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退休官员是如何继续发挥“余(quan)热(li)的”?

2016-02-12 20:00 《财经》新媒体

近日,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离退休干部工作的意见》。《意见》提出,要加强离退休干部思想政治工作,引导离退休干部牢固树立纪律和规矩意识,始终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格用党章党规党纪规范自己的言行,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立场坚定。

中组部负责人向媒体回答“《意见》在加强离退休干部党员教育管理方面有什么要求?”时表示,退休干部党员要严格遵守中央关于讲座、论坛、刊登、出版、在企业和社会团体兼职(任职)、继续从业、出国(境)审批、重要情况报告等方面的纪律规定。

没错,《意见》就是针对这些退而未休的官员出台的,就是要管一管那些利用“余(quan)热(li)”继续捞取小圈子和私人好处的官员。因为这些年,太多已经退休的官员不甘于人走茶凉,要么“变通一下”,继续在政府部门违规任职;要么到到企业做独立董事,或任高管,有“旋转门”之嫌;要么到社会团体兼职(任职),搞“资源互换”,仍然享受高规格的接待,已经引起了民众的不满,是严重不规矩的行为。

对于这种利用“余权”,发挥“余热”的行为,中央已经意识到,并且在出台《意见》之前已经采取强硬手段——中共十八大后,斯鑫良、赵少麟、陈柏槐、阳宝华等退休后仍然留恋权力,到处发挥“余热”的官员,一一被法办。

比如原湖北省政协副主席任陈柏槐,退休后担任了湖北省陆羽茶文化研究会、湖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等至少4个协会的会长、名誉会长或执行理事长,多次出席活动,并且极力推动湖北新洲“问津书院”建设,这一书院曾被学者批评造假。

惩处这些发挥“余热”的官员,就是要提醒那些即将退休或已经退休打官员,要牢固树立纪律和规矩意识,不要以为退休了就可胡来。

事实上,古代也有官员退而不休,发挥“余热”的情况。不过古时没有那么多企业和社会团体让官员兼职或任职,官员就想方设法在官府里多呆一会,让权力多飞一会。

古时退休叫“致仕”,另有“致事”、“致政”、“请老”、“告老”、“乞骸骨”等称。从字面看,是去做官,走仕途,其意恰相反,是指还禄于君,辞官归里。《礼记•曲礼》云:“大夫七十而致事。”郑玄注:“致其所掌之事于君而告老。”《春秋公羊传•宣公元年》记:“退而致仕”,何休注曰:“致仕,还禄位于君”。可见,致仕制度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西周春秋时期。

为什么七十岁致仕呢?《白虎通义•致仕》解释:“七十阳道极,耳目不聪明,跷跨之属,是以退老去避贤者路”。人到七十,垂垂老矣,精力、智力、体力都恐难以胜任繁重的治国理政工作,告老还乡,安享晚年,合情合理。

七十致仕也非绝对,提前或推迟总是难免。要是身体许可,“齿力未衰,亦听厘务”;虽未到致仕年龄,但“形容衰老者,亦听致仕”。

朝廷倚重的大臣,乃国之栋梁,会延缓其致仕,让其继续“发挥余热”。如裴度为中唐名相,六朝元老,多次告老不许,75岁时死于任上;唐朝郭守敬也“以旧臣,且熟朝廷所施为,独不许其请”,86岁时卒于知太史院事任上,此等纯良忠臣,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魏太武帝侍中罗结,年高107岁还让任长信卿,直到110岁才“诏听归老”。

另外,朝廷用人之时,经常复任致仕官员,叫“落致仕”。如唐初大将李靖致仕,边关吃紧,唐太宗任命他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李靖老骥伏枥,再度出山,为国效力。相反,碌碌无为者虽致仕时间未到,也被强迫退休,据《明会典·致仕》记载:老疾不堪任事者、德不称职者、才力不及者,以及浮躁浅陋者往往被勒令致仕。

再有一种情况是,朝廷倚重的大臣可以退而不休,仍然可以给朝廷效劳,皇帝会给他们类似“顾问”一样的职位待遇。比如唐朝规定,三品以上官员致仕后,仍恩准在朝廷行走,参与国事决策,叫做“朝朔望”,即在每月初一和十五都可以参加朝会,参与国家大事,象征着朝廷不忘有功之臣。

