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豹:对于今天的女性来说,追求劳动或爱情都是困局

2017-12-19 14:57 凤凰文化综合
  • T大

凤凰文化讯(冯婧报道)2017年12 月18 日,由单向空间、单读、单向街公益基金会联合主办的“第三届单向街·书店文学节”正式拉开序幕。六位当代创作者梁鸿、张定浩、李霄峰、陈楸帆、淡豹、戴潍娜,以“我的青年时代——一代人的痛与爱”为题进行主题演讲。本次演讲在北京Meepark798站举办。凤凰文化全程直播。

第三届单向街·书店文学节的主题是“一代人正在到来”,本场演讲率先回应了这个主题,并从“青春”的角度,回顾这一代创作者的个人史,以及我们的社会正在经历的变化。大家的演讲都关切到新技术时代、影像文化的到来,是如何塑造一代人的情感结构,在高度流动的时代潮流中,“文学”、“电影”、“乡村”、“女性”等固定的概念,是如何生发出新的意义。

淡豹

淡豹从个人的经历与最近的热点新闻事件讲起,谈到中国家庭政治和家庭关系,聚焦于在中国社会中,女性如何才能成为一个不被打断的人,在性别和阶级的权力格局中,保有自己的位置和内心。

以下即为淡豹的演讲实录:

大家好,我是淡豹。今天想给大家讲三个故事。我如今在“正午故事”工作,它是一个做长报道的新媒体。我们每周日的栏目,叫“正午信箱”,读者来信和我们编辑记者回信。

第一个故事,从“正午信箱”说起。我发现,成年女性读者来信,很大比例是在谈婚姻和爱情的,写信的人,遭遇情感背叛或者婚恋不幸或者因为婚姻、育儿而痛苦的女性,语言经常是很教人心痛的。就在上周我还读到这样一封信,“我知道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爱情不是永恒的,可这种被打落谷底的疼痛,就像进入了灵魂暗夜。”这种感受特别常见,我没有办法不去想这是怎么回事,去想解决方案。2015年我就开始为正午回信了,当时,有感于此,我写了一篇文章,叫《劳动与爱情成瘾症》。

“我们经常为感情、关系、家庭,为爱苦恼。解决方法在哪里,是“找到Mr. Right” “找到更好的人”吗?是婚姻治疗师嗎?是更好的,新鲜的,或者不同的关系嗎?我不这样想。我觉得答案在爱情之外,人该尽量让自己能够不太在乎关系。当某一天我们死去,是我们曾经的劳作定义我们的生命。不是爱,不是牺牲,不是家庭,不是曾经有过的完美关系。是那些可以称之为实践(practice)的东西把我们生命的印迹刻在地表,让我们能多少幸福地死。”当时是在讲劳动,讲创造的价值给人生带来的幸福感。我到今天也这样认为。但我也逐渐意识到,事情还有另外一面:

我有一位朋友叫颜宁,是清华大学生物学院教授,科学家。她发现,“每年参加博士生入学面试,如果纯粹看面试者的成绩、现场表现,“也许我们录取的70%”都应该是女生。在实验室的表现中,女生也从不落下风。但到了职业生涯中后期,就很不一样。PI(Principalinvestigator,研究项目的领导人)中间,女性少很多,以至于在中国如果要按照国际会议惯例那样,保证演讲者中至少20%是女性,有时会有些困难。颜宁这样说。“我慢慢意识到许多女孩子,我自己的学生,并不是没有实力,只是因为社会家庭的共识,因为在某一阶段或主动或被动地必须做选择题,而脱离了她们本来挺有天赋的科研世界,我真的很痛心。”怎么办呢?我在市面上经常见到的一种回应是,“这些女生要坚持自己”;“可能是嫁给了渣男”;“读了这么多书,这么清醒,怎么还会被渣男骗?”也有人说, “我就不会这样。”

但我会觉得,寻找MR. Right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案。如果找到了一位很支持自己工作、又很忠诚不给你的生活撒狗血伴侣,生活可能会更趋近幸福一点,但也不够。有研究发现,如今,是男性更多地受益于异性恋婚姻家庭制度。从寿命、财产、幸福感、投入的家务劳动时间与育儿时间获得的回报上。也就是说,在如今的社会制度与文化下,男性和女性都面对婚姻,但女性更容易面对结构性困境。并不是女性,我们那些女性的来信人在心理上情绪上更重视爱情和婚姻,非要受它牵绊,不愿意投入职业或者劳动,而是反过来——爱情和婚姻客观上就更多地牵绊女性。越到职业生涯的中后期,越明显。

