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抗日英雄”仵德厚:老兵走了,历史仍要活着

视点阿东 2015/09/0312:50 显示图片

题记:今天,2015年9月3日,是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日。这一天,国家将举行纪念大会及大阅兵,向捍卫民族尊严作出英勇牺牲的抗战老兵及先烈们致敬。勿忘历史,强我中华!关爱抗战老兵,从你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他的一生就是一部传奇,假如把他的经历拍成电影,其跌宕起伏一定会出乎很多人的想象。他16岁参军,37岁成为少将师长,在监狱里蹲过10年,有26年失去人身自由。而到了能享一点清福的时候,人生却已至黄昏。” 在此抗战胜利70周年之伟大节日来临之际,我不禁又想起那位身世颇为曲折而又充满传奇色彩的老兵,他同样是“抗日英雄”。他的名字叫仵德厚。

2007年5月1日,华商报对抗日老兵仵德厚的报道

我所撰写的有关“抗日英雄”仵德厚的部分网文

2007年,我与仵德厚将军之缘

说起“抗日英雄”仵德厚,时间的指针还得回到2007年。那年的5月2日,正值劳动节放假,我在前往太平国家森林公园旅游的车上,有卖报人在向乘客兜售报纸。为打发车旅时光,我也买了一份。那是5月1日的《华商报》。翻开报纸,不经意间,在B3版的“华商视线”,有一篇题为《仵德厚,一个抗日老兵的风雨人生》的文章,吸引了我的眼球。

报道中说,4月初,台儿庄战役“敢死队”队长、惟一幸存的指挥官、97岁的仵德厚生病入院。老人的病情引起了全国各地很多人的关注。这位曾经的抗日英雄、国民党军队少将师长,解放后成为囚犯、改造队象,获释后成为自食其力的农民,又成为县政协委员。他的人生,简直就是一部中国现当代历史的活化石,历经风雨,耐人寻味。

这是一位有着特殊身份和特殊经历的老人。也许是因为父辈本身就是军人的缘故,我对军事、军人一向具有浓厚的兴趣和感情。细读报道,不禁深为主人公仵德厚将军的风雨人生所感动。“2007年4月22日,仵德厚将军在泾阳县人民医院住院半个多月未下床。老人已显得虚弱无力,脸色苍白,眼窝深陷,嘴里不停地呻吟着。”我当时想,今天都已是5月2日了,离媒体报道已近半月,但不知仵德厚老人的病情究竟如何了?当即,我心中暗下了一个决定:我要去看望和采访他!

接着,我撰写了《敬礼!抗日英雄仵德厚将军(组图/视频)》一文,并先后在网易、华商网、人民网、新浪、搜狐等各大网站的博客和论坛发表。后来,有不少网友对因病住院的仵德厚老人表示关注,并在评论中向“抗日英雄”致以最崇高的敬礼。

2007年5月18日,我在泾阳县人民医院看望仵德厚老人

仵德厚老人的两个儿子在医院服侍他

探访“抗日英雄”仵德厚

5月18日,带着网友们对仵德厚老人的关爱,我动身前往了陕西省泾阳县,探望住院已一个多月的仵德厚将军。当天上午,在西安市城西客运站,坐上了开往咸阳市泾阳县的客车。历经一个小时的车程,即到达了泾阳县汽车站。打听之下,我很快就找到了仵德厚老人住院所在的泾阳县人民医院。

一路上,我都在拿着摄像机作实录采访。怀着无比崇敬和激动的心情,在“内三科”的“特”字号病房,终于见到了传说中的“抗日英雄”仵德厚将军。

当时,只见仵德厚老人正躺在病床上,微闭着眼,满脸消瘦,凸现了一个历经风雨老人那特有的沧桑。见到我的到访,老人显然很是激动。当他从长子仵晓东口中得知我来自西安,并代表所有关心他的网友向老人带来问候和致敬时,仵老神志很清醒,嘴里喃喃不已,并挣扎着想坐起来。见到仵德厚将军,我情不自禁地首先向他郑重地敬了一个礼,以表示对这位历经风雨的“抗日英雄”最崇高的敬意。

在医院照看和服侍仵老的是他的两个儿子,长子名为仵晓东,次子叫仵宝。仵老当年97岁,其两个儿子分别都已61和59岁。当我紧紧握住仵德厚将军那双瘦弱而有些黑色病变的手时,不禁感慨万千:这竟然就是那双在抗日战争时期,曾经驰骋战场,指挥千军万马,并深入敌阵英勇杀敌的一双手!

