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安曹艳辉:中国的调查记者呈衰落之势

2017-12-07 10:02 重建巴比塔综合
  • T大

原标题:张志安曹艳辉:中国的调查记者呈衰落之势

新媒体环境下中国调查记者行业生态变化报告

张志安曹艳辉

摘要:本研究是针对中国内地调查记者行业的第二次全国性普查,与六年前进行的首次调查结果进行比较后,本文发现:调查记者行业面临严重的人才流失趋势,传统媒体调查记者从业人数下降幅度高达58%;调查记者行业依然由男性主导,且年龄结构偏向年轻化,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相对更高,从业经历也更加丰富;调查记者高度集中在7家传统媒体和2家新媒体机构,41%的调查记者工作地在北京,曾经籍贯最集中的“调查湘军”现象呈衰落之势;他们在择业动机、角色认知方面与首次调研结果高度相似,但职业认同感显著下降、工作自主空间有所收缩、职业忠诚度更加充满不确定性。值得一提的是,他们自我报告的职业满意度并未出现显著下降,主要原因是新入行的调查记者和新媒体机构的调查记者的工作满意度相对更高。

关键词:调查记者职业意识生态变化

一、研究缘起

通常,调查记者被视为新闻从业者队伍中追求事实真相、推动社会进步的标杆。在西方国家,调查记者被认为是“媒体对国家的重要贡献者,是西方现代民主的基石”[①];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调查记者被视为“社会变革的推动者”,通过调查报道影响公共政策、政府行为、公共讨论等[②];在中国,调查记者同样享有很高的社会声望,被誉为“社会转型的守望者”、“最优秀的记者”,“比一般记者拥有更高的职业追求和更强的专业意识”[③]。

近年来,在技术、政治、市场等多重压力下,中国新闻业的生态环境正在发生重构和变革,调查报道行业比过去面临着更大的生存困境。一是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的崛起,削弱了传统新闻业的文化权威,用户生产内容(UGC)、公民新闻、网络监督的活跃意味着传统媒体不再是事实真相的唯一提供者和舆论监督者的主力践行者,由此导致组织化的调查报道和传统媒体雇佣的调查记者面临着社会影响力衰落的严峻考验;二是伴随舆论环境的变化和新时期宣传报道力度的增强,媒体主管部门及各级政府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塑造社会认同,对敏感性社会问题的报道加强了行政控制,网络管理部门针对商业网站的深度报道重申了其不具备原创新闻采访权的规定,由此,客观上限制了调查报道的供应量;三是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陷入发行下降、盈利亏损、人才流失等生存困境,不少市场化都市报裁减甚至撤销了深度报道部,且普遍压缩了用于调查报道的采访成本,“优秀媒体人的加速离职转型引发一些学者对新闻专业主义衰落的担忧”[④]。

与此同时,传统媒体的融合转型也为调查记者开辟了新的传播平台和职业空间,一些有影响力的传统媒体依旧重视和坚守调查报道。比如,2014年7月,澎湃新闻一上线就推出系列深度调查报道;2017年2月,《成都商报》旗下的“红星新闻”发布年薪20万招聘调查记者的广告;2017年4月,《新京报》宣布“将至少增加2000万元投入,寻找最优秀的新闻人”。立足新媒体环境和新新闻生态中,调查记者行业的总体特征、职业意识和生存状态发生哪些变化?本文试图运用2016-2017年开展的中国调查记者第二次全国调查数据,与2010-