这说的是性别差异。再说到劳动这件事情上的阶层和职业差异。我2015年开始写报道,去年正式成为记者。在采访经历中,真真切切地意识到,不同的人与劳动之间的关系是不一样的。

我采访过一个高校保安的讨薪案,这个保安19岁,很年轻,在北京一所非常有名的高校工作,他经常会被扣加班费和全勤费,如果你看到保安的工作制度你就会知道,要出全勤几乎是不可能的,除非你要把自己累到脑出血那你是有可能全勤的,实际上它所设置的那个全勤的标准,就是让你不可能得到那笔钱的,那他也没有五险一金。他去跟派遣公司和高校保卫部去谈,结果被开除了。这个到目前为止是大家在中国的现实逻辑中间可以想象到的事情,现实逻辑、资本逻辑下面,不能说是对的,但是大家是可以想像的。问题在于之后的事情。他去讨薪是有道理的,钱呢,如果一直讨下去,是有可能要得回来的,因为派遣公司那些规定确实不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但是讨薪的成本是非常大的, 他需要不断去公司谈,动不动就要请假,要不断提供新材料。也就是说,如果他想要回这笔钱,那他下一份工作只能是日抛型的。如果他想继续好好生活,找份收入稍微高一点的工作,那他就得放弃公道,不去讨要那笔钱了。这只是一个例子。

很多劳动形态本身,很多职业状态本身,不仅是没有前途的,而且会磨损从业者的身体和精神。大学保安在图书馆读书,最终考下文凭是一个神话,一个意外。他们工作时间非常长,几班倒,不大可能去读书了。大多数人并没有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劳动中间是谈不上创造的。能以创造为劳动的目标,这其实已经是一种特权。

人类学家项飚用“工作洞”形容今天的劳工移民。  “他们去工作,就像跳到一个洞里面,发疯地工作,咬牙积蓄。几年后从洞里爬出来,歇一口气。相对清闲,晃荡几年,搞搞直销、炒股、开个烧烤店。然后再跳进工作洞。人们跳进工作洞,带一点英雄气概。洞里很苦,但是为了未来,你要忍。这是一种积累策略,是生命的投资策略。”

我会觉得,这对中产阶级也适用。“赚几年钱,为了移民,为了四十岁退休,为了可以学摄影”。劳动自身失去了内在价值,人们钻进工作的洞,辛劳,为尽早从洞中爬出。人们的感受是什么?劳动是痛苦的,大多数人的感受是,要赚钱就注定是痛苦的,必须咬着牙忍下去,等到自己从洞里出来的那天,就可以做点别的了,到那时生命才真正开始。

回到我们的主题——我们这一代人的痛和爱。拿爱情和钱,拿婚姻和工作做例子,恰恰是我们所爱的,所追求的,同时让我们痛苦,这是一种时代的结构性困境。

我之前就读的芝加哥芝加哥大学有位教授叫做Lauren Berlant,他提出了一个叫做“困局”(impasse)的概念:impasse: a situation in which noprogress is possible。你所想要的那样东西,你的欲望对象,在结构上将使你更痛苦,你对它的追求不会滋养你,反而会阻碍你的生命。她管这个叫“残忍的乐观精神”。

中国女性的爱情和婚姻常常是这样。中国从劳工到中产阶级的工作,常常也是这样。必须劳动,在劳动中恰恰难以实现自己的价值。机会不公平,肉体磨损。一个女性想要恋爱结婚生育,但绝大可能性是放弃一定的职业发展。劳动与爱情都是“困局”,impasse. 你所追求的那个事物本身恰恰令你苦痛。爱情和金钱都是你想要的可怕的诱惑,但要获得它、维持它,需要社会制度,也就是感情关系、婚姻、职业。你作为一个女性进入大多数的感情关系或者婚姻,你作为一个体力劳动者从事大多数的工作类型,都是一个困局。

 