仵德厚难得的戎装照

媒体对仵德厚参与抗战的报道

仵德厚,一个抗日老兵的风雨人生

1910年,仵德厚出生在三原县一个商人家庭。兄妹4人,他排行老大。父亲做徒工,供一家6口艰难度日。1926年,冯玉祥部队在陕西招募学生兵,为减轻家庭负担,仵德厚参加了冯玉祥的部队。1930年中原大战,年仅20岁的仵德厚任连长,随部队与蒋介石的中央军刺刀见红。大战之后,西北军解体,仵德厚所在的部队并入国军第30军。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仵德厚率部守卫某高地,激战十余日后,全营600余官兵仅剩100余人,他左手被子弹击穿,险些截掉。由此,仵德厚开始了“一生最难忘的时光”。1938年3月28日台儿庄战役,日军占领了西北城区,时任国军30师88旅176团3营营长的仵德厚奉命增援,亲任敢死队队长,带领40名战士冲入城内,与日寇逐屋争夺,取得关键胜利。出城时“敢死队”仅剩三人……

抗战中,仵德厚被授予甲种一等“嘉禾奖章”、“华胄荣誉勋章”和“宝鼎二等勋章”,并擢升少将副师长。接下来,仵德厚作为军人参与了内战。1948年7月,数十万人民解放军对山西太原国民党守军发起了进攻。为争夺太原城,国共两军先后进行了七次恶战。1948年11月,驻守太原的国民党第30军军长黄樵松与解放军徐向前、高树勋部秘密联系,在太原酝酿起义。由于其信任的部下27师师长戴柄南、副师长仵德厚向阎锡山告密,起义计划被瓦解,黄樵松被捕,被押解南京遭国民党政府杀害。同时,被诱捕、慷慨就义的,还有解放军八纵参谋处长晋夫、参谋翟许友,30军谍报队长王震宇、队员王裕家。仵德厚因此有功,被蒋介石、阎锡山提拔为27师少将师长。1949年4月,解放军攻克太原,成千上万国民党官兵被俘。这里面,就有身为30军27师少将师长的仵德厚。从轻发落,仵德厚被判刑十年(备注:这段历史,也让他成了后人所争议的对象)。1959年,仵德厚刑满释放,但并没有获得真正的自由,而是被“安排”到山西太原砖厂当了一名工人。直到1975年,毛泽东主席签署“凡是国民党县团级以上军警宪特,一律释放,与家人团聚”的“大赦令”。身为正师级的、已65岁的仵德厚,才得以踏上归乡路。至此,仵德厚已离开家乡近半个世纪,慈父已去、第一个妻子已去、第二个妻子已去……

风雨50年。1975年返回家乡后,仵德厚一直居住于陕西省泾阳县龙泉镇雒仵村,曾担任泾阳县政协第六、七、八届委员。1990年前后,在西安侄子的家里,仵德厚和孩子们一起看电视,电视上演的是关于台儿庄战役的电视片。仵德厚说:“那是我打下的。”孩子们都笑了,他们压根儿不相信。2005年,抗战胜利60周年,电影《血战台儿庄》在电视上放映,仵秀陪着父亲看。仵德厚指着电视说:“现场,比这还惨烈。”全家都默默无语。孩子们也开始明白:为什么小时候他们看战争片,会拍手大笑,喊着说:“打的美!”而爷爷在一旁,却总是会默默流泪。不知打了多少仗,战友们都死了,只有他还活着。如果不是在2003年,来了一位北京作家;如果不是因为他高寿,活了足够长的时间,他的一生,或许不会再有记忆的荣光出现。2004年,在接受凤凰卫视的采访时,记者说我们应该称呼您为将军。仵德厚回应:“实在不敢称将军,我实在担不起那么一个高尚的名称,只是抗日战争一个幸存的老兵。这就够我光荣的啦。”而97岁生日那天,家里摆了20桌席,来了不少亲戚邻里。作为寿星,他招呼着大家吃好喝好,却突然哭了。两天以后,他一病不起……