2011年实施的全国纸媒调查记者首次总体普查进行比较,分析和探讨调查记者行业生态的最新变化特征。

职业意识是考察调查记者生存状态的重要维度,一些学者采用实证方法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白红义以1995-2010年为时间区间,研究了当代中国调查记者的职业意识特征及其变化轨迹,其研究发现:上世纪90年代入行的调查记者更重视“倡导者”的职业角色,21世纪后入行的新一代调查记者更强调“中立者”角色。[⑤]2010-2011年,张志安和沈菲对中国内地调查记者进行首次全国性问卷调查,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其研究发现:“调查记者具有相似的价值观和职业意识,强调媒体的监督、启蒙作用;择业动机更具价值理性,不轻易受名利诱惑;不愿意被行政权力和商业利益制约,更加具有自主性;但生存状态并不理想,收入不高、职业忠诚度普遍较低。”[⑥]童静蓉等2009年发表的论文指出:新世纪以来关于调查报道生存困境的悲观论述过于简单和片面,有两个重要因素将促进中国调查性报道的持续发展,一是调查报道曾是许多报纸获得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已经被整合到新闻媒体的组织架构中;二是调查报道的发展建构了中国新闻从业者的专业主义意识形态,一些市场化报纸和自我认同度高的记者对调查报道具有很强的忠诚度。[⑦]

近年来,受新媒体的结构性影响,新闻业的生态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关于新闻业转型中的职业危机话语弥漫全球,调查报道因部门裁减和队伍萎缩而深受影响。现有文献中,分析中国调查记者行业生态变化的成果相对较少,主要集中于美国调查记者群体。2010-2015年间,王海燕访问了22名女性调查记者,试图从社会刻板印象理论出发解读女性调查记者所面临的文化性障碍。[⑧]2016年,她在英文著作《中国调查报道的转型——从记者到活动家》中分析了新时代的调查记者如何扩展新闻边界和能力,该书指出,调查记者不仅是专业记者,还是社会活动家。[⑨]郑素侠认为,“新媒体时代美国调查记者陷入生存困境乃至生存危机……如何超越生存困境,实现角色期待,是美国调查性报道行业和全球新闻界共同面对的议题”。[⑩]Gerry Lanosga等人对861名调查记者(主要是美国调查记者)的研究结论则相对乐观,他们发现:尽管调查对象反映了当下的一些悲观话语,但仍自称拥有较高的自主性和工作满意度,所获得的调查报道资源没有减少、甚至更多,流向非盈利新闻机构的调查记者对职业现状的评价更积极。[11]

二、研究设计

本文将调查记者定义为主要从事调查性报道的记者,报道题材以社会、时政、财经等领域的负面题材为主,多关乎公共权力滥用,有被遮蔽的真相要记者进行突破调查。2010年9月-2011年3月,张志安和沈菲通过媒体负责人、不同区域有威望的调查记者及调查记者经常使用的QQ群等三种方式,建立了首个全国纸媒调查记者全样本名单数据库。本研究在此基础上,立足当下媒体生态变化,重新增补和确认全国调查记者的新名单,具体步骤包括:首先,根据原来核实的媒体库名单,邀请74家传统媒体的现任负责人核实调查记者名单和联系方式,之后与记者本人联系进行确认核实;其次,根据原来名单库中调查记者的职业流动状况,补充了11家传统媒体机构,同样经过由媒体负责人和记者本人双重核实后确认名单;最后,新增一批近年来出现且从事调查性报道的新媒体机构,包括澎湃新闻、界面新闻、封面新闻、上游新闻、红星新闻、北京时间,以及新浪、搜狐、网易、腾讯、凤凰网等五大新闻门户网站。

本次研究的数据收集时间为2016年11月-2017年4月,共回收有效问卷163份,问卷总体回收率高达93.1%。六年前的第一次调查,确定的调查记者样本有334位,最后成功回收了259位调查记者的问卷,而目前调查记者的规模已大大缩减。经确认传统媒体中仅有130名调查记者,分布在55家传统媒体机构,其中122名调查记者填写并返回问卷,问卷回收率高达93.8%;新增11家新媒体机构中,共有43名主要从事调查报道的记者,其中有39名接受了本次调查,问卷回收率为90.7%;另外,还有2名资深调查记者主要依托自媒体发布调查报道线索或报道,他俩自我定位为“独立调查记者”,也接受了我们的问卷调查。纵向比较可发现,本次研究核定的调查记者共175名,比六年前减少了159名;本次研究共回收份问卷163份,比六年前减少了96份。

