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印度与美国是天然盟友么?
作者:李太云
制图:孙绿/ 校稿:猫斯图/ 编辑:白鸥
前一段世界美国国务卿蒂勒森访问印度,在当地跟印度官员们会晤的时候,表示美国认可印度崛起,两国是“天然的盟友”,应该肩并肩对付恐怖主义。
并强调二者都拥有共同的民主价值观。
与之相对的,他认为中美关系就并非天然如此亲密。前两天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甚至把中国设为了战略对手。
这些亲印反中的话自然招来了中国媒体的注意和反驳,引起了两国之间的外交波澜。
那么,印美真的在互相靠近,以至于成了“天然盟友”吗?
今天的文章一起来看看独立之后的印美关系史,就自然能得出一个大概的结论。
冷战初期
在美国之外自搞一套的印度人
在印度独立前,其实印度精英们对于美国还是抱有比较好的好感。因为美国尤其是罗斯福总统反对殖民主义,对于英国的殖民政策颇多批评。客观上帮助了印度独立。当时担任国大党主席的尼赫鲁还曾经写信向罗斯福总统表示感谢。
尼赫鲁深思熟虑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
但是这种良好的蜜月随着印度独立之后很快就过去了。印美两国很快就发现他们的政治目标并不一致。
在二战之后冷战初起的政治背景中,反共成为美国的重中之重。美国自然希望将印度纳入它的全球反战略里,尤其是对付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上面。
国际格局
但是美国的政治高层很快发现,印度人考虑问题跟他们非常不一致。尽管印度人也不喜欢共产主义,但他们很快承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没有加入美国带头不承认的队伍里面。
毛泽东曾先后四次会见尼赫鲁
在军事上,印度也不准备加入西方阵营中,而是竖起了不结盟的大旗。尼赫鲁和埃及的纳赛尔、南斯拉夫的铁托在1956年联合发表声明,声称他们不准备加入世界强国的武装集团,也就是美国领导的北约和苏联领导下的华约,超脱于冷战之外。
三个有自信的人
美国对于印度的不结盟政策非常恼怒,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更是直言不讳的说“不结盟是不道德的”。他们认为印度这么搞,事实上是对苏联的绥靖。
由埃及、南斯拉夫、
印度、印度尼西亚、阿富汗
五国发起的第一次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
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召开
下为会议资料图
印美关系,随着美国在南亚的另一个政策选择而变得更加糟糕。那就是美国和巴基斯坦的结盟。
既然印度不准备加入美国领导下的西方体系,而南亚地区又非常重要,是美国所谓抵抗苏联的前线地带。那么美国在当地另找盟友就非常有必要了。
而当时的巴基斯坦,东面跟印度有克什米尔冲突,在西面跟阿富汗有普什图斯坦的领土冲突。在1955和1963年,印巴两国两次断交,巴基斯坦在面临左右威胁的情况下,渴求外交援助,跟美国一拍即合。
巴基斯坦的疆域相当不稳定
作为核心的信德和旁遮普紧贴印度
克什米尔地区则与印度有领土争议
西北省份与复杂的阿富汗纠缠不清
西南的俾路支有独立倾向
(而东巴基斯坦-孟加拉又是一块飞地)
1954年,巴基斯坦加入东南亚条约组织,1955年,又加入巴格达条约组织,从此之后,成为美国在南亚的长期盟友国。得到了大量的军事援助。
在印度看来,美国这是在帮助自己的敌国增强军事实力,对抗印度。而且美国还经常建议印度和巴基斯坦谈判解决问题,而印度反感这种做法,认为克什米尔问题是印巴之间的事情,应有双方自己解决,轮不到外人插手。
三哥表示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冷战后期
接近的印苏与疏远的印美
1962年,是印度对外政策一个重要转折的年头。这一年,中印因为边境领土纠纷发成冲突,结果印度军队在边境上被中国军队打得大败。为了对付中国,美国高层在明知印度不占理的情况下,依然表示对印度的支持。
海拔上,高下立判
1962年11月9日,
美国驻印大使约翰·加尔布雷斯
与印度尼赫鲁总理会谈
对于刚刚战败,渴求军事援助的印度来说,这当然是个好消息。可是很快印度就发现,美国的军援数量有限,而且限定在如空中运输设备、山地师轻武器通讯设备、工程与医疗设备这样的非重型装备上面了。
原来,美国担心过多军援印度会招致南亚军力的严重不平衡。这让印度再次失望。
由于巴基斯坦在在第三次印巴战争中
永久的失去了东巴基斯坦(孟加拉)
印度在南亚次大陆有了压倒性的优势
但相对起美国来说,苏联的出手就阔绰多了,张口就答应给印度先进的米格21型战斗机以及其他重型装备。
苏联的热情促使印度在1972年和他们签订了《苏印友好条约》,这让美国大为光火。印美关系也因此更加急转直下。
这肤色..