我给“抗日英雄”仵德厚将军送的锦旗

北京作家方军及其著作和藏品

敬礼!“抗日英雄”仵德厚

仵德厚老人是不幸的,同时也是幸运的。幸运的是,晚年的仵德厚终于走了那个使他一度沉寂了几十年的乡村。2003年,北京作家方军的到来,仵德厚的命运再次被改变——“默默无闻”的仵德厚开始走上媒体。2004年,随着凤凰卫视《冷暖人生》节目对仵德厚的采访报道,仵德厚开始为海内外所熟知。2005年,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期间,仵德厚先上北京,受到部队官兵和群众的热情拥戴;再去台儿庄,在台儿庄大战纪念馆,他被以“敢死队队长”的荣誉置身其中,永远为后人敬仰;后又到香港,成了各界和所有爱国人士所崇敬的“民族英雄”。2006年,陕西省黄埔同学会的秘书长向仵德厚转交了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抗战纪念奖章,仵德厚的抗日壮举再次在政府方面从形式上得以承认。由此,也了却了仵德厚多年的一个心愿。

在2007年的那次采访中,为更好地表达对仵德厚将军的问候与敬意,我除了捐款以表微薄之力,还专门订做了一面锦旗赠与仵德厚将军。锦旗上书:“敬礼:抗日英雄忤德厚  视点阿东(网名)  贰零零柒年伍月十八日”。除了以此代表本人和所有关心忤德厚老将军病情与近况的网友们的一种敬意,同时,也想借此唤起更多人对抗日英雄忤德厚将军的关爱。临别,紧握忤老将军的手,似乎很难松开。看着我的离去,仵老将军使劲地挥着他那曾经指挥千军万马而如今却已消瘦无力的手,一次又一次地,没有间断,直到我步出病房——我的心却始终无法平静……

探望和采访结束,回到西安后,我写了几篇相关的报道,还有所拍摄的照片,并先后发表在网易、搜狐、新浪、华商网、人民网等各大门户网站,包括有《敬礼!抗日英雄仵德厚将军(组图/视频)》、《看望抗日英雄仵德厚归来(组图)——实拍采访一位老将军的生活现状》、《组图:向抗日英雄仵德厚致敬!》、《独家披露:抗日英雄仵德厚是如何走向媒体的(组图)——源自仵德厚长子仵晓东的亲口讲述》等。经仵德厚将军儿子的同意,在文章的结尾,还公布了仵老将军大儿子仵晓东的帐户以及联系方式等,希望有爱心捐助者能更好地向仵老将军表达自己的慰问和敬意。文章在多家网站论坛等发表后,诸多网友被“抗日英雄”仵德厚将军的风雨人生所打动。同时,仵老因病住院的消息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热切关注。

5月24日,我前往北京。在仵老长子仵晓东提供的信息帮助下,见到了报道仵德厚将军的第一人——北京作家方军(归来后并写了《我与北京作家方军(组图)》一文)。方军,中国作家协会作家。16岁进首钢当铆工,18岁参加解放军,在铁道兵六师汽车营服役。曾修建襄渝铁路和新疆南疆铁路,在部队参加中国共产党。25岁在北京朝阳职工大学学习日本语,毕业后在日本《读卖新闻》北京分社和日本驻中国北京大使馆领事部工作。后去日本留学,在北海道两所大学学习《社会学》和《经济统计学》。在日本留学期间热衷于采访亲历日本侵华战争的老兵,回国后出版过一本叫作《我认识的鬼子兵》的书等。后在抗日战争纪念馆工作。48岁时被安排自愿离开工作岗位。在去北京之前,从抗日英雄忤德厚将军的长子忤晓东的口中,我曾得知“北京作家方军”已50多岁了。那时的我,虽然读过一些方作家写的文章,并从他的文风中能感知他的一些个性,但到真正见面时,方作家给我的印象还是很出乎意料。方作家给我的最初和最深的印象是:爽朗、健谈又随和,待人热情而亲切。

