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国航空工业研究所“沈飞”发布了一则新闻,其中有一张图片引起了军迷的关注和讨论。图中,我们可以清晰看到一个从未披露过的,座舱成双座并列的隐身飞机机头。
据此,有分析人士就表示,这正是前两年外界盛传的沈飞隐形中程战术轰炸机的一部分。
一新型战机的存在,有两个直接证据。
第一是对于沈阳所RCS团队先进事迹的公开报道,一款类似于苏-34“鸭嘴兽”的并列双座战斗轰炸机机头段模型出现在相关报道的配图中,另一个是5月3日有网友发布的沈飞集团出版的介绍“鹘鹰”新一代战机研发历程的《鹘鹰神话》这本书中,2013年国务院领导视察鹘鹰项目时,背景中赫然出现了一个并列双座机头段的模型。
解放军要想打破岛链封锁走出去,我国空军就必须拥有进行远程奔袭的轰炸机;而目前空军拥有作战半径达4000-5000公里的轰-6K,以及作战半径超过1500公里,号称“炸弹卡车”的歼-16战机。
不过根据作战效费比计算,我国还欠缺一款作战半径在3000公里上下的战术轰炸机;而由于这一范围主要面对的是关岛、冲绳等重要军事基地,所以隐身能力也不可或缺。
目前总结出的数据显示,该款战机代号为歼轰-18,作战半径在3000公里以上,最大载弹量达14吨,最大速度1.6马赫,采用两台大推力涡扇发动机,具备良好的机动能力。
同时,进气口上置、内置弹仓和隐身涂料的使用,使其具备优秀的隐身能力;在低空高速突防下,敌方难以有效探测。
而携带的10多吨弹药,则可对第二岛链、印度洋等地区的各种陆海上目标实施突袭轰炸,若是携带鹰击反舰导弹,则可对大型水上目标,如航母进行猎杀。
可以说,假若歼轰-18真的完成研制,那么其未来将会与我国西飞正研制的轰-20一道组成杀手锏,有效威慑周边!
冷战后,世界上就没一款全新的中程轰炸机出现,但并不是说没人考虑过,美国就曾经有用F-22改成中型轰炸机的计划,但无疾而终。
在目前已经出现的各类隐身作战飞机中,既有战略轰炸机,如B-2A,也有攻击机和战斗机,如F-117和F-22、F-35、歼-20、苏-57等,隐身无人机的型号也不少,就是没有出现过中型隐身战术轰炸机。
而目前的种种迹象表明,中国很可能就在研发世界上第一种中型隐身战术轰炸机,而且还可能具备超音速飞行能力。
其实,中型隐身战术轰炸机的概念并不是中国第一个提出来的。
早在2001年,美国军火巨头洛克西德·马 丁公司就曾经向美国空军提出了中型隐身战术轰炸机。
当时,洛·马希望在即将批量服役的F-22隐身战斗机基础上进行大幅改进设计,尤其是外形尺寸放大且采用大型无尾三角翼布局,既可以兼顾隐身和超音速飞行性能,也可以增加内弹舱空间和航程,这就是名噪一时的FB-22。
当然,洛·马公司之所以提出FB-22中型隐身战术轰炸机设计方案,主要还是从自身利益来考虑,打入一直被波音和诺斯罗普·格鲁曼两家巨头垄断的美军轰炸机市场。
同时,利用F-22和FB-22的部分通用设计来尽量延长生产线寿命、降低成本。
尽管这个项目在美国空军中有不少拥趸,其中不乏重量级的说客,但是终究拗不过更喜欢大型轰炸机的国防部老爷们的大腿。最终,从2006年开始,FB-22方案便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线当中。
不过,让美国人想不到的是,FB-22方案很有可能就在不远的将来,在另一个东方大国的土地上成为现实。这也许是又一个美国人半途而废,最后由中国人来完成梦想的先进武器项目。
按照中国航空工业传统的机型研发生产划分,轰炸机应当由位于西安的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和西飞公司来负责,其配套动力系统则由西航公司来负责,这是一个非常完整的研发-生产体系。
但是,随着沈阳和成都两大航空产业基地在第四代隐身战斗机研发上取得了巨大进步,在一定程度上也具备了研制中型隐身战术轰炸机的能力。
况且,中型战术轰炸机本身就是一种介于轰炸机与多用途重型战斗机之间的机型,完全可以按照FB-22方案的设计模式,在第四代隐身战斗机基础上进行放大设计而成。
此外,还有一种可能性,那就是中航工业的西安产业基地目前正担负着最为重要的隐身战略轰炸机研发任务,不可能再兼顾中型隐身战术轰炸机的研制。
那么,中航工业高层将这个项目交给沈阳或者成都也就顺理成章了。又或者,最终是通过多方合作达成目的?
不论如何,从中国空军以及海军航空兵(反航母)未来二十年的隐身化主战装备体系来看,在多用途隐身重型战斗机和隐身战略轰炸机之间,也确实需要一种中型隐身战术轰炸机来填补空白
这种机型可以作为多用途隐身重型战斗机的有力补充,其航程更远、载弹量更大,尤其是可以在内部弹舱携带某些尺寸更大的远程制导弹药;虽然不具备空战能力,但是出色的隐身性能和超音速巡航能力能够有效提升其战场生存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