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与阿拉伯一场大战 改变西域的命运

2018-02-01 17:55
  • T大

怛罗斯之战,一直是网上津津乐道的话题,此战的起因是高仙芝对中亚石国的背信弃义。当时,高仙芝以石国不尊礼仪为由大举进犯,石国请求投降,高仙芝允诺和好,但是之后却违背承诺,血洗石国都城,俘虏国王,搜取财物,并将石国人口贩卖为奴,高仙芝因为此战被封为右羽林大将军,达到了事业顶峰,石国国王之后被唐朝斩首。侥幸逃脱的石国王子逃到阿拉伯,请求后者支援。阿拉伯出于自己在中亚利益的考虑,遂集结军队赶赴石国,高仙芝也率领本部精锐应敌。

唐朝与阿拉伯,两大军事强国的正面冲突,由此发生了。

null

阿拉伯帝国_图​

一、唐军和阿拉伯军队究竟各有多少人

虽然怛罗斯之战在中国史料中频频提及,但是奇怪的是,各个史料对于唐军的人数众口一词,有多有少。

比如《资治通鉴》记载的是:“仙芝闻之,将蕃、汉三万众击大食”。另一本官修史籍《旧唐书》也记载;““领兵二万深入胡地,与大食战,仙芝大败”。与之一脉相承的《新唐书》也采用了这种个说法。可以看出,这三部史书关于唐军人数的说法都是一致的,那就是2-3万之间。但是这三部史料也有不足之处,那就是他们都是唐朝灭亡后编纂的,《资治通鉴》和《新唐书》成书于宋代,《旧唐书》最早,但据怛罗斯之战发生也已经过去了近两百年,因此可信度上十分存疑。

null

怛罗斯之战示意图_图​

那唐代的史料对于怛罗斯之战有没有记载呢?答案是有,而且可信度还不低。当时记载怛罗斯之战的,有两本书,一本是由唐朝政治家、历史学家杜佑所写的《通典》。另一本就是当时唐朝官方史学家柳芳所著的《唐历》。《唐历》记载:“蕃、汉六万众,皆没。”《通典》则记载:“高仙芝伐石国,于怛逻斯川七万众尽没”。两本唐朝史料都明确记载唐军的总数在6-7万之间,但是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这个数字不仅包括汉兵,还包括少数民族部队。很多人反驳杜佑,一般都是举出唐朝在西域驻守的军队在总共不过2万4000人,因此最多只能派出2万人远征。这种说法完全是不了解唐代军制的说法,唐代的军队,一是明确领取朝廷封赏,有正式编制的额兵,他们大都为汉族组成。但唐朝由于疆域广大,附属众多,同样会征调大批的少数民族加入军队,辅助汉军作战。

null

唐朝时征募少数民族进入军队非常常见_图​

比如与怛罗斯之战同期的南诏之战,这场战役由于唐军损失惨重,所以记载极为详细,史书明确记到唐军总数为8万,但额兵只有3万,剩下的5万都是少数民族的部队。可见,在战斗中运用番兵早已是唐军的惯例。因此,杜佑所记的唐军7万人完全有可能,事实的真相是,高仙芝率领2万汉军进行远征,同时征调西域属国军队5万,共同进攻阿拉伯。至于《资治通鉴》等后世的记载,很有可能是身为宋朝人的作者由于唐宋国情不同(宋因为疆域小只有汉军可用),不能理解唐朝这种番汉混编的作战方式。

null

资治通鉴_图​

唐军的数目搞清了,那么阿拉伯军队到底有多少呢?这个完全没有原始史料,网上流传的阿拉伯20万的说法完全没有根据。现在国际史学界对于阿拉伯军队数字的推算大概是10万人左右,其中包括大量西域国家的兵力。之所以估算出这个数字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当时阿拉伯全国的军队不过15万人,在呼罗珊东部地区驻守的更是只有4-5万人左右,因此其本本部军队的数量不可能超过4万人。二是因为当时高仙芝对于西域小国的凌虐,很多小国都转投阿拉伯,因此可以为后者提供大量的兵力。所以阿拉伯军队的构成大概是4万阿拉伯本部军队加6万西域小国军队,与唐军一样,都是附属与本部相结合的方式。

null

​呼罗珊地区的阿拉伯军队_图

二、两支天下强军的旷世对决

平心而论,阿拉伯军队与唐朝军队都是当时的盖世强军,实力是相当的接近。

唐朝在此之间,连续击败东西突厥,消灭吐谷浑、高句丽,到了高仙芝的时代,虽然唐军相比于初期有所减弱,但依靠募兵制和节度使制度,唐军依然雄风不减,仅仅依靠2万4000名安西都护府汉军加上一众附属国就可以稳坐西域。除了吐蕃与大食,没有任何国家能对唐朝在中亚的霸权构成威胁。