三、研究发现

(一)总体特征

1.从业人数显著下降,平均年龄34.8岁,仍以男性为主

与首次调研结果相比,传统媒体调查记者从业人数减少幅度高达57.5%,新媒体机构新增调查记者数量比较有限,整个调查报道行业面临人才流失和队伍萎缩的严峻考验。首次调研的74家传统媒体机构中,有30家媒体已经没有主要从事一线调查报道的记者。而且,调查记者的职业流动和代际更替频繁,本次研究的样本中有47.9%的调查对象属于2011-2017年间新入行的调查记者。

与首次调查结果相似的是,调查记者行业仍然以男性为主,女性调查记者仅占18.4%;不过,在新入行调查记者中,女性调查记者比例有了显著提升,占比25.6%,这意味着更多年轻女性加入这个行业。这个群体的年龄结构非常年轻,平均年龄34.8岁,50岁以上的调查记者仅有4人;女性调查记者相对更加年轻,平均年龄仅32.3岁。如果按照代际来划分的话,“80后”已成为调查报道行业的主力军,占比58.9%;其次是“70后”、“90后”,分别占比23.4%、12.7%;此外,还有极少数的“50后”、“60后”。

2.教育程度有所提高,平均从事新闻工作近十年

与首次调研结果相比,当前调查记者的教育程度有所提高,绝大部分都是本科及以上学历,获得研究生学历的比例(20.9%)也显著高于首次调研结果(14.7%);调查记者接受教育的专业背景更多来自新闻传播学,占比47.2%,其次是语言文学、历史、哲学等人文社会科学;调查记者从业经历相对更加丰富,平均从事新闻工作9.9年、平均从事调查报道的时间为6.5年,而首次调研时这两个数据分别为8年、4.8年。

表2:调查记者的教育程度比较

教育程度

2016-2017年调研

2010-2011年调研

高中及以下

3

1.8%

3

1.2%

大专

6

3.7%

21

8.1%

本科

120

73.6%

195

75.3%

研究生(含博士)

34

20.9%

38

14.7%

缺失

0

0

2

0.7%

总计

163

100.0%

259

100%

表3:调查记者的专业背景比较

    专业背景

2016-2017年调研

2010-2011年调研

新闻与大众传播类

77

47.2%

101

39.0%

语言与人文哲社类

49

30.1%

88

34.0%

经济与经管类

16

9.8%

30

11.6%

法学类

11

6.7%

17

6.6%

理科工程类

5

3.1%

11

4.2%

其它学科

3

1.8%

8

3.1%

缺失

2

1.2%

4

1.5%

合计

163

100%

259

100

3.任职机构分布呈现高度集中化趋势,工作地点以北京为主

从调查记者人数来看,拥有调查记者最多的媒体主要是澎湃新闻、财新传媒、《新京报》、界面新闻、《北京青年报》、《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大河报》、《中国青年报》,这九家媒体汇聚了当前约40%的调查记者。这些媒体总部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广州、郑州。

纵向比较发现,《瞭望东方周刊》、《财经国家周刊》、《南都周刊》等原来拥有较多调查记者的新闻杂志,如今已基本没有主要从事调查报道的记者;《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大河报》等以调查性报道著称的市场化媒体,拥有的调查记者数量虽然还处于国内第一梯队,但相比六年前已有大幅下降;比较而言,上海报业集团旗下的新媒体机构比较重视调查报道,澎湃新闻、界面新闻拥有的调查记者数量名列前茅。

从工作城市看,调查记者主要集中在北京(41%)、广州(8%)、武汉(6.1%)、郑州(4.9%)、上海(4.9%)、重庆(4.9%)等城市。相比首次调研,在北京工作的调查记者比例提高了11%。从聘任方式来看,84.7%的调查记者属于长期聘用的公司编制,拥有事业编制的调查记者比例仅占12.3%,另有个别短期聘用及“独立调查记者”,与六年前的调研结果没有显著差异。

