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风华齐鲁|不起眼的一座坟墓,竟开合葬父母之先河
梁公林位于曲阜城东13公里处的防山乡,是孔父叔梁纥、孔母颜征在、孔子兄长孟皮的墓地所在。由于远在城郊,这里很少有人前来,也并不容易找到。虽然离兖岚公路不远,但若是没有当地村民指点,很容易错过进村的路口。
宋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真宗追封孔子的父亲叔梁纥为“齐国公”,元至顺二年(公元1331年)文宗加封为“启圣王”,故梁公林又称“启圣王林”。
据《史记》载:“叔梁纥死,葬于防山”,孔子母亲死后“乃殡五父之衢,邹人挽父之母诲孔子父墓,然后往合葬于防焉”。
孔子三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死后葬在了防山一带。孔子的祖上是宋人,宋人是殷商后裔,所以孔家当时还遵循着殷礼“不树不封”的葬俗。所谓“不树不封”,就是下葬之后不立墓碑、不起坟堆、不种树木,这种简约的葬俗虽然值得肯定,但是也给后人扫墓带来了困扰。正如孔子所说:“吾闻古者墓而不坟,今某东西南北也,不可以弗识也”。
十四年后,十七岁的孔子就遇到了这个难题。这年,孔母颜征在去世,孔子悲痛万分。孔子为祭祀父母,主张将父母合葬在一起,但按照当时的社会风俗,夫妇不是合葬的。姑且不说这在当时民间并无先例,就是想准确找到父亲的葬身之处,也不是件容易事。
没办法,孔子只好将母亲的棺材暂时停放在五父之衢,四处寻找当年参加过父亲葬礼的知情人士。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名职业牵引灵车的妇女帮孔子找到了孔父叔梁纥的墓地。找到后,孔子便把父母二人合葬在了现在梁公林的位置。有了之前寻墓的坎坷经历,孔子特意在父母墓上修起了四尺高的坟堆,以作标记。
可以说,梁公林在中国墓葬史上值得大书特书。这里不仅是孔子父母的墓地,而且开中国民间父母合葬、墓上堆土的先河,具有标志性意义。
(壹点号《风华齐鲁》出品,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张九龙 图片来源于网络)
齐鲁壹点客户端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