在方军作家家里,我见到了许多他在历年对抗日及参与过日本侵华战争的老兵等采访过程中收集到的相关“证物”,如日本军刀、鬼子帽、钢盔和炮弹等。工作室的墙上,还张贴着一张名单,他说是接下来要采访的对象;其中就有仵德厚的名字。那些都是亲历过日本侵华战争的老兵们,再过些时日,也许就将永别人世了,方作家想从他们身上让世人多了解一些有关抗日战争的史实资料。在方作家家里,我让他看了5月18日看望和采访仵德厚将军时的录像资料。看了自己三年前曾经采访并同吃同睡的抗日英雄,如今却已消瘦得令人难以置信,方作家当即感慨时光的变迁和病魔的折难对仵老面容与精神的改变竟如此之大。此行,方作家还特别赠与我两本他的著作,分别是《我认识的鬼子兵》和《最后一批人》。这些都是方作家采访的结晶,他说自己要与时间赛跑,尽可能多地寻找和记录下那些抗战老兵们。告别之际,方作家还跟我说:到北京来,我给你介绍个漂亮的女朋友。并让我回去后向仵德厚将军问好。而万万没想到的是,时隔一个月不到,仵老却与世长辞!

2007年6月10日,众人送别”抗日英雄“仵德厚

仵德厚和他夫人的遗像

送别“抗日英雄”仵德厚将军

“‘老兵’仵德厚走了,台儿庄战役唯一幸存的一名指挥官,‘大刀敢死队’ 的队长,老人生前给国家、民族留下了太多东西值得后人思考。仵老先生的葬礼今天16时在陕西省泾阳县龙泉乡雒仵村举行,华商网将进行现场图文直播。老先生,一路走好。”6月10日上午,怀着无比沉重的心情,我来到仵德厚老人的家乡为他送葬。同时,代表本人及网友,也代表华商网。为此,华商网记者敬江晴与我手机连线,发了一篇题为《仵德厚葬礼10日举行 本网现场图文直播(多图)》的报道。

从西安乘车到县城,我专门买了一个花圈。本来泾阳县开往龙泉乡雒仵村的客车司机是不愿意搭载花圈的,在我说明是给“抗日英雄”仵德厚所送时,他才最终答应;但到了雒仵村我才知道,其实他们村子里也有花圈卖。

在仵德厚将军家的后院,泾阳县统战部为仵老布置了一个简单而又庄严的灵堂。在通往灵堂的走廊两侧的墙上,则挂着一幅幅悼念字幅以及仵老生前人们所赠的字画、牌匾等。灵堂的顶部,悬挂着由中共泾阳县委、泾阳县人大常委会、泾阳县人民政府和政协泾阳县委员会送来的悼念横幅,上书“沉痛悼念仵德厚先生”;灵堂的周围,摆满了社会各界送来的花圈。灵堂的中央,是仵德厚先生和其第二任妻子苏志敬的遗像;遗像里,仵老面带微笑,显得很亲切。但此情此境,反而使整个悼念气氛更显悲凉与肃穆。“浴血奋战八载功名永垂台儿庄,戎马生涯半世铁铸民族魂”,灵堂遗像两侧的对联,很好地概括了“抗日英雄”忤德厚的一生。

前来悼念的人陆续不断。有仵德厚将军生前担任泾阳县政协委员时所在的泾阳县政协代表、台儿庄区区委和抗战纪念馆的领导、以及来自香港、北京和陕西省境内各地等的单位、个人、学生,还有许多媒体记者。他们到来后,都先后在灵堂前为“抗日英雄”仵德厚将军上香、鞠躬和跪拜。面对灵堂里那仿佛音容仍在的仵老,许多人都禁不住失声痛哭......