4.湖南籍调查记者所占比例下降,山东籍调查记者崭露头角

首次调研发现了调查记者的“湖南帮”现象,即湖南(14%)、河南(13%)籍的调查记者最多,研究者将此现象归因为经济欠发达、抗争文化和负面新闻多发三个因素。[12]从本次调查看,现有调查记者群体的籍贯分布中,来自河南(13.5%)、湖北(12.9%)、湖南(10.4%)三个省的数量最多,一个显著变化是湖南籍调查记者的比例有所下降,如果再统计新入行调查记者的籍贯,这一趋势就更为明显——新入行的调查记者中,湖南籍占比下降至7.7%,位居河南(12.8%)、山东(11.5%)之后。

与“调查湘军”有所衰落的趋势相比,山东籍的年轻调查记者数量有了显著提升。例如,2016年率先报道“山东疫苗案”的澎湃新闻记者刁凡超、2017年首先报道“刺死辱母案”的《南方周末》记者王瑞峰均是山东籍记者,也均以山东负面新闻作为报道题材。这也说明,调查记者在家乡拥有较广的社会关系网,更有利于获知当地报道线索和挖掘重大新闻题材。

(二)职业意识

1.择业动机

本研究通过询问“下列因素对您选择做调查记者有多大影响”来测量调查记者的择业动机。共包括10个选项,采用十点量表(1=影响非常小,10=影响非常大)。研究发现,两次调研的得分排序完全一致,调查记者的择业动机具有高度稳定性:最吸引调查记者入行的因素是“揭露社会问题、维护公平正义”(M=8.02)、“表达百姓呼声”(M=7.33)、“传播新思想、启迪民心”(M=7.06),可见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对调查记者最具有感召力;最不认同的择业理由是“收入较高”(M=3.15)、“有机会成名”(M=3.61)这类功利性动机。

与首次调研结果有所不同的是,当前调查记者群体对“兴趣类”的择业动机更为重视,“喜欢写作”、“喜欢接触各界人士”、“喜欢冒险、刺激的生活”方面的得分显著提升。另外,“新闻工作受人尊敬”、“学了新闻相关的专业”方面的得分也有显著提升。说明,除道义和责任因素外,职业本身的特点也更多影响着这个群体的择业。 

2.角色认知

新闻从业者“对新闻媒体社会功能的认知”直接影响其新闻实践,研究者常常用此测量他们的角色认知。本量表包括18个选项,同样采用十点量表(1=非常不重要,10=非常重要)。调研结果显示,调查记者最为重视的社会功能是“报道可靠信息以阻止流言的散播”(M=7.79)、“对复杂的问题提供分析与解释”(M=7.79)、“依据事实报道新近发生的事件”(M=7.57)、“帮助人民实行舆论监督”(M=7.53)、“推动社会改革”((M=7.21);最不重视的功能是“为民众提供娱乐和休闲”(M=4.70)、“提高群众的知识与文化水平”(M=5.12)、“舆论引导”(M=5.80)、“报道最大多数群众感兴趣的新闻”(M=5.88)。

可见,调查记者一如既往地重视“调查与解释”、“舆论监督”功能,即看重“记录者”和“倡导者”的角色,相对不重视新闻媒体的“娱乐和宣传”功能。与首次调查相比,当前调查记者群体更为重视“报道可靠信息以阻止流言的散播”,在所有选项中排名第一;而在首次调研中,该选项的平均得分排名第六(M=7.29)。此外,当前调查记者也更重视新闻媒体在“政策解释”与“政治参与”方面的功能,如“帮助人民了解党和政府的政策”、“对政府的政策做出解释”、“对决策中的政策展开讨论”等选项的得分显著高于首次调研。