唐代名将尉迟敬德50余岁便请退,唐太宗挽留不住,便给了他一个“朝朔望”的礼遇。清康熙朝大学士兼吏部尚书熊赐履,“以年老累疏乞休。四十二年(1703年)温旨许解机务,仍食俸,留京备顾问。”这样的“顾问”为朝廷决策提供参考,秉公发言,有权监督朝廷大臣。

当然,并不是所有官员都能得到朝廷的青睐,能被“反聘”继续“干革命工作”,绝大部分官员是退休就息影林下,含蚀弄孙。但也有一些官员本该退休了,却贪恋权力,为了继续在官场这个名利场里混下去,就想着法子赖着不走。

毕竟,致仕的待遇虽好,终不如做官时威风,致仕再怎么养老无虞,也是人走茶凉的事,哪里比得权力在手时炙手可热,呼风唤雨。因此,官员极少有主动请辞、提前乞骸骨的,纵有,往往成为美谈佳话。相反,赖官多如过江之鲫,将权力收益捞够捞足。

以恩逮百官的宋代为例,有的官员为延长任期而改动年龄,朝廷只好核查官员实际年龄,强迫官员致仕,对年满七十的老官僚,不予考课,不给升迁,甚至鼓励举报。同时,为鼓励官员按时退休,采取利益引诱,“即提即退”、出任朝廷“高级顾问”、“荫补子孙”、领取全俸自不在话下。

甚至自宋神宗以后准许官员带职致仕,设置大量宫观安置致仕官员,这些闲职就有点像现在官员到社会团体兼职、任职的味道。不过尽管如此,很多官员到期仍不致仕,拖成老赖官,吸尽最后骨髓,而主动提前退休又不复出的官员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回避权力斗争,规避政治风险。典型的例子是明朝的开国功臣刘基,他辅佐朱元璋平定天下,被授予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官衔,封为诚意伯。但他深谙“兔死狗烹”之理,也深知朱元璋本性凶残,想功成隐退保身。洪武四年,刘基刚满60岁,以弘文馆学士身份要求退休,还写了一首打油诗明志:“买条黄牛学种田,结间茅屋傍林泉。因思老去无多日,且向山中过几年。为吏为官皆是梦,能诗能酒总神仙。世间万事都增价,老了文章不值钱。”

朱元璋正想清除功高震主的功臣呢,既然刘基主动放权,就做个顺水人情,“赐归老于乡”。刘基后来被人构陷,在满怀忧愤中死去,但比起那些一起辅佐朱元璋打天下,贪恋权位,不肯隐退的功臣,或个人被杀,或一族被灭,刘基已经幸运得多。

二,淡泊功名利禄,厌恶官场。譬如文学家、医学家南朝梁代的陶弘景,此君36岁便提前退休过去隐居生活。梁武帝即位后,派人请他出山做官,陶弘景便画了两头牛,一头牛悠闲自在地吃草,另一头被人套着笼头,牵着鼻子鞭打驱使。他还为画配诗:“眼前流水自悠悠,歇卧偷闲恋绿畴。笑看金笼牵鼻去,等闲落得用鞭抽。”表明自己归隐山林的决心。梁武帝一看,深知其意,不再勉强,但还是经常以书信方式向陶请教朝廷大事,陶弘景因此被称作“山中宰相”。

三,病痛缠身,告病回家。唐代开国名将李靖,因伤病缠身,提前在64岁时就“告病还乡”,被皇上恩准。但也有不批准的,如汉代著名经学家张禹,《论语章句》的整理者,是个大学问家,被皇帝请去做“太子师”,即汉成帝刘骜做太子时的老师,也做过丞相。张曾“数上疾乞身,帝遣人问疾送药,强留。”(《后汉书•张禹传》)你有病皇帝找人给你医治,皇帝要用的人,想退休也不行。

那些千方百计想赖在官场不愿意退休回家弄花弄草弄儿孙的老赖官,要是能想象得到现在官员退休后可以到上市公司任独董和高管,可以到书画家协会当主席……,一定会羡慕嫉妒恨,感叹自己退休后的“出路”太狭窄,发挥“余热”、以权捞钱的机会太少,哪里比得上现在当官那么吃香。

分享到
热点新闻

手机凤凰网 i.ife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