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水浒后传》:忠于原著的续写
戴敦邦水浒人物谱之混江龙李俊
文/ 刘黎平
《水浒传》是中国古典四大文学名著之一,因为影响很大,因此续写的也不少,其中最著名的是俞万春的《荡寇志》,陈忱的《水浒后传》。《荡寇志》这部书站在义军的对立面,读者感情上多少有点不能接受。《水浒后传》则是有感于明末清初的时世,写的全是痛心之语,更显力度和深度。
名著的续集,大多有狗尾续貂之嫌,在艺术性和思想性上明显跟不上,因此很难得到承认。但《水浒后传》不然,其影响度虽然不如《水浒传》,但还是有相当广的接受面,京剧里有名的“打渔杀家”就是来自《水浒后传》,除了水浒粉丝看在原著的分上给予支持之外,也和《水浒后传》本身的艺术成就是分不开的。
《水浒后传》讲的是征方腊之后,梁山泊幸存的三十多条好汉重新聚义,以混江龙李俊为首领,再度反抗,并远去海外创业的故事。《水浒后传》最了不起的地方在于,它不是为续写而续写,而是重新塑造人物。将《水浒传》里那些相对次要的人物,重新打造刻画,起到了化平凡为神奇的效果。例如小遮拦穆春,在《水浒传》里,并不是一个显眼的人物,排名在第八十位,这且不论,从文学塑造而言,作者在他身上花的笔墨也不多,不能跟鲁智深、林冲、武松、李逵等相提并论。陈忱却善于在旧的人物身上发掘新的材料,注入新的含义。例如在第十七回当中,穆春为救神算子蒋敬,单刀闯贼窝,且看描写:
“穆春咬牙切齿,奋起勇力,先把袁保正打倒。那伙计要夺门而走,穆春把锥柄当胸一摚,也翻在地。朱元拿条板凳来抵,穆春用力一锥,却打在桌子上,碗盏打得粉碎。把脚一踢,那桌子倒了,焦道士被桌子横压在壁边,满身鸡汁。”
这段描写颇有武松在鸳鸯楼的感觉,一个英勇无畏、武艺高强的形象就这么很有立体感地凸显出来了。其实,从文学角度而言,这个穆春已经是一个新的文学形象。陈忱另起一套炉灶,借的是《水浒传》的壳,再充实新的内容,辅以新的艺术手法,不是为续集而续集,而是立起另一部作品,这当中,自然少不了新的独立的文学艺术形象。
再从作品氛围而言,《水浒后传》不是原作品的延续而已,而是借《水浒传》的架子,填入新的时代内容,因此笔下颇带情感,甚至有些细节催人泪下,例如第二十四回燕青化妆去向已被金军俘虏的宋徽宗献柑子那一段:“燕青走进帐房,端端正正朝上拜了五拜,叩三个头………道君皇帝看了,猛然想着道:‘原来卿是梁山泊宋江部下。’上皇身边止有一个老内监,接来启了封盖。道君皇帝便取一枚青子纳在口中,说道:‘连日朕心绪不宁,口内甚苦。得此佳品,可以解烦。’……燕青还要俄延,当不得执令旗的小校连次催促,止不住泪落满腮,上皇亦掩面而泣……燕青复拜了四拜,随小校而出。”
这一段从燕青的角度,再现了宋徽宗身陷敌营、落魄凄凉的情状,表面上写的是《水浒传》里的故事,骨子里感叹的是明末清初的事,旧的题材,新的内容,真切的情感,因此能心酸动人,胡适对这一段赞赏不已。
因此好的续写作品,应该是将续写当成一个完整独立的作品来对待,从人物、结构到语言,都要另起炉灶。至于原著,其实也就是起到一个借其人气,吸引眼球的作用。独立的续写,才是忠于原著的续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