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 彭敏:我手生了,不会投稿
- T大
不得不说,面对面地看着一个人在90秒的时间内连续背上30句带“酒”字的诗词,实在是件很爽的事。尤其这个背诗的人是彭敏,2017年央视诗词大会的亚军、人送外号“飞花令大魔王”。
与彭敏的采访约在中国诗坛的“圣地”——《诗刊》编辑部,在这里,34岁的他只能算是个“小编”。坐在略显老旧的会议室,背后的档案柜里放着创刊整整60年的《诗刊》的存档,彭敏完全没有电视节目中那个高喊“老娘拼了”,一人连斗25人的豪气。他真诚、温和而腼腆,即使以“酒”为题的“飞花令”引来满堂喝彩,他也只是谦虚地笑笑。他说虽然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已经深入骨髓,但其实自己早就不写诗了,现在他的身份是编辑、网红,未来则想做个畅销书作家。
彭敏的过去:写诗的日子欲赋新词强说愁
今年5月初,国际诗酒文化大会新闻发布会在北京现代文学馆召开,本次活动由泸州市人民政府、中国作协《诗刊》社主办,中国诗歌网、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中视华凯国际广告有限公司承办。当时,彭敏作为《诗刊》编辑参加了发布会,成为现场的一大亮点。随着国际诗酒文化大会活动的推进,“诗意浓香”大赛也同时面向全球征集诗词、书法、朗诵、LOGO设计作品,但彭敏透露,他并不会投稿参赛。
“我已经八年没有写诗了。”彭敏说,“一方面,让我现在写诗的话,肯定手已经生得不得了,写也写不好。另一方面就是来《诗刊》之后,我慢慢适应了自己作为诗歌编辑这样一个身份,为他人做嫁衣裳,把别人写的诗中好的部分拿出来,展现给诗坛,诗歌成了我日常的生活,我每天的工作,诗歌给我的那种新鲜感和神秘感也被这份工作给打破了。”
其实,当初在北大读硕士时,彭敏曾是学校诗词古文社的社长,并拿下了当年北大所有关于文学的奖,他的诗歌创作更是从中学时代就开始了。用他自己的话来说,那时写诗就是“偏于学院派、修辞化的写作方式,灵感也主要来自于从文本到文本的模仿、复制。可能别人一看也不一定知道我在写什么,也不一定有多少真情实感,炫技的成分多一点”。
彭敏说,当年他特别喜欢西川,自己写诗时,手头一定要放一本西川的诗集,写到一半不会写了,就读一会儿诗集,读着读着就知道自己怎么写了。可惜,彭敏没有来得及把模仿发展成真正自主的创作。随着学生时代的结束,他短暂甚至有些潦草的“诗人”生涯也戛然而止。“这个说起来其实比较残酷,”彭敏说,“可能还是诗与青春作伴会比较好。因为读书的时候人比较单纯、理想化,但是毕业之后你会发现就生活还是会陷在一些鸡毛蒜皮、鸡零狗碎中,那种诗的感觉好像就慢慢地离自己越来越遥远了。”
不但不写诗,彭敏也很少喝酒,但这并不妨碍他在自己的记忆库里储存大量“酒诗”,也不妨碍他理解中国的诗酒文化。“中国人高兴了要喝酒,不开心了也要喝酒。高兴喝酒就是“美酒樽中置千斛,载妓随波任去留”、“人生得意需尽欢”;另一方面也是一种逃避,现实生活中理想已经无法实现、向上的通道已经封闭了,生活没有寄托了,就逃到美酒当中去。有一个成语叫‘醇酒美妇’,意思是当男人的理想无法实现时,一方面会逃向爱情,一方面会逃向酒,这个时候酒就是一种麻醉剂和避风港。”
但生活的困局究竟不能从酒中得到答案,结束了学生生涯,开始了“鸡零狗碎”的生活,彭敏也开始了人生的第二个身份,并一直延续至今。
彭敏的现在:编辑的生活守住清贫做出成就
2009年,彭敏加入《诗刊》做了编辑,把爱好变成工作,这在很多人看来是最幸福的事,但真的连爱好都被纳入工作中,彭敏感受到的是“喜忧参半”。
一方面,《诗刊》的工作让彭敏非常舒服,刚走出象牙塔,等待他的就是一份他真心喜爱,又在能力够得上的范围内的工作。彭敏说,在研究生即将毕业时,他的状态非常糟糕,甚至想直接跑去流浪,对于与文学无关的、纯粹事务性或行政性的工作,他“一丝一毫都不能忍受”。当《诗刊》向他敞开大门,他的幸福感可想而知,在他看来,这是一份“顺从天性”的工作。尽管诗歌从“远方”变成“日常”,就像从爱情走进婚姻,热情会被渐渐消磨,但可以把自己真正热爱的东西永远地、时时刻刻地留在身边,这仍然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
但另一方面,刚刚成为“社会新鲜人”,彭敏就要面对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贫穷。旁观者可能会说,自古以来文人就要守得住清贫。但当生活真的被清贫包围,甚至当吃饭都成问题时,对文学的热爱再深,年轻的彭敏也难以说服自己安于“宿命”,以至于有一段时间他放弃了文学,跑去炒股票、期货,但最终以失败告终,这让他深刻明白了,真正能够给自己带来回报,让所有努力变得有价值的,还是自己熟悉擅长、并已经进入很多年的领域。于是他重回文学的怀抱。
