弹与目标的角偏差量。
测角仪瞄准镜视野中导弹上的光点与十字中心
但是问题又来了,战场上有各种人为的或非人为的干扰光源,比如探照灯,坦克上的灯光,爆炸的火光,火炮发射时的火光等,这些都很可能会出现在测角仪的视野里,测角仪如何从这些干扰光中识别出导弹上的光源呢?
红箭73C/D采用的是曳光管+光谱识别的方法。具体做法是弹体上加装一个曳光管,当导弹发射后,曳光管也被点燃,持续发出特定光谱的光。而测角仪则采用光谱识别技术,光谱识别在这里的具体实现方法是背景对消,下图是红箭73C/D测角仪的剖面图,由下图可以看到光进入测角仪镜头之后被分光镜分成了两路,分别前往CCD1摄像机和CCD2摄像机上成像,而CCD1和CCD2摄像机前面各被设置了一个滤光镜,这两个滤光镜光谱特性相反,CCD2前的滤光镜只对弹体上曳光管所发出的光的光谱敏感,而CCD1前的滤光镜则对曳光管发出的光线不敏感,但能通过其他光谱特性的光线。最后在电子学系统内两路光信号产生的电信号相减输出,背景光线和干扰光线即被消除,只剩下弹标信号,这时即使干扰源空间和时间特性与弹标完全一样, 但只要光谱特性有差别, 采用这种技术就能识别出来。同时采用自适应波门技术,就是镜头的焦距随着导弹的飞行逐渐变大,焦距变大视野变小,这时很多干扰便无法进入测角仪视野,也就无法干扰测角仪。简单的说就是你长得再丑,但是我看不见你,所以你就无法恶心到我。红箭73C/D的发射制导装置除了能发射C和D之外,还能通用发射红箭73A和B。
红箭73C/D测角仪的剖面图
红箭73A弹体上的曳光管
正因为电视测角技术具备极强的抗干扰能力,因此众多的二代反坦克导弹的改进型都逐渐采用了该技术,比如红箭8的最新改进型红箭8L,除了减重之外,另一个最大的改进便是抛弃了红箭8系列一直使用的红外测角,改用电视和热像仪测角。而我军装备的二代半反坦克导弹红箭9也采用了电视测角。国外的霍特反坦克导弹改进型霍特改也抛弃红外测角,改为使用了电视测角,而霍特2则采用了热成像测角。
红外测角技术逐渐被抛弃很大的原因就是因为其抗干扰能力不足,尤其近几年来主动红外干扰机越来越普及,比如叙利亚战场上叙利亚政府军使用的伊朗研制的鸟巢红外干扰机和T90坦克上的窗帘红外干扰机,都取得了一些成功干扰的战例。而我国也研制过JD3型红外干扰机,该型红外干扰机对陶氏,米兰,霍特等二代反坦克导弹均有不错的干扰能力,并最终成功出口巴基斯坦,装备在巴基斯坦哈立德主战坦克上,在巴基斯坦进行的对抗陶氏反坦克导弹的实弹实验中,5发导弹全部干扰成功。我军的96A主站坦克也曾实验性的加装红外干扰机,以对付台军的陶氏反坦克导弹,台军虽然装备了标枪,但数量不多,主力还是陶氏。
JD3红外干扰机
印军装备的T90应该也会配有窗帘红外干扰系统,该系统对红箭8应该是有干扰能力的,叙利亚战场上的红箭8不知和T90对抗的咋样,但窗帘应该是能干扰红箭8的,但是窗帘系统对于红箭73C/D和红箭9则完全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