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一次上顶尖杂志封面的机会,这个姑娘这样做…
- T大
原标题:曾经有一次上顶尖杂志封面的机会,这个姑娘这样做……
自幼喜欢文科,
却成了理科高考状元。
南开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美国洛克菲勒大学
她是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
2004年,27岁的她海外求学归来,
成为“中国最年轻博导”。
这个纪录有人追平,
但至今无人能破。
在生命科学领域,
美国洛克菲勒大学一直是顶级的存在。
在给她的博士录取通知书上写着:
“祝贺你成为我们从中国大陆直接招收的第一名学生。”
博士毕业之后,
面对触手可及的异国“体面生活”,
她和丈夫决定回国。
“中国最年轻博导”在今天是褒奖,
十四年前却带来巨大的争议。
“自己不知道哭了多少次”
仍决定用努力和时间去证明一切。
不喜欢专业以外的非议,
但面对大是大非和国家利益,
她似乎从不害怕争议,
相信科学,相信自己。
如今她又用最前沿的科学技术,
向中医药领域进发。
因为一句话:
“中医药研究再不重视就晚了。”
五年前,习近平总书记一番话,
让她更加坚定回国的选择。
“如果青年人不能挑起担子的话,
这个国家的未来靠谁呢?”
新青年“五四青年节”特别节目
邀请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
演讲实录:
偶尔炫酷,经常寂寞,永远奋斗
王秀杰
大家好!我是新青年王秀杰,一名科研工作者。
我们的国歌中有一句歌词让人热血澎湃:“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长城是中华民族心中的图腾,也是极其常见的中国符号。那么,你能看出这张长城图片有什么不同吗?
这张图片是国际干细胞研究领域顶级期刊《细胞-干细胞》杂志2015年的一期封面,它代表了我和合作伙伴们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成果。
在这项成果中,我们的研究发现RNA分子上的甲基化修饰是由microrna所介导的。这也是世界上首次发现这种关联。更让我们骄傲的是,我们用长城以及烽火的意象很形象地表达了这个成果。
我知道这么解释大家还是不一定能听懂,因为基础研究实在距离我们日常生活太远了。就好像我们都能够很容易地对某栋大楼的装修风格做出评论,但却很少有人能够说出油漆的分子式或者瓷砖的锻造工艺。
不只我们设计的“长城”图案,这些年来我国生命科学领域的科学家们,不约而同、一次又一次地将中国意象推上各种国际顶级期刊封面,让全球科研工作者不断感受“中国风”。
比如,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种康院士研究组关于水稻抗寒基因的发现,就采取了汉字“田”为主的创意表达,被世界顶级期刊《CELL》杂志用作封面。
还有,中科院上海生化细胞所季红斌研究组关于肿瘤细胞的研究成果,则是借助孙悟空的形象表示肿瘤细胞就像齐天大圣炼成火眼金睛一样获得了“超能力”。
刚刚提到的“孙悟空”,不仅出现在期刊封面上。它的别名“美猴王”,英文名“monkey king”还被中国科学家王文教授用来命名新发现的一个基因家族。因为这类基因可以像美猴王用毫毛变出小猴子那样,在基因组上将自己复制很多次。
听了这些故事,大家是不是认为基础科学研究工作常常趣味盎然、非常引人入胜?其实不然,上面这些故事仅仅是我们在寂寞的科研探索道路上偶尔拾到的一两个小彩蛋。
事实上,每个科学发现的背后都是普通人难以想象的枯燥与艰辛。比如我们那个借用了“长城”意象的科学研究,就是我们三个研究组联合攻关两年多才取得的。很多科学家们为了做出一个成果,往往要努力5年、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五年前的五四青年节,我有幸参加了“实现中国梦、青春勇担当”主题团日活动,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接见,并作为科研人员代表作了简短发言。时至今日,总书记那天的讲话仍时常萦绕我耳旁:
“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只有进行了激情奋斗的青春,只有进行了顽强拼搏的青春,只有为人民作出了奉献的青春,才会留下充实、温暖、持久、无悔的青春回忆。”
五年来,在科研的道路上,我,还有许许多多和我一样的青年科研工作者,始终未敢懈怠,不断努力奋斗。我们不为追名逐利,只为能够对得起国家的科研投入与信任,能够让自己最黄金的人生阶段充满最“充实、温暖、持久、无悔的青春回忆”。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偶露峥嵘后,我们更愿意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回归苦苦思考、默默探索的科研常态,继续奋斗。
因为,那里才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我是新青年王秀杰,一名科研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