淡豹

第二个故事,我想回到90年代。

我自己是八十年代中期出生的,我不知道九十年代对你们来说意味着什么。而我和我的同学朋友的童年记忆中间有两件事情是现在的90后、95后没有的,第一件事情是相对的物质匮乏。第二件事情是我们仍然有对港台和西方事物逐步传入的记忆。这些东西就像网络,像Wifi一样,对我们来说并不是天然的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我们曾经经历过它的传播,小的时候我是看着肯德基从我的家乡开起来的,从你吃这种国产的零食一直到喝比如说台湾的旺仔牛仔,吃旺旺仙贝,有这样的一个传播过程。九十年代上半叶,在我生长的沈阳市,有一段时间所有的女性,从我的班主任到我的妈妈到我的阿姨,所有人都是留一样的头发,就是那种鸡冠头,《过把瘾》里的杜梅好像也是这个头发,那有一个人类学家lisa rofel曾说, “在全国都爱慕灰制服和黄军装的时代之后,审美上结合了地区差异的迅速变化,是市场所刺激的多样性崭露头角的见证。”

不过今天要说的不是时尚,而是九十年代另外一个特征,九十年代也是中国逐步经过谈判加入世界经贸组织WTO的过程,外经贸部在当时的能见度是非常非常高的,全国人民心系于此,新闻上一直都是中国代表团做知识产权谈判等等,逐步谈判加入协议的过程,就和申奥一样,是我童年记忆中的大事。那这个事情里面比较有意思的是,其中女性的位置特别重,上一位总理吴仪,1991年做了外经贸部的副部长,1993年做了部长,她代表中国参加了知识产权谈判,然后有一个说法说她是中国的铁娘子,因为在此之前的1979年到1990年,撒切尔夫人是英国的铁娘子。当时女性的政治人物的能见度是特别高的,1995年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这在当时也是我童年当中的一件大事,希拉里·克林顿来到中国,她在大会上说,“人权即女权,女权即人权。每个女性都有权利去拥有机会,去实现她与生俱来的潜力。”但是那个时候我还是一个小姑娘,完全不理解撒切尔政治的保守主义背后的立场,或者是加入WTO的复杂性,但是当时的感觉是,女性在政坛上有存在感,主导世界政治变革的进程,这个既值得高应又让人觉得非常荣耀,又极其的自然。

九十年代,在我读小学到初中的过程,我们家人会告诉我说,“人美在心灵,鸟美在羽毛”、小鸟才美在羽毛,这不是一个消费主义的时代,也不是一个基于生理的性别区分去讨论人的爱好、生活特殊性和不同的幸福生活的类型的时代。不像现在,营销号说“女人最爱的就是口红”,恋爱秘笈里说,“你长得好看说什么都对”。让我发疯。我看到这些东西的时候,有的时候我觉得很厌恶,有的时候我觉得不习惯,有的时候我觉得非常恶心,有的时候我觉得简直要发疯了。我现在到了30岁,我发现我没有活在90年代初的时候,很幼小的那个自己相信或者希冀自己将会生活在其中的那个时代,或者说我没有活在90年代初的中国承诺我将生活在其中的那个未来世界。这是第二个故事。

第三个故事我想讲一下美德伦理学。

麦金泰尔是美国的一位伦理哲学家。他在《追寻美德》中写了这样一个思想实验。麦金泰尔是这样讲的,我们现在假设有一个小孩子七岁,非常聪明,我们要教他国际象棋,他现在还不懂国际象棋,而且没有特别内在的强烈欲望要学国际象棋,是我们要教他的,那他对什么有欲望呢?对吃零食和糖果有欲望,他在家吃不到,父母不给他吃那么多。所以为了教他国际象棋,我们就设置一种奖励,如果他每周来和我们学一次棋,就给他价值五块钱的零食,麦金泰尔的原话是五十美分,我们把它变成五块人民币好了。同时我们又告诉他,他会难以取胜,因为他是在跟我们下,他玩这个游戏最开始没那么容易赢的,但取胜又不是完全不可能的,倘若他赢了,我们会再给他额外奖赏另外五块钱的零食。就这样,我们激励这个孩子去下棋,去努力取得胜利。麦金泰尔是这样说的,如果单纯是零食给这个孩子提供了下棋的充分理由,他就没有任何理由不采取欺骗手段,他的目标只是为了获胜,得到糖果这种奖赏。那他未必会开发自己的潜能、去充分磨炼自己的技艺。