而且,随着工作的越来越深入,彭敏在《诗刊》找到了更多的成就感。他不但可以把好的诗歌分享给大众,还运营着诗刊的微信公众平台,从零开始,他把“诗刊社”一步步做成现在有35万粉丝的文学类第一大号,而且把第二、三名甩开很远。
彭敏说他与这个公众号“血脉相连”,他陪伴这个号一点一点成长,眼见它在文学界甚至文学界以外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每一次阅读量和点赞的增加、每一条网友的评论都会给他带来新鲜感,特别是有时出差,遇到一些与文学并不想干的人,突然听说他们也在关注“诗刊社”,这都会给彭敏带来成就感。当年,正是彭敏发现了余秀华,并在“诗刊社”公众号上推送了一篇题为《摇摇晃晃的人间,一位脑瘫患者的诗》的文章,进而才有《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的记者去她的家乡采访她,才有她后来的大红大紫。这件事证实了作为《诗刊》编辑的彭敏眼光独到,也证实了作为“诗刊社”公众号小编的彭敏对于新媒体运营规律的熟稔和编辑、传播手段的专业。
正能量网红对生活有“一些些满意”
当彭敏渐渐适应了“为他人做嫁衣裳”的幕后工作,一次意外的机会却把他推向前台。2015年起,从汉字听写大会到成语大会再到诗词大会,彭敏突然“红”了,走到街上,他也会被粉丝认出来。“我过去生活非常封闭,宅、内向、对外面的世界不了解也没有了解的欲望,只有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但是慢慢地,因为经常上节目,眼界和心胸突然得到了很大的拓展,看到了这个社会最前沿、最潮流的那一部分。在这个过程中,我的自我期待、包括理想和愿望也有了很大的改变。”他说。
从走上电视那一天起,彭敏就有了“万能文艺青年”、“北大才子”等绰号,但对于这些他本人却并不十分认可。“电视台做节目,往往需要选手有一个标签,我当时觉得‘万能文艺青年’似乎很适合我,因为确实在很多年里我都在追求万能、追求多才多艺。”彭敏说,“但现在我希望听过这个标签的人,尤其是青少年要知道,‘多才多艺’是一个陷阱,因为显而易见这就是意味着精力被分散得很厉害,可能任何一条路都没有办法走得更远,还不如把一个行当、一门手艺钻研得特别精深。”
自从通过电视节目走向公众视野,彭敏渐渐从生活中找到“一些些满意”,这不仅仅源于经济环境的改变,更是因为以节目为窗口,他接触到了诗歌、文学以外的世界,接触到了很多过去只能仰望、只可远观的“大咖级”人物。但与此同时,他的心出更“活”了,会不由自主地想到“我是不是也可以成为他们这样的人?我是不是还可以做更多更厉害的事情?”,当欲望开始膨胀,满足感也会下降,每前进一步,就会想要得更多,欲望成为压力,也成为动力,彭敏的人生打开了新的局面,他有了新的梦想。
彭敏的将来:畅销书作家用文字陪伴青少年成长
“我想成为一个畅销书作家。”彭敏的梦想,乍听上去让人有点不敢相信。文学青年应该是阳春白雪的,而畅销书作家,特别是被彭敏反复提及的郭敬明、张嘉佳、刘同,很大程度上是在追随市场的需要。但快餐式的阅读给彭敏带来了很多乐趣,白天,他在单位里读诗,慢工出细活,晚上回家,他就会读各种通俗小说,从悬疑推理到武侠奇幻到言情校园,快速投入到故事里。走红之后,彭敏也遭受到了很多公众人物不得不面对的“网络恶评”,会被个别网友的言论刺激甚至伤害,个性温和、隐忍的他,不会以暴烈的方式把情绪爆发出来,他疏解烦闷、发泄情绪的方式就是看书,沉浸到书的世界里,找到自己觉得比较亲近的空间,就可以快速地放松下来。
2016年,彭敏曾出版过随笔集《被嘲笑过的梦想,总有一天会让你闪闪发光》,书写得仓促,卖得也并不十分理想,距离他梦想中的“畅销书作家”还有一段距离。但彭敏还是执著地走向“畅销书作家”的梦想,并期待着它有朝一日闪闪发光。
现在,诗词大会的热度尚未退却,再加上《诗刊》的工作任务,彭敏异常忙碌,他的大量时间被出差占据,被四处邀请讲课,还要参加电视节目、网络节目,暂时没有条件拿出大块时间安安静静地坐到书桌前写作。“等热度退下去、等我的生活复归平静,我就可以好好的来实现我最初的规划了。”
“畅销书作家”这一规划在彭敏看来是非常适合自己的。“畅销书往往是写给青少年看的,我觉得征服什么样的读者都不如征服青少年读者那么有成就感、满足感和幸福感。”他说,“能够陪伴青少年成长,如果真能卖得火的话,还可以向影视行业去延伸。我觉得这对文学青年来说可能是最好的出路了。既没有放弃热爱的文学,同时又有希望去获得这个世俗世界的回报,这是两全其美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