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剧《梁祝》首演: 传奇再现

2018-05-17 13:06
  • T大

 

1.png


资料图 由北京舞蹈学院中国古典舞系创作并演出的大型舞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于5月6-8日晚正式与广大观众见面。这不仅是师生一次“走出课堂,走上舞台”的实践,更承载了中国古典舞人对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殷切期盼。 舞台上,群舞的表演成为主人公内心情感的外化,群舞演员以身化月光流淌表达内心情愫,以舞作落叶纷飞述说心中不舍。在祝英台身披鲜红嫁衣屈从这“命运”的安排时,他和她之间那些或逗趣、或美好、或悲伤的回忆如同电影中的镜头交叠重现,她如展翅而舞的蝴蝶一般凝望着周身属于他和她的“回忆”,凄然泪流,嘴角嗫笑,嫁衣如火,她在灰烬中再见到了幸福。 偌大的舞蹈剧场座无虚席,观众跨越各个年龄段,可谓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演出过程中,所有人都沉浸在舞剧营造的氛围中,于欢乐处含笑点头,于悲伤处不住泪下。一个半小时悄然流逝,当全体演职人员在台上谢幕的时候,方有大梦初醒、重回现实之感——这种短暂的剥离感,正是一件艺术作品最成功的标志。 “梁祝”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故事,在艺术创作上更不算一个新鲜的题材。执行导演坦言,老题新做难度不小,怎样使观众感到“情理之中,意料之外”,是创作团队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不断碰撞的问题。这版舞剧的最大亮点,就在于对传统戏剧结构的打破。它巧妙地借力于观众对故事的熟悉,化劣势为优势,没有囊括所有叙事要素,而是始终以“梁祝”为主线,从两人相识、相送到相会、相伴,最终化蝶永生;团队还借鉴了电影中的“平行蒙太奇”手法,使之如梦如幻。 这种氛围的营造与精心的舞美与灯光设计分不开,视觉总监任冬生将自己多年的理念融入其中,为这部舞剧奠定了简洁的基调。他认为中国古典作品更需要留白留韵、虚实结合,虚是气质,实是环境。舞美与灯光不能“喧宾夺主”,视觉语汇应该帮助人们理解作品,而不是作为一种强烈的刺激被植入,只留下感官冲击。与其他舞剧不同的是,这版“梁祝”色光的运用是点到为止,既烘托了气氛,又不至于把注意力从舞蹈本身引开。 艺术的高级与趣味就在于此,它追求表达的克制而非直接,也对观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需要静下心来进入故事、沉入气氛,充分发挥联想力与同理心,感受那些更为意象化的存在——月光与秋叶是主人公内心的外化,黑衣人象征着不可抗的家庭阻力……这部舞剧没有大悲大喜,直抵人心的力量却没有减弱半分,它使得观赏的过程本身就成为一种追求,因为审美没有世俗意义上的标准答案,更不存在“更高、更快、更强”式的比赛。 将“梁祝”的故事再创作后搬上舞台,是一项压力不小的挑战,但创作团队坚持对艺术的追求,克服了排练时间不统一等许多困难,将古典元素与现代表达相结合,最终交出一部高品质的佳作。借助“梁祝”这个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经典题材,通过艺术创作赋予其鲜明的时代气息与特色,将中国古典舞推向市场,介绍给观众,充分发挥它的艺术价值与社会价值。“用执著的心态,挖掘优秀的传统文化与艺术,让全社会看到中国古典舞的价值与魅力,进而更好地对它进行传承与创新,让中国古典舞永远保持鲜活的生命力。”《梁祝》舞剧艺术总监、北京舞蹈学院中国古典舞系系主任庞丹这样解释团队的创作初衷。  (雷泽惠)


责任编辑:马蓉蓉


责任编辑人:凤凰号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释放进入手凤首页

手机凤凰网 i.ife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