而阿拉伯军队也是战功卓著,其先后击败了当时西亚的两大超级大国,东罗马和萨珊波斯。当时萨珊波斯遭遇东罗马和西突厥的两面夹击,但依然可以屹立不倒,足见其军事实力的强悍,而东罗马作为与其争斗数百年的宿敌,自然也有着不俗的实力。东罗马和萨珊,总的来说就相当于两个突厥汗国。虽然阿拉伯崛起时两国因为多年鏖战实力大减,但在穆斯林军队面前溃败的如此之快也足以说明阿拉伯军队绝不是等闲之辈。

null

唐军的骑兵十分强大_图​

实际上,这两支强军的面貌,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那就是他们都是一支没有短板的军队。唐军的骑兵连续击败游牧大国突厥,实力自不用说,而唐军的步兵也同样优秀。比如苏定方在征伐西突厥时先用长矛手拖住敌军,待敌军锐气耗尽时再用骑兵冲杀,一下让西突厥的10万军队土崩瓦解。再比如在征伐高句丽的战争中,李世民也同样是依靠唐军长矛手的坚韧才获得了最后的胜利。可见唐朝拥有极为强悍的重步兵。除了这些,唐军还有两个优势,一是唐朝尚武风气浓厚,几乎家家拥有弓箭,射术娴熟,因此唐军重往往60%都配备弓箭,这在野战中是一支火力极为恐怖的力量。二是唐军的马匹众多,很多精锐部队几乎全员骑马,骑兵2-3匹马,步兵也能分到一匹驮马,这大大增加了军队的机动能力。高仙芝敢于千里远征,估计也是仰仗唐朝马多的优势。

null

唐军的步兵同样装备精良_图​

相对于唐军,阿拉伯军队也是毫不示弱,其依靠重步兵和弓箭手起家,多次击败东罗马和萨珊的精锐部队。即使面对两国的具装骑兵,阿拉伯步兵往往也能尽忠职守,足见其训练之精。至于骑兵,阿拉伯初期虽然骑兵极少,但在征服萨珊尤其是呼罗珊后,阿拉伯的骑兵数量大增,并且配备当时最为优良的阿拉伯马,阿拉伯马体态优美,耐力冲击力极强,这是唐军所无法比拟的。

null

阿拉伯步兵甚至可以击败萨珊的具装骑兵_图​

另外,阿拉伯人还有一个最大的优势,那就是他们骆驼众多,因此横穿沙漠极为容易。当年阿拉伯之所以迅速消灭萨珊、重创东罗马很大程度上是靠骆驼横穿沙漠带来的出其不意。在沙漠中,骆驼比马还要强上数倍,这种抗击沙漠的能力也是唐军不能比拟的。阿拉伯人的最后一个优势是对于伊斯兰教虔诚信仰带来的宗教狂热,这给予了阿拉伯军队极高的勇气和士气,这在于东罗马的战争中体现的淋漓尽致,这也是唐军无法相比的。至于很多人说的阿拉伯弯刀,那是阿拉伯11世纪才从突厥引进的,当时的阿拉伯仍以长剑为主,这项优势纯属子虚乌有。

null

重步兵、弓箭手与骆驼,是阿拉伯起家的三大宝贝_图​

三、貌似没有影响,实则决定西域命运的一战

之后的战斗经过,史料没有记载,只是简单说了一下唐军败亡的原因。那就是打到中途,唐军的附属国军队葛逻禄突然临阵倒戈,夹击唐军,致使唐军全军覆没,高仙芝最后只带着几千人逃回都护府。可以说,葛逻禄的倒戈是唐军败亡的关键因素。

至于葛逻禄为何要倒戈,笔者认为有两个原因:一是阿拉伯军队与唐军实力极为接近,因此胜负就更取决于人数,而阿拉伯军队比唐军多4万,这很可能成为决定战争走势的关键因素。二是高仙芝本人一直在西域凌虐小国,小国多有怨言,葛逻禄自然也不例外,葛逻禄很有可能是看到唐军因为人数劣势渐渐处于下风,因此索性一举倒戈,报高仙芝平日欺凌之仇。怛罗斯之战唐军的战败,看似是偶然的背叛,实则也是一种必然,俗话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高仙芝在西域如此不得人心,也难怪经此大败了。

null

由于人数劣势,唐军可能已经渐渐处于下风_图​

怛罗斯之战后,似乎双方都没有太当回事,阿拉伯仍然在于东罗马激战,唐朝也没有开展报复行动,之后更是因为安史之乱而彻底放弃了西域。表面上看,这是一件无足轻重的事。

但是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虽然当时来看,怛罗斯之战并没什么影响,但是长远来看,这确是伊斯兰文明进入西域而汉文明退出西域的开始。安史之乱后,唐朝在没能统治西域,之后的宋朝、明朝更是放弃了西域,直到清朝,才重新将西域划归统治,而此时,伊斯兰文明已成为西域的主流。

反观伊斯兰方面,怛罗斯之战后,伊斯兰教就开始进入了西域,并且势力逐步扩大。到了宋代,更是以圣战的方式直接对西域的佛教国家展开了侵略。没有中央政权的保护,西域的佛教政权一个个倒下,最终西域各国民众都改信了伊斯兰教,之后耶律大石西征带来了短暂的回光返照,但已是强弩之末。到了元朝,蒙古统治者很多皈依了伊斯兰教,除了忽必烈,大多对汉文明抱有轻视的态度。在蒙古人的推动下,伊斯兰教彻底在西域扎根,西域也就正式成为伊斯兰文明的地盘。

如果站在这样的一个广度,那怛罗斯之战就绝不仅仅是一次小小的边境冲突。他直接意味着汉文明的收缩与伊斯兰文明的扩大,这个影响,一直到今天都没有结束。

【团长说历史专栏第十七期】每周四更新

历史堂团队作品文:埃尔文

​文字由历史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责任编辑人:柯小娇 PX004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释放进入手凤首页

手机凤凰网 i.ife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