向仵德厚鞠躬道别

在泾阳县人民医院仵德厚将军曾经紧握我的手

采访中,禁不住失声痛哭

“奋勇抗日彰显民族气概,凛然处世谱写人生豪迈”,这是我给仵老写的挽联。也该为仵德厚将军致敬了。我暂停了采访、照相与摄像,手拿5月18日在泾阳县医院探望和采访时为仵老所拍的照片,以及我与仵老和他儿子仵晓东、仵宝的合影,还有当年报道仵德厚将军的第一人——北京作家方军的照片,在仵德厚将军的灵前逐一讲述。同时,还代表本人“视点阿东”、北京作家方军、华商网和广大关爱仵德厚将军的网友们,为仵老上香、鞠躬,并致以最崇高的敬礼。

令我自己都没想到的是,之前“状态”一直都比较冷静的我,面对灵位中那不久前曾见面、谈话并紧紧相握的仵德厚将军,刚开口就已哽咽。想想昨天还是那么亲近的仵老,想想当时仵老还曾对自己说他一天都吃些什么,再想到仵老在医院的挥手“再见”以及到如今的永别......我禁不住泪流满面,并失声痛哭......

当时,有凤凰卫视、华商报等媒体记者在场。这一回,我也成了他人采访的对象。事后,华商报的摄影记者让我看了他在现场所拍的照片,我第一次看见自己哭的“丑样”——而且还是公众场合。我特别叮嘱他说,一定不要发有关我的照片。他说,这很“真挚”......

社会各界向“抗日英雄”仵德厚致敬

前来为仵德厚将军送葬的人们

仵德厚:台儿庄是我再生的故乡

采访间隙,我来到仵德厚将军生前的卧室,这也是收藏仵老所获荣誉的荣誉室。一进门,正面长长的墙壁上,挂满了各种字画、牌匾等,其中都是对仵老作为“抗日英雄”的一种敬意。如“国魂”、“民族英雄”等。还有仵老95岁生日时受赠的“寿”礼。

2007年5月18日,我在泾阳县医院探望和采访仵德厚将军时,曾赠给仵老一面“抗日英雄仵德厚”的锦旗,那锦旗也被挂在墙上。另外,在“视点阿东”所赠锦旗的旁边,还挂着据说是台湾国民党前主席连战托人送来的字画,写道:“德厚先生惠存 民族之光 连战”。

在进门的右侧墙壁上,除了悬挂着一幅幅充满敬意的字画,最为耀眼的,是仵德厚将军生前所获得的各种荣誉。包括摆放着“纪念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和平纪念章”、“黄埔军校同学会先进会员”等,以及2005年9月3日华商报社赠予的“抗日英雄刀”、2005年仵老访问台儿庄抗战纪念馆时获赠的礼物和仵老担任泾阳县政协委员时的合影等。

告别仪式上,时任台儿庄区委常委、组织部长秦健在接受采访时说:“抗日战争中,仵德厚老先生为保卫国家、保卫台儿庄英勇奋战,功勋卓著,台儿庄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据介绍,仵德厚老人健在的时候,台儿庄区政府曾派人多次到泾阳县他的家中慰问看望,老人也亲笔写下了“台儿庄是我再生的故乡,我永远不会忘记她”的赠言。2005年,仵德厚老人不顾95岁高龄,在子女的陪同下,专程前往台儿庄大战故地,参观台儿庄大战旧址清真寺、台儿庄大战纪念馆,吊唁在大战中为抗击日本侵略者英雄牺牲的中国将士。仵德厚老人生前曾许下诺言,在2008年抗日战争胜利63周年、台儿庄大战胜利70周年之际,他将再次重返台儿庄大战故地,参加庆祝活动。可惜老人的这一愿望最终没能实现。