3.职业认同

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归属于某一个群体会获得一种社会认同,因为他所获得的群体资格会赋予其某种情感和价值意义,而社会认同很大程度来自内群体和相关外群体的比较。[13]调查记者这一职业群体,在多大程度上其自我认同感会优于一般记者?本研究通过3个选项来进行测量,同样采用十点量表(1=非常不认同,10=非常认同)。调研结果显示,调查记者群体普遍认为调查记者比一般条线记者“综合素质更高”(M=6.74)、“对社会更重要”(M=6.66)、“更受人尊敬”(M=5.71)。不过,与首次调研结果相比,调查记者的职业认同感明显降低,“比一般条线记者综合素质更高”、“比一般条线记者更受人尊敬”两项的平均得分显著下降。

    4.理想媒体

本研究列出国内外22家有影响力的媒体,让调查对象运用十点量表对每家媒体进行评分,得分越高,表示该媒体距离调查记者理想中的媒体越近。调研结果显示,排名前五的理想媒体是《纽约时报》(M=8.11)、《华盛顿邮报》(M=7.69)、《Newsweek》(M=7.43)、BBC(M=7.39)和财新传媒(M=7.38)。可见,调查记者对西方专业媒体的评价要普遍高于国内媒体,《纽约时报》在两次调研中都被评为最接近理想的媒体,且平均得分有了显著提升。

在调查记者们看来,国内最接近理想媒体的是:财新传媒(M=7.38)、《新京报》(M=7.24)、《南方周末》(M=6.92)、《南方都市报》(M=6.68)、澎湃新闻(M=6.68)。这一排名体现了调查记者群体对财新传媒、《新京报》在媒体融合转型中坚守深度调查报道的认可,也折射出“南方系”在调查记者圈内口碑的衰减。值得一提的是,澎湃新闻这家新兴媒体上线以来在时政领域的调查报道表现突出,得到了调查记者们的较高认可,和《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的得分不相上下。

5.同行协作

从本次调研结果看,调查记者仍然是一个同行协作较为密切的群体,有84%的调查对象提及有过同行协作,比首次调研(88%)的协作比例略有下降。不过,从平均得分来看,各类协作方式的频率都不高,得分最高的一项是“分享消息来源”,平均得分仅6.03(1=频率非常少,10=非常频繁)。最常见的协作方式仍然是“分享消息来源”、“提供或接受背景资料”、“分享采访中获得的事实信息”。比较而言,不常使用的协作方式是“为制造声势和影响,约定发稿时间”、“自己媒体发表不了的报道,投稿给同行媒体发表”、“分享报道思路或策划方向”。

与首次调研相比,当前调查记者在“分享事实信息”、“分享报道思路”、“请同行媒体跟踪报道事件”方面的协作频率有所提升。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新入行调查记者与资深调查记者、新媒体机构调查记者与传统媒体调查记者在各类协作方式上的频率并无显著差异。但进一步访谈发现,近年来资深调查记者的业内协作情况明显减少,一方面是因为在圈内相熟的调查记者纷纷离职转型,有信任和情感基础的同伴迅速减少,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对独家信源的保护而更加偏向独立进行采访调查。

(三)生存状态

1.收入水平

当前调查记者群体的月收入水平集中在5000-15000元之间,占比68.9%。与首次调研相比,调查记者的月收入水平有了显著提升,约60%的调查对象月收入在10000元以上,而首次调研只有17.5%的调查记者在此区间。月收入过万的调查记者中,约37%的月收入在10001-15000元之间,约17%的月收入在15001-20000元之间,还有个别调查记者的月收入在20000元以上。

调查记者月收入水平提升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则,距离首次调研已过去六年时间,随着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各行各业的薪酬都有了普遍提升;二则,本次调查增加了新媒体机构的调查记者,约82%的新媒体机构的调查记者月收入在10000元以上,有12.8%的月收入超过20000元,而传统媒体仅有50%的调查记者月收入过万。据了解,商业网站和新兴平台为吸引高水平调查记者,的确开出了比传统媒体更高的薪资待遇。