不仅政治层面两者进入冰期,经济层面的交流此时也陷入停滞。
表面上看,建国之后的印度经常需要美国的粮食援助和各种经济援助。从1951年到1970年,美国对印度的经济援助达到88亿美元,这其中更包括了核电站这样的带有一定敏感性的设施。
从建国先贤就是有想法的
但这种援助并没有改变印度寻求自力更生的经济民族主义的努力。在国大党战后确立的经济体制里,印度对外资极为苛刻,提出种种管制政策,让美国资本在印度举步难行。
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1978年,印度把可口可乐和IBM都赶出了印度。直到十年后这两家公司才重回印度。可想而知,这种情况下,美国商界对印度的评价不可能会好,自然难以在民间推动和维持印美关系。
印度人民表示不是好惹的
(下图为2015年的另一起事件)
总体而言,在冷战四十年里,印度和美国的关系并不尽如人意,充满了磕磕绊绊。
之所以如此,在于印度和美国考量问题的范围并不一致。
首先,是美国的战略眼光通常在全球视角,围绕着跟苏联对抗制定战略计划。而印度则基本上是一个地区性大国,它的战略考量关注于近在眼前的巴基斯坦、中国和东南亚等地区。一些在印度看来是生死攸关的大事如克什米尔,在美国看来就不那么重要。
美国可以失去印度
但美国不会远离亚洲
二是印度本身大国意志和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的推动。
印度一直自认为是全球重要的大国,具有强烈的大国意志。尼赫鲁曾写道“印度以它现在所处的地位,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么就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就销声匿迹。”他们对美国的橄榄枝总是有强烈的防备心理。这也是印度大搞不结盟运动和外资管制的原因。
凡此种种,都让冷战时期的印美关系虽然谈不上敌对,但最好也只能说是疏远。
冷战之后
有波折的接近
90年代初的两件事情大大的改变了印度的外交路线。
第一是1991年苏联解体,印度在冷战后期的靠山骤然失去。虽然俄罗斯依然继承前苏联的政策,给印度出口武器,但毕竟已经不可能跟过去的强度相比了。
导师你怎么了
第二是90年代初,拉奥总理开始了印度经济改革,放开了对私人和外资的管制。这些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带来了前所未见的高速发展,也刺激了印美经贸关系。从1990年到2000年,印美贸易总额从52亿美元扩大到580亿美元,美国对印投资从3.72亿美元扩大到24亿美元。
拉奥总理
但政治和经济上的利好因素没有让两国的靠近之路一帆风顺。
1998年,印度人民党瓦杰帕伊上台执政。该党具有强烈的印度教民族主义色彩,素以对外强硬出名,顶着美国的核不扩散压力又进行了核爆试验。
印度并没有加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这一行动,显然是对美国主导下的现存核武器系统的大挑战。因此让美国大为震怒,当即开始对印度的制裁。即使瓦杰帕伊写信给克林顿解释,说发展核武器是为了防备中国也无济于事。白宫甚至把这封信公之于众,引发了国际震动。
瓦杰帕伊与普京
但毕竟一个融入世界、在南亚又有着巨大影响力的印度是不可让美国忽略的。后来克林顿总统还是着手改善两国关系,而小布什的共和党政府更进一步巩固了两国的外交成果。
印度投桃报李,支持布什总统的导弹防御计划和在阿富汗的反恐战争。尤其是前者让当时遭到很多国家反对的布什总统颇为开心,放松了因核武器开始的制裁,重新向印度出口武器。
来印访问
两个外部因素助推着两国关系进一步亲密起来。
一是美国对传统南亚盟友巴基斯坦的日渐失望。
巴基斯坦政局不稳、执意发展核武、经济发展停滞、军人专制,一些高层甚至与恐怖主义有染,已经成为了一个麻烦的盟友。他们在对抗苏联前线的地缘价值也已经丧失。
因此在调解印巴冲突时,美国立场越来越偏向印度。
巴基斯坦一面紧贴印度
一面与战乱的阿富汗有复杂的联系
战略空间其实很狭小
二是中国的日渐崛起。
新世纪以来,中国的经济高速发展,军事实力也突飞猛进。迅速崛起的中国经济总量和陆海空军威慑力,已经让美国隔着大洋感到了些许不安。很显然,美国把中国视为第一流的假想敌,不可能坐视中国做大。
美国当然要寻找在亚洲的盟友
美国跟长期视中国为战略对手的印度一拍即合,于是双方关系日渐升温。
表现在元首外交上,2015年奥巴马破天荒的参加印度国庆节庆典,给足了印度面子。今年特朗普上台之后,莫迪访美,两国领导更是熊抱在了一起。
1
2
印美的军事联系也逐渐升温。
2007年之后,美先后向印提供了C-130J运输机、P-8I反潜巡逻机和C-17运输机等原本只提供给盟友伙伴的先进装备,特别是P-8I巡逻机更是首次向国际客户提供。美国逐渐取代了俄罗斯成为印度最大的武器出口国,还经常带着印度一起军演。两国的盟友形象已经完全得以树立。
来一架
可热络的表象下,蒂勒森说的的天然盟友却并非真相。两国的核心利益始终有所区别,合作时也难免留一手。
比如印度想成为名副其实的核大国就和美国限制核扩散的思路矛盾;印美关于巴基斯坦的意见也很不一致。更重要的是,过去的历史表明,印度作为一个有脾气的大国,对于美国的意见并不见得会完全听从。
抖在一起
这些都将阻碍印度跟美国的关系的进一步发展。而印美关系一旦波动,中国或将成为最大赢家?
问题只在于,这个波动什么时候、以什么形式出现?
参考文献:
赵蔚文:《印美关系爱恨录》 时事出版社2003年
吴兆礼:《印美全球伙伴关系研究》 时事出版社2014年
KEVIN KNODELL 《为防中国美印军事关系越走越近》 界面新闻2016/05/28
刘鹏:《印美全球战略伙伴关系中的军事安全合作评估》 南亚研究2016年第4期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