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新疆故事:李娟 戈壁滩上只需一棵树
庆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60周年
新疆故事
李娟:戈壁滩上只需一棵树
人物:李娟
年龄:36岁
背景:1999年开始写作,出版散文集《九篇雪》、《我的阿勒泰》、《阿勒泰的角落》、《羊道》三部曲、《冬牧场》及数部繁体字版散文集。曾获“人民文学奖”、“朱自清散文奖”等。
亚心网讯(记者邢靓)也许是比同龄人有过更艰辛的成长经历,李娟的字里行间流露出质朴的特性。在她的眼里,新疆美好、真实,其实恰恰也反映出她的个性——她是个典型的新疆人。
8月30日,新疆作家李娟在博客上吐槽自己“一个礼拜前在上海一次文化活动中表现惨痛……实在不是一个在大庭广众能够从容不迫地抛头露面的好汉啊”。
她以前就在博客中自嘲在文坛是“奇怪的东西混进来了”,在她的“正经”文字中,自我吐槽也随时有,她说邻居们“谁也没见过我的书,只见过我趿着拖鞋一脸煤灰地满村子赶鸭子”,生动形象,读者看来忍俊不禁。
尽管出名很久,李娟依然不擅长公众场合,她很少出门,羞于见人,她至今生活在阿勒泰。也许她的内心永远是那个跟随母亲翻山越岭,赶羊放牛的女孩,在牧场、在野外才从容,她写鸭子,写鹅喉羚,写狗写猫,用的是写人的情感体察。
写作是件幸福的事情
李娟出生于1979年,接近80后,却没有大部分80后物质相对充裕的童年生活。1998年之后,她的家在阿勒泰牧区经营一家半流动的杂货店兼裁缝店,因为在县城生意很不好做,于是妈妈带着她跟着乡下的哈萨克族牧人转场,卖卖小百货。
十七八岁,辍学的李娟开始断断续续地跟着母亲学做裁缝,同时也开始断断续续地一个人来到乌鲁木齐打工。
在乌鲁木齐,她做过地下服装厂流水线的裁缝工、车工、声讯台的传呼小姐……因为学历跟其他一些问题只能打工。有一段时间里,李娟最大的愿望就是跟一个可以帮她买秋衣秋裤的老板干活。
贫穷和艰辛的生活并不好忍耐,在阿勒泰漫长的冬天,大雪堵住了窗户,她需要自己挖出一条通道才能出门,最后索性放弃,在家里写起了散文。
写作对李娟来说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她的写作生涯源自童年时代,“我从小就想当作家,再没有过别的想法。”李娟说,她并不是因为贫穷才写作,“相反,是为了写作才固守贫穷的生活,否则干点啥都能赚到钱,只是没有时间写作了”。2001年,李娟当上了《丝路游》杂志的编辑,在《人民文学》发表了一篇作品《九篇雪》。
2003年,通过朋友介绍,已经小有名气的李娟到阿勒泰地委宣传部工作,那是她除文学外干得最长的一份工作。她说:“我在宣传部那5年让领导操碎了心。”
在此期间,李娟依然在写作,出过书,开过专栏,当时的她“心态很复杂,我觉得写作是很私人化的东西,我不想让别人知道我写作的事,不好让熟人知道”。
那时,李娟90多岁的外婆还在世,需要她养。头3年里,她在宣传部有600元钱的工资,其中200元交房租,200元存起来到冬天交暖气费,200元做生活费,“钱途”不容乐观。她试着去考个文凭,然而最后没有参加考试……
2007年,李娟辞去了在宣传部的工作,一边打工一边写作,她写了一本书《羊道》,分为春、前山夏和深山夏牧场3册,5年后出版。
3年后,一本《我的阿勒泰》让李娟一举成名,这一年,她参加了《人民文学》推出的“非虚构写作计划”——组织作家走出书斋,走向现场,探索田野和都市,以行动介入生活,以写作见证时代。
于是,有3个月里,李娟跟着哈萨克牧民居麻一家,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冬窝子里,帮忙做家事、赶骆驼、做针线活……深入阿勒泰南部的冬季牧场、沙漠。2012,她写了纪实散文《冬牧场》,依然得到读者的五星级好评。
书里能看到美丽的新疆
在李娟的所有书里,读者能看到美丽的阿勒泰、美丽的新疆,一切确实很美,但想想其下的真实生活,放羊、种地、四处迁徙,却不难发觉其中的重重困境,但李娟在字里行间给人的感觉是个不知忧惧的人,还有些超然物外。为什么能把艰辛写出美来?李娟曾经说,大约越是悲苦的生活,越是得投身其中,自怨自怜实在是很丢人、很虚弱的事。
3年前,李娟花了15万元,买了一套经亲戚的朋友的朋友辗转介绍的农村的老房子,把几百公里外的阿克哈拉的家里的几头牛、一群鸡、一群鸭,还有两条狗,一股脑全搬过来了。房子挺大但是破旧,李娟和妈妈重新修缮、粉刷……还种了两三亩地。
至于为什么要写作?李娟说:“从小我就知道了,人长大必须得干一件什么事情。你说我能干什么呢,学习不太好,这也不能干,那也不能干,身体也不好也不能当兵,也不愿意种地,想想看啊呀,想学画画吧,又太花钱了,只有写作。当然这不是最大的原因,主要还是喜欢写点什么东西,喜欢看书。”
最近,李娟的《走夜路请放声歌唱》出了第三版,这本书写了她过去的一些伤心事,写了她如何面对困境。一个心思细腻的人才能做一个好作者,但心思细腻的人在生活面前往往容易不知所措,李娟避免了这种伤春悲秋的问题,她的心态,大概就像她写的一首诗,“戈壁滩上,只需一棵树,就能把大地稳稳地镇在蓝天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