与群体收入普遍提升相对的是,调查记者之间的收入差距更加明显,8.7%的调查记者月收入在5000元以下,约32%的调查记者月收入在5000-10000之间,低收入调查记者主要就职于非沿海地区的传统媒体。如河南《大河报》的一位调查记者所言:“调查记者的收入有明显的下滑,2000年的时候,记者的工资达到五六千、六七千,当时郑州的房价是一千多,可想当时的收入是非常高的;现在郑州的房价每平米1-2万了、多的3-4万,现在人均工资才四五千”。

表4:调查记者的月收入比较

月收入水平

2016-2017年调研

2010-2011年调研

记者人数

所占比例

记者人数

所占比例

5000元以下

14

8.7%

39

15.2%

5000-10000元

52

32.3%

173

67.3%

10001-15000元

59

36.6%

38

14.8%

15001-20000元

28

17.4%

7

2.7%

20000元以上

8

4.9%

2. 职业满意度

调研结果显示,当前调查记者的工作满意度整体一般(M=6.47),与六年前(M=6.62)相比并未出现显著下降。调查记者对“同事关系”、“工作时间弹性”、“工作中的自主程度”、“学习新知识的机会”、“主管领导的能力”、“工作的社会影响”等非物质性回报相对更加满意;最不满意的同样是“晋升机会”、“福利待遇”、“报酬收入”等物质性回报。与调查预期不大一致的是,当前调查记者对“主管领导的能力”、“工作的社会影响力”、“工作时间弹性”、“提拔升职机会”、“福利待遇”的满意度要显著高于首次调研。

为什么调查记者的职业满意度没有显著下降,某些维度上还有显著提升?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新入行调查记者的工作满意度整体上要显著高于2011年前入行的资深调查记者,主要体现在对“同事关系”、“主管领导能力”、“学习新知识机会”、“薪酬福利晋升”方面相对更加满意;新媒体机构调查记者的工作满意度整体上也要显著高于传统媒体调查记者,主要体现在“主管领导的能力”、“工作中的自主创新”、“报酬收入”方面的满意度相对更高。由此可见,新入行的调查记者和新媒体机构调查记者提升了这个群体的职业满意度,这或跟新入行者的职业期待不会过高、对比调查报道黄金时期的心理落差没那么大、新媒体机构调查记者的收入待遇及组织文化相对更加理想等因素有关。

表5:调查记者的工作满意度比较

工作满意度

2016-2017年调研

2010-2011年调研

两次调研结果比较

均值

标准差

均值

标准差

P值

同事关系

7.51

1.74

7.25

1.77

0.062

工作时间弹性

7.37

1.86

6.96

2.33

  0.006**

工作中的自主程度

7.08

1.66

6.98

1.86

0.445

学习新知识的机会

6.99

1.97

6.70

2.08

0.065

主管领导的能力

6.78

2.11

5.8

2.46

   0.000***

工作的社会影响

6.72

1.64

6.30

1.83

   0.001***

工作的成就感

6.60

1.69

6.38

1.96

0.092

工作中的自主创新机会

6.59

1.67

6.57

1.96

0.885

报酬收入

4.98

1.98

4.70

1.96

0.071

福利待遇

4.76

1.92

4.43

2.03

 0.029*

提拔或升职称的机会

4.51

2.03

4.09

2.13

 0.010*

综合上述方面,你对自己目前的工作有多满意

6.47

1.35

6.62

4.83

0.155

3.工作自主性

从调查记者的总体评价来看(M=6.24,1=非常低,10=非常高),他们在工作中获得的自主程度并不高,新入行调查记者与资深调查记者对工作自主性的评价并没有显著差异。与首次调研结果相比,来自政府部门的行政控制、主管领导方面的组织控制有了显著提升,对调查记者的工作自主性有所削弱。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传统媒体调查记者比新媒体机构的调查记者更会考虑经营部门打招呼的稿子(M传统媒体=4.51,M新媒体机构=3.41,t=2.089,p<0.05),这可能与传统媒体所面临的经营压力有关。