2007年6月11日,大家为“抗日英雄”仵德厚送葬

陕西省作家协会的白杰夫为仵德厚捐献了墓碑并撰写碑文

仵德厚与妻子苏志敬合葬

2007年6月11日早上。当天天气比前一天有些变化,雾蒙蒙、阴沉沉的,感觉似乎要下雨。有朋友说,仵老毕竟“不是个一般的人物”,看来老天也为之动容……

出殡前,仵老的儿子、儿媳、孙子和重孙等亲属一一向仵老的灵位跪拜告别。我也为仵老再次跪拜和致敬。为仵德厚将军悼念送别的花圈有很多,在出殡之前,都被乡亲们先送往墓地。7时许,躺有仵老的棺木,由乡亲们从后院的灵堂抬出。在乐队的带领下,由仵老亲属和社会各界与有关媒体组成的送葬队伍,开始向离仵老家乡不远处的墓地行进。

按忤德厚将军生前的遗愿,他的遗体将与先前去世的妻子苏志敬合葬。8时许,忤老的遗体开始放入墓穴进行安葬。家属、乡亲、各界群众和有关媒体记者约有上百人向忤德厚先生作了最后的告别。

当乐队奏起《父亲》的乐曲时,那本是充满爱戴和敬意的音乐,此时却倍添悲伤的因子,把哀悼的现场气氛推向了高潮。接着,乡亲们在墓碑前为忤德厚先生燃烧花圈等,为“抗日英雄”献上了最后的敬意。花圈很多,还有社会各界送的挽联、字幅等。当花圈等在熊熊烈火中燃烧时,透过那飞腾上升的火焰,似乎能让人感知到仵德厚将军当年在台儿庄战役奋勇杀敌时的情景……

下葬仪式结束后,忤德厚将军的家人极力要求面向各媒体记者鞠躬,以表达他们和仵老对社会各界的谢意。在场的来宾和媒体记者都说如此大礼实在是“受不起”,心意可领,但鞠躬就免了吧。最终,仵老的儿子仵晓东和仵宝仍坚持带全家人,向曾经关爱和参加忤老悼念与下葬仪式的社会各界鞠躬致谢。

仵德厚将军的“铁杆”朋友,左起分别为:香港《大公报》的雷永刚、陕西省作家协会的白杰夫和西航集团公安处的杨兵校

凤凰卫视之《冷暖人生》播出有关仵德厚的《老兵》节目

凤凰卫视之《老兵》感动了无数人

在6月10日仵德厚将军的追悼会现场,我有幸认识了被誉为仵德厚将军“铁杆”的三位朋友。他们是西航集团公安处的杨兵校、陕西省作家协会的白杰夫和香港《大公报》的雷永刚。据了解,他们最初都是通过2004年香港凤凰卫视采访仵德厚将军后播出的《冷暖人生》节目而认识仵老并从此结缘的。2005年,他们一行三人还曾陪同仵老前往香港参加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大会。而且,从那时开始,他们一直都未停止对仵德厚将军的联系与关爱。2005年,香港《大公报》还对仵德厚将军的事迹做过大幅报道。仵老的墓碑是白杰夫捐建的,包括撰写碑文,以及悼念仵老的诸多字幅。杨兵校热衷摄影,他习惯称仵德厚将军为“老爷子”,并曾对仵老说,你活到多少岁,我就免费给你拍照拍到多少岁。多年的交往,他们和仵德厚将军之间俨然已成亲人。据杨兵校说,仵老早先时候曾问他有什么需要的,甚至想把自己的抗战纪念奖章送给他。

