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说法(12)黄俊杰:孔孟为何都强调文化认同?
- T大
编者按:“我们的民族性里面,为什么温柔敦厚的部分常常不见了?在没有读书之前,一个人应该做到什么?你对生命状态与生活方式的看法是否通透?”当我们在生活中经受不同的困惑与迷茫,面对生命里或宏大或细碎的命题,儒学可以成为我们赖以汲取力量与信念的重要源泉吗?“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我们在现代社会“寒耕暑耘”,反刍古代中国的传统经典与思想,又能否在绵长的时间里得到一份安身立命的生活态度和正见思维呢?
凤凰网国学联合台湾大爱电视台,特约推出《一种说法》系列短视频专栏。薛仁明、马叔礼、黄俊杰三位知名台湾学者将课堂讲台“搬出象牙塔”,在平凡百姓的食衣住行中、在台湾清丽的人文风景间开讲,用睿智的言语、平实的记录,从庶民生活里开启一种解读儒学的新视角。
在21世纪全球化的时代,自我与他者频繁而密切的互动,就是自我的文化认同与自我的政治认同,也随着这一种自他密切的互动,而有剧烈的拉扯;最好的例子,就是民主社会的选举。
我们看美国总统特朗普当选以后,从西雅图开始,在全美六十几个城市反对特朗普的选民,有数十万人游行、示威、抗议。另一方面,却也有大量的选民支持特朗普选举时所宣布的政策。从这个例子,你就可以看到,政治认同确实是撕裂自我的利刃。
乙未割台的时候,台湾首富李春生是第一个从欧洲进口石油到台湾的富商。当时的日本帝国邀请李春生访问日本,日本的主人安排他们到东京浅草看戏剧,戏剧演出甲午海战。结果在座日本的观众都拍手喊万岁,但是李春生遮起袖子离开,无法看下去的理由,他说:“为是新恩虽厚,旧义难忘”。我们可以看到他的政治自我,在国籍上是属于日本的二等国民,但是文化上他还是认同中原的原乡。
文化认同高于政治认同
古代的中国所谓的“政治认同”,和现代19世纪民族国家大兴以后的“政治认同”,在本质上有所不同,不过整体来讲,孔子和孟子都主张,在自他互动之际,文化认同的重要性远高于政治认同。
节录《孟子˙离娄下》
舜生于诸冯...东夷之人也
文王生于岐周...西夷之人也
地之相去也千有余里
世之相后也千有余岁
得志行乎中国若合符节
先圣后圣其揆一也
孟子讲:舜是生于诸冯,是东夷之人也,文王生于岐周,是西夷以之人也,他们的地理环境相差这么远,他们的时代相差这么大,但是这两个人得志行乎中国,若合符节先圣后圣,其揆一也。其意是这两个人虽然地理上这么不同,但是他们在文化视野上是一样的。由此可见,重要的是文化的问题、文化的贡献,政治还是在其次。
《论语˙颜渊篇》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在论语颜渊篇第二章,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从人性的普同性着眼,是“代人着想”,孔子并不是倒过来说:己所欲,施于人。因为己所欲是人性的“特殊性”。英语的谚语说:一个人的肉,可能是另外一个人的毒药。所以从这里看出,孔子认为自他互动、自他相与之际,要从对方的立场来想。
第二个原则还是回到儒学最核心的价值理念:“仁”。我们看到孟子离娄篇下第二十八章,孟子说: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这就是说:“我是一个有尊严的主体,彼也是一个有尊严的主体,那么两者的互动是以爱和敬为基础来进行的,以仁待人。”
《孟子˙离娄下》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
敬人者,人恒敬之
这里有一个很有启发的小故事就是日本古学派儒学大师伊藤仁斋,晚上走夜路碰到抢匪,被围住了,抢匪指示伊藤仁斋把衣服脱下来,他就乖乖脱下来,很恭敬的送上去;他说把你的钱包拿出来,他就乖乖的送上去,当抢匪达到目的以后,非常困惑。跟伊藤仁斋讲:“我们在这里干抢匪的行业,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从来没有看到一个这么乖的被抢者,你是干什么的?”就问伊藤仁斋你的职业是什么?他说是:“儒者,儒者以仁道教人者也”。这个故事好像告诉我们,以仁待人应该是:“颠沛必于是,造次必于是”。
节录《孟子˙告子上》
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
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
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
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
心之所同然者何也?
谓理也,义也。
我们也可以说,自他相与之际,儒家一般都非常重视自我与他者“心的普遍性”。告子篇里孟子曾经说:我们每一个人的嘴巴都喜欢吃好吃的东西,怎么会到了我们的心,就会不喜欢礼义呢?他说人的心是有他的同然性,是同然的,因为他们的心是普遍的,不是特殊的,因此在“心”的基础上,历代的儒家学者认为:自我与他者的互动,处于和谐的状态是可以达到的。
主讲人简介:
黄俊杰,现任台湾大学特聘讲座教授、台湾中研院文哲所学术咨询委员、台湾通识教育学会名誉理事长,曾任台大讲座教授兼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院长。研究领域为东亚思想史。
注:本文及视频为大爱电视《一种说法》提供,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本期节目原标题为《一种说法 黄俊杰:当“政治认同”冲撞“文化认同”》。
【专栏荐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