表6:调查记者的工作自主性比较

工作自主程度

2016-2017年调研

2010-2011年调研

两次调研结果比较

均值

标准差

均值

标准差

P值

想法和领导不一致时,会尽量按自己的判断去处理

6.17

2.145

6.53

2.312

0.034*

经营部门打招呼的稿子,会尽量考虑到他们的要求

4.24

2.889

3.92

2.720

0.160

政府部门打招呼的稿子,会尽量考虑到他们的要求

4.42

2.841

3.90

2.588

0.021*

综上,工作中获得的自主程度

6.24

1.711

6.44

1.678

0.144

4.职业忠诚度

本次研究通过询问“未来还准备从事多少年的调查报道”来测量调查记者的职业忠诚度。统计发现,约有44%的调查记者表示未来5年内(0年,1-5年)不会再从事调查报道,这与六年前的调研结果没有非常大的差别,即“有限忠诚者”所占比例变化不大;表示5年后还会坚持做调查报道仅有19.6%,明显低于六年前的24%,意味着“中、高度忠诚者”比例明显下降;未来不确定会从事多久的调查记者比例高达36.8%,显著高于首次调研,可见对未来职业生涯的不确定性在当前调查记者中表现得更为明显。此外,进一步卡方检验表明,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机构调查记者的职业忠诚度没有显著差异,新入行和资深调查记者的职业忠诚度也没有显著差异。

表7:调查记者的职业忠诚度比较

还准备从事多少年调查记者?

2016-2017

2010-2011

0年

4

2.5%

11

4.2%

1-5年

67

41.1%

110

42%

6-10年

18

11.0%

34

13.1%

11-30年

5

3.1%

11

4.2%

一直做

9

5.5%

17

6.6%

不确定

60

36.8%

75

29%

四、结语与探讨

本研究为新媒体环境下调查记者行业生态变化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证数据和初步的研究结论。从总体特征来看,调查记者行业人才流失状况比较严重,与六年前相比,传统媒体调查记者从业人数不足首次调研的一半,澎湃新闻、界面新闻等新媒体机构则为调查记者开辟了新的职业空间。当前调查记者群体主要集中在澎湃新闻、财新传媒、《新京报》、界面新闻等九家媒体机构,有41%的调查记者在北京工作。与首次调研结果相似的是,调查记者行业依然由男性主导、年龄结构整体偏年轻,但接受过新闻传播学科专业化教育的比例更高,调查记者的新闻从业经历也更加丰富。从籍贯上看,“调查湘军”呈规模减小之势,来自山东的新入行调查记者比例有了显著提升。

尽管新闻业态受新媒体影响发生了显著变化,但调查记者在择业动机、角色认知方面具有较高的稳定性,最吸引他们入行的因素依然是“监督和启蒙”,而且始终非常重视新闻媒体在“调查与解释”、“舆论监督”方面的社会功能。略有不同的是,针对媒体功能的社会认知评价中,当前的调查记者群体最重视“报道可靠信息以阻止流言的散播”,在所有选项中排名第一,这可能与新媒体环境下谣言更加容易广泛传播的现象有关,为此,调查记者更加重视事实核查、真相传播的力量和意义。

令人欣慰的是,当前调查记者自我报告的工作满意度并未出现显著下降,在某些维度中反而有所提升,分析表明新入行调查记者、新媒体机构调查记者的工作满意度明显更高。此外,调查记者的职业认同感显著下降、对国内媒体作为“理想媒体”的评价总体不高,来自组织外行政控制和组织内主管领导方面的压力降低了调查记者的工作自主性。值得隐忧的是,当前调查记者的职业忠诚度普遍较低且呈现出高度的不确定性,高达36.8%的调查记者不确定未来还会从事多久的调查报道,有43.6%的调查记者明确表示五年内不再从事调查报道。

综上所述,如何保持调查记者的从业规模和提供充分的报道空间,怎样重塑调查记者的职业认同感、不断提升调查记者的工作满意度和忠诚度,是中国调查报道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作者分别为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教授、中山大学互联网与治理研究中心主任;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2014级公共传播专业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人:孙超 PN136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释放进入手凤首页

手机凤凰网 i.ife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