“他,做过将军,得过勋章,大刀在鬼上头上威风八面;他也成为过囚犯,握刀的手,改纳鞋底,手艺居然还不错;最后他是一位农民,在乡间放羊、种地,直到悄然辞世……他的一生跌宕起伏,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他,是谁? 翻开血与火铸就的史册,台儿庄一役中赫然纪录着这样一个名字:敢死队队长仵德厚! ”凤凰卫视先后为仵德厚做了数期的视频报道,如今在凤凰网上仍可见《仵德厚:老兵不死》的专题页面。陈晓楠主持的《冷暖人生》之《老兵》节目,其平和而充满悲壮的讲述,感动了许许多多的观众。其中的视频内容,大多是凤凰卫视2004年对仵德厚将军的采访回顾,间或插入了不少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镜头;以及对他逝世后的哀悼与追思。继2003年北京作家方军第一个对仵德厚进行采访报道后,凤凰卫视是仵德厚迎来的首个媒体。在记者的采访中,仵德厚讲述了抗日战争中台儿庄战役等的悲壮情景。在侵华日军面前,仵德厚等抗日官兵,就是中国的钢铁长城。是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和年轻的生命,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侵略野心;是他们捍卫了中国的独立与领土完整,捍卫了中华民族的尊严!

那一次的采访,因为要现场给华商网传图发稿,而当时网络在雒仵村还未畅通,于是只好用手机发彩信,并以短信或通话的形式连线作报道。如此一来,相机、摄像机和手机三者并用,我忙得有些不可开交。加上手机发送图片受尺寸的限制,一次不成,还得修改重发。同时,还要兼顾照相与摄像,以致手机数次掉落地上。追悼会上,手机的手写笔也找不着,直到仪式结束才终见踪影。今天再想想,要是那时移动互动网就发达了的话,现场连线也就没有任何难度了。连之前在医院的探访,我一共写了20多篇图文并茂的系列报道。如今百度“抗日英雄仵德厚”,仍可以找见许多当年的图文。此外,在发帖华商网论坛时,还曾就仵德厚是否为真正的“抗日英雄”之话题,和众网友之间有过非常“激烈的交锋”。近年来,有关国民党参与正面战场抗战的电视剧也越来越多。令我意外和颇感欣慰的是,在一部抗战电视剧中竟然看见了仵德厚的身影,巷战中突然冒出一个手拿大刀的士兵,字幕特别提示:敢死队队长仵德厚。

缅怀“抗日英雄”仵德厚

仵德厚:老兵不死 精神永存

北京作家方军:我崇敬他们在历史上的功绩

“十五离家六五还,在外流浪五十年。儿女养育全未管,父逝妻亡未得见。抗日战争整八年,每战都在第一线。以死为国意志坚,收复台庄保武汉。半生戎马半生监,两袖清风还农田。感谢党的好政策,我得温饱度晚年。”忤德厚的家里,挂着这么一个条幅,这是他在年近九旬回忆总结自己的一生时写的一首诗。

时光总要过去,今天的每一个片段都将成为明天的历史,而历史对明天的人来说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可以正言行,可以明得失,可以知兴替。仵德厚在世时,有人感叹:这些老人经历过历史长河中的激流险滩、惊涛骇浪,如今他们已经漂到平和、稳定的水域。你再不把船划过去的话,老人们将化为壮丽山河的美景。而如今,仵德厚老人这一页,也翻过去了。

就如2003年第一个报道仵德厚的北京作家方军所言:人的命运就是这样扑朔迷离。当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一个社会更迭另一个社会的时候,许多人的命运瞬间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自古如此。但是,一个国家的历史是由许多部分组成的。每一个人在历史长河中的某个阶段应该割裂开来分析的。仵德厚和众多中国军人在国难当头、全民抗战的历史关头,始终战斗在生与死的第一线。中国军人在抗战中牺牲380万军人,我感到我们中华民族的每一个子孙都不应该忘记这段历史事实。抗日战争中,中国政府军与侵华日军正面作战,阵亡380万人。在后来的国内战争中,他们虽然扮演了阻碍社会进步的角色。但是,日本投降已经57年了,中央军的老军官们已经是我们中华民族密不可分的一员了。我崇敬他们在历史上的功绩......(文/摄影 视点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