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
0/0
  • 撒尼刺绣传承人毕跃英的“针线人生”

    2017年11月10日,来自云南石林彝族自治县的毕跃英坐在北京Mercedes me三里屯体验店,手把手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欧敏行女士学习撒尼族刺绣工艺。欧敏行一边模仿毕跃英的手势,一边感叹:“这刺绣真美,但太难了。也许再学习十年,我都无法掌握这门工艺。”

  • 撒尼刺绣传承人毕跃英的“针线人生”

    石林是阿诗玛的故乡,这片红土地上孕育了独特的彝族撒尼文化,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里,“彝族(撒尼)刺绣”就是其中最具特色的一项。毕跃英就是该项目的重要传承人。

  • 撒尼刺绣传承人毕跃英的“针线人生”

    彝族撒尼刺绣以母女相传,毕跃英8岁时,便跟着奶奶姜毕英和妈妈毕张氏,开始学习刺绣。”毕跃英今年64岁,传承撒尼刺绣已经56年。

  • 撒尼刺绣传承人毕跃英的“针线人生”

    毕跃英家中摆着很多自己的作品,她一边整理自己的发辫,一边指着沙发巾说:“这块用了至少25年,现在还没变形”。 看上沙发巾颜色虽然有些褪去了,但依然别有风致,沙发后面挂着背包绣件,颜色鲜亮。

  • 撒尼刺绣传承人毕跃英的“针线人生”

    在毕跃英眼里,从前是养活家人的手艺,现在则是视若珍宝的“非卖品”,现在这位彝家大姐仍然再用一针一线书写着自己质朴本分的人生故事。

  • 撒尼刺绣传承人毕跃英的“针线人生”

    手工绣品的确很难生存,“以前我们要干农活,休息的时候能绣几针就绣几针,从来没想着要卖”,毕跃英说,如果要靠卖绣品为生,早就饿死了。以前,丈夫在文化馆工作,不舍得卖掉自己的画,收入微薄,她曾经卖过绣品补贴家用。

  • 撒尼刺绣传承人毕跃英的“针线人生”

    毕跃英天生爱刺绣,并凭借这门手艺,把爱好转换为事业,供完孩子读完大学,售卖绣品也成为家里主要经济来源,年收入约有1至2万元。凭着彝家人的勤劳和专注,毕跃英的绣品名气越来越大,让她成为村里远近闻名的“名人”。

  • 撒尼刺绣传承人毕跃英的“针线人生”

    在毕跃英看来,撒尼刺绣是“门活到老、学到老”的艺术。在实践中,她几乎学会了彝族所有刺绣种类,单是挑花的针法就有8种,花样有20多种。如八角花、太阳花、三弦花、月亮等图形,代表着彝族文化。

  • 撒尼刺绣传承人毕跃英的“针线人生”

    至今,毕跃英还保留着奶奶当年做新娘时绣的大围腰,已有百余年历史,围腰上几乎有上百种图案,鲜艳而古朴。“这样的东西现在已经绣不出来了,太费时间与精力。”“手绣与机绣一看就能看出来,机器是没法为绣品注入人的情感的,一针一线,绣的不光是作品,还有人的情怀。”

  • 撒尼刺绣传承人毕跃英的“针线人生”

    如今她早已离开居住过的村庄,在阿诗玛小镇上开了一家刺绣店,除了将绣品低价卖给北京民族文化宫、云南省博物馆等单位,她几乎不再轻易出售自己的心血,毕竟每一个都花了十足的心思。

  • 撒尼刺绣传承人毕跃英的“针线人生”

    现在眼神不好,绣一块小孩子的背被,以前要一周就能绣好,现在要费上一个月的功夫,于是她就更舍不得了。她想要把这些都当传家宝一样传下去,如今她还赞藏着母亲传给她的刺绣包头,颜色已经褪去些许,但光泽如新。

  • 撒尼刺绣传承人毕跃英的“针线人生”

    毕跃英培养出了马琼芬、张琼英、金树兰、潘永仙等传承人,年龄上,她们是毕跃英的同辈人,名分上是她的徒弟,“她们戴的包头,都是我教她们缝的”,马琼芬是汉族人,三十年间,一直跟着毕跃英学刺绣,她将所掌握的撒尼刺绣技艺和汉族刺绣相融合,也被评为撒尼刺绣省级传承人。

  • 撒尼刺绣传承人毕跃英的“针线人生”

    很多年轻的当地姑娘也愿意到毕跃英的刺绣店,和他学习彝族(撒尼)手工刺绣。

  • 撒尼刺绣传承人毕跃英的“针线人生”

    毕跃英在石林阿诗玛小镇上开了店,这里更像是个撒尼刺绣的非遗传习馆,每天都会有当地妇女和游客慕名前来,向她讨教刺绣技艺,毕跃英总是热情地教给大家。她也正式收徒传承刺绣技艺,带领身边的妇女学习手艺共同创富。

  • 撒尼刺绣传承人毕跃英的“针线人生”

    撒尼手工刺绣技术难度大,习艺、制作周期长。随着机器制品以其低廉的价格给手工刺绣打来巨大冲击。2017年4月,彝族(撒尼)刺绣被列入奔驰星愿基金世界遗产地可持续生计项目,项目在保护手工撒尼刺绣的同时将最大程度的这一公益传承下去。

点击查看更多文章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