就这样麦金泰尔区分了两种利益:一种是由于社会机缘而外在地、偶然地落在下棋之上的利益,是零食,对成人是权势,是地位,是金钱,是性机会。为了这种利益,有多种途径。这个孩子可以去学奥数,这个孩子也可以去偷东西,这个孩子也可以去买彩票,也可以去下棋。这种利益不是必然和下棋相联系的。

另一种利益是棋艺本身,是“内在于这种特定实践的善好”。good, 它是一种利益,但它更是人在对于优秀的追求中所发现的一种具体的善。这种善与这种实践之间有着直接的对应关系,不可能通过任何其他方式获得。比如,象棋中是对战略的思考、分析技巧极其重要。足球中与他人的高度配合以及对自己队友行为的理解、快速反应的能力与决断力、对体能的有效运用。这些努力将对这些实践形式有贡献。通过你对这种善好的追求,象棋与足球都成为更伟大的艺术。写作成为更丰富的艺术,研究人类学,批判性的社会科学,可以对多元化的价值有贡献,可以帮助我们以用知识和好奇心去理解其他的生活方式,为我们把社会变得更平等、更公正、更好提供更丰富的一些认知路径。

那我们可以看到流行的话语、如今主宰性的个人主义意识形态中的一些问题。那些问题几乎是必然出现的。如果一个人下象棋主要是为了成为国际冠军,为了得到奖金,为了谈恋爱,为了与达官贵人交际,为了成为体委官员,为了获得稳定生活,为了移民,为了头等舱,而不是为了对这种特定的实践形式有所贡献。那么,实际上没有什么能让他不走捷径、不危害他人利益、不欺骗。象棋和他之间的关系也是偶然的。他实际上并不想也不打算也不需要为象棋本身作出真正贡献。他只需要赢别人。如果整个时代中的人都是这样,那么这将是一个象棋繁荣而停滞的时代。人领走了奖金,象棋没有进步,训练和比赛中可能有欺骗。这是好的搜索引擎与坏的搜索引擎之间的差别。这是好的医院与坏的医院之间的差别。这是好的社会和坏的社会之间的差别。一个好的社会应该可以为我们提供足够的空间去践行美德。

最后,麦金泰尔也说,人在本质上都是一种讲故事的动物。不仅是说我们爱好讲故事和听故事,而是说,我们通过叙事来理解自己的生活和历史,来理解他人的行为和实践。比如说一个人在北京这样一个冬天,他去整理户外的花园,你可以把他理解成不同的故事,不同的叙事,可能是关于婚姻的叙事,比如说他希望让他妻子感到荣耀,也可能是关于共同体的叙事,他希望整个街道是整齐的,也可以是关于爱好的叙事,关于竞争的叙事,你通过构造和理解叙事,理解他人的意图、动机,他人和自己的生活来做出预测,来感受生活的稳定感,来理解生活中的断裂。麦金泰尔说,任何一个特定的事件是一系列叙事性历史所构成的语境中的一环。自我是叙事性的自我。作为个人,我们生命的整全性、统一性依赖于自我可以将人生讲述为一个完整的故事。不一定是连贯的、不一定是幸福的,但它是有内在逻辑的,也就是可以被理解的。通过叙事理解他人的生活,通过提供叙事来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他人的生活。这可能是我们在这个不完满的世界上写报道、写小说的原因之一。

对我来说什么是善?就是追问,我如何能够最充分地经历这种完整,让人生完满。这就是道德生活的可能性。罗伯特穆齐尓日记一句话:写作(或者诗)是一场为了进化为更高级的道德品种而进行的战斗。 而一个更好的世界,是我们的人生叙事可以整全,不被打断的世界,是我们对爱和劳动的追求不是几乎必然地让我们陷于困境的世界。

所以我在今天演讲的最后,我想引用帕斯卡的两句话,“我只能赞许那些一面哭泣一面追求着的人”,以及,“真理根本不存在于无爱的人身上”。

责任编辑人:冯婧 PN041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释放进入手凤首页

手机凤凰网 i.ife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