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英大兵头上的“飞碟”,究竟暗藏哪些不俗功能?
- T大
原标题:美英大兵头上的“飞碟”,究竟暗藏哪些不俗功能?
本文作者:军事编辑部
当年,法国人从锅碗瓢盆里获得钢盔灵感,英国人喜欢从昔日辉煌中汲取设计制造钢盔的养分,要不怎能对得起高贵的绅士身份呢!只不过英国士兵“飞碟钢盔”凭借中世纪的钢盔设计参考图,攒出了外星人的风格的。”
来自中世纪的“飞碟”
经过反复查证,确认外星人在一战期间没有光顾不列颠,但汉斯却让英国大兵时时刻刻感受着末日。面对德国的炮弹,“头无寸铁”的日不落帝国士兵,实在不想沦落到用苏格兰风笛吹走弹片的地步。
水壶帽
但作为日不落帝国的子民,英军是不会被汉斯的炮弹吓怂的。得知法国“神锅”事迹后,英国军方立即组织专家大开脑洞。很快,一位名叫约翰·利奥波德·布罗迪的发明高手设计了一款可用钢板简易挤压成型的钢盔,定名为“布罗迪钢盔”。相传此盔外形来自于欧洲中世纪下级士兵的“水壶帽”,颇有飞碟的影子,至于英国人是否在那时见到外星人,然后经济科技爆棚,就留给云北去考证吧。
突兀的“飞碟帽”竟持续火爆
从外形上看,“飞碟帽”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呆萌的铁圈圆边了,相比同时期的法国、德国钢盔上的类似设计,“飞碟帽”的大铁圈宽大、呆板、与人的头部不成比例,让英军士兵形象突兀无比。
但飞碟帽的“人品”还是相当可靠的:大铁圈使钢盔具有了更宽大的垂直防弹面积,让很多士兵在高烈度的炮火群殴中得以存活。
佩戴飞碟钢盔的美国士兵
在一战岁月里,“飞碟钢盔”得到了英国大兵的高分好评,并新增了美国、加拿大、葡萄牙等多国士兵粉丝群,产量超过750万顶。看到自家明星装备如此风光,英国军方高层对新钢盔的研发渐渐失去了热情,直到二战爆发之前,英军仍是“飞碟”的天下。(保守的老毛病又范了?!)
德军士兵(左)、英军士兵(右)
但据瓦研究,英军高层之所以保留“飞碟”,除了有些不思进取外,还有与汉斯家士兵划清界限、增强战场识别度的考虑。但瓦弄不明白的是,在坦克、飞机成为主角的二战前夕,发明坦克的约翰牛,竟还幻想着与德国大兵肉搏,与汉斯家什么仇什么怨要这样发泄?
约翰牛战士的“出游必备”
随着战争的发展,保守的英国佬还是对钢盔做了些小调整。1940年,新型Mk2钢盔配发部队,它在Mk1的基础上,简化生产工艺、增加了佩戴舒适度,防弹性能与Mk1相当。
二战爆发后,长期不曾打仗的英军宅男们纷纷离开欧洲,征战世界。复杂多变的战场环境极度考验单兵素质和装备,若无“飞碟钢盔”的保护,很多人就有去无回了。比如这两个极度鄙视人类的“旅游目的地”:
第一个目的地离英军家较近,名为撒哈拉大沙漠:
在这里,太阳恨不得把所有的生物当烧烤玩,晒得脱皮掉肉并不稀奇。对英军士兵们来说,飞碟状的大铁帽是有效遮挡阳光、保护头部的唯一神器。当时,为了与隆不在(隆美尔)赶时间,急行军的英军哪顾得上乘凉休息,再说寸草不生的北非沙漠也没这条件。
第二个目的地离家较远,名为东南亚丛林:
这里有大树乘凉、不用担心变烧烤,还有免费的雨水淋浴,不过这浴一淋就是好几天,再爱干净的人也会被水冲吐。还好,“飞碟钢盔”就像一把小雨伞,虽然它无法让士兵身体保持干燥,但雨水因此远离了人的眼睛、鼻孔、耳朵,这对雨中行军尤其是作战来说,是相当给力的。
好钢盔从来不会变坏
当约翰牛大兵们纷纷用 “飞碟钢盔”避雨时,东南亚以北的我国军队,也在使用这一神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国内各武装通过多方渠道,获得了美国仿制的M1917型“飞碟钢盔”,并参加了此后的抗战。
缅北战役期间,很多远征军士兵也佩戴英国原厂“飞碟钢盔”。尽管其中掺杂着很多二手货,但在当时的我国,能戴钢盔打仗的可是不折不扣的百级战队。“飞碟钢盔”对于很多衣不蔽体的我国战士来说,已属土豪配置了。
哎,谁叫当时我国落后呢。所以,点好科技树还是有好处的。在这方面,英国人可谓相当巧妙:“飞碟钢盔”受法国铁锅的启发,但与其他钢盔相比,它更像是一个飞碟造型的大锅盖,这一既科幻、又“返祖”的设计,却赋予了它出众的垂直防弹面积。
更让人想不到的是,二战中的汉斯也设计了一款又大又扁的铁锅状钢盔 - B型头盔。战后,在毛熊的强制下,东德以此盔为基础,研制装备了M56钢盔。 虽然网上某些评论认为此盔丑到爆,但瓦还是看好它的弹片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