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江南,我们就会下意识联想到小桥流水乌篷船。城市化愈演愈烈,诗画江南离我们越来越远,对江南我们就越喜欢贴这样的标签。如今,江南的水乡河道中,已经很难见到木船。而张菊生,便是水乡同里最后的造船匠。
张菊生的造船作坊是一栋粉墙黛瓦的苏式小楼。在一片小区房中孑然独立,气质和主人张菊生一样有超强的识别性。这里是同里镇文安村,原本同里镇所有的村庄,都和同里古镇里边的格局一样古朴优雅,但外围的村庄慢慢都开始城镇化了。文安村如今已经变成社区,张菊生的作坊和他的职业一样变成了古董。
以前,船是水乡居家旅行的必备工具。特别是像同里这样被河湖包围的古镇,船每家每户至少得备一条。因而船匠在同里一直是种体面的职业。
张菊生16岁开始学造船,跟着师傅学艺三年后出师,因为造船技术出众而被苏州造船厂相中。到如今,他已经做了54年造船匠。
这只老工具箱,是自己出师时,师父给自己的礼物。张菊生说,自己收徒弟后,也遵循了这一传统,每个徒弟出师时,自己都会送一只装满造船工具的木箱。但这个礼物,他已经有十几年没有送出了。因为,已经没人找他拜师很久了。
以前,对同里人来说,造一条木船就像建一栋房子那么隆重。房子是住,而船是行。船底板铺好后,按风俗应该包二百红包,以示行得稳。当船造好后,得拉上红绸绳,敲锣打鼓宣告左邻右舍,那架势就像将新房上梁一般热闹!”张菊生沉浸在往日的回忆中。
造船,曾经让他博得了全村人的尊敬。也许正是这种受尊敬的感觉深入骨髓,让他16岁成为船匠后,一干就是53年。年轻的张菊生曾经有豪情壮志,希望能不断提高自己的造船技艺。最终有一天,成为整个同里古镇最知名的造船匠,垄断整个同里古镇的造船市场。
50多年过去了,他终于实现了年轻时的愿望:不仅仅在古镇同里,甚至周庄、南浔,提到船匠张菊生,业内无人不知。他的确垄断了方园百里水乡的造船市场——因为除了他没有其它人再从事这一行。甚至,造船模型的收入已经慢慢超过造木船的收入。他花一天时间,能造一只船模,每只船模型收费在3000以上。
“十几年前,在我认为我的造船手艺维持不下去了时,没想到木船又流行起来!”张菊生指着桌子上两条袖珍木船直摇头说,现在每年都有人订购好几艘。订这两条船的人都醉翁之意不在酒:他们都是生意人,把木船摆在自己的办公室。只为做心理暗示,自己事业一帆风顺。
如今,河道两岸都盖起了高楼。但河道却都堵塞了。张菊生说:曾经这儿是一个码头,他做了一辈子船,起码造了上千只木船,全是从这儿下水。但如今,做好了船也划不出去。
同里船匠有个传统,每年到十月份之后就封刀,直到次年三月份才开工。但如今,他基本上全年都处于封刀状态。因而,他的造船作坊,也已经破败。倒是经常有人找他订做木船模型,但张菊生打心眼里认为,做木船模型,是上不了台面的活儿。
如今,已经没有同里人订购他的木船了。他最大的客户,是同里景区——每年同里景区都要订购七八条——船上的生活,虽然被同里人淘汰了,但却是无数游客来同里最大的动机。每隔一段时间,张菊生都要到同里古镇景区,给制作的那些木船做保养。
一边撑船,一边感知木船是否别来无恙,一边回忆老同里舟来船往的老感觉。虽然所有同里人都已经告别了木船。但是船匠张菊生固执的认为:水乡,不能没有舟来船往。(想了解造船匠张菊生更多,请关注一点号:侣行记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