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乌什有棵将军树

亚心网 2015/10/2710:56 显示图片

原标题:新疆乌什有棵将军树

亚心网讯(文/图 记者 蒋南桦 李彩霞)从乌什向西,沿省道306线行驶6公里,就到了奥特贝希乡,再前行1公里至宫乡村,在公路旁就可以看到一个高高竖起的指路牌——“将军树”。盛夏时节的一天,我们慕名来到宫乡村,仰望这棵久负盛名的“将军树”。

在当地,“将军树”又被人们称为“阿桂将军树”和“摇钱树”,并有着不同版本的传说。故事说,从前有一位老人,他有两个儿子,大儿子从小就十分热爱劳动,是一个勤劳而勇敢的人,而小儿子却好吃懒做,游手好闲。

老人去世后,贪心的弟弟就想方设法把哥哥赶出家门,霸占了全部家产。哥哥出于无奈,被迫离家,临走时只扛了一把坎土曼(新疆的一种铁制农具)上山了。

在山的那边,哥哥住进山洞,春种秋收,搭棚建房,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弟弟问哥哥:“为什么你越来越富,而我却越来越穷?是不是父亲给你留下了什么宝贝?”哥哥说:“父亲给我留了一棵摇钱树,这是一棵核桃树,它只有两个树根和两个树枝,每个树枝上都有五个树杈,只要拥有它,你需要啥它就给你啥!”

听了哥哥的话,弟弟趁哥哥不备,将其家后院的一棵刚好只长了五个小树杈的核桃树,偷偷地挖回了家,栽在院内。听说这件事后,哥哥就对弟弟说道:“其实,在这个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什么‘摇钱树’。我说的这棵树,指的是你自己。只有热爱生活,热爱劳动,肯于付出,才能收获幸福和快乐。”

被木栏栅围着的“将军树”

被木栏栅围着的“将军树”

受尊敬的树

这棵260多年树龄的“将军树”茁壮成长在宫乡村一个民宅的中央,远远望去,就像大地母亲高擎着一把翡翠般的巨伞,摇而不歪,晃而不斜,气势昂扬,威风凛凛,极其雄伟壮观。

树的主人名叫热则克·依麻木尼亚孜,他自称是这棵树的第五代守树人,他说,自从第一代守树人以来,这棵核桃树始终就是他祖祖辈辈的“传家宝”。

我们根据树荫,以步代尺,丈得“将军树”树冠冠幅有25米左右,目测树高约有20米,地径也有2米开外,它就像传说中那样,从根部长出5个树杈,每个树杈都像是一棵粗壮的大树,因此而成为孩子们捉迷藏的一个好地方。为了不让树杈因“超载”而折,树的主人在多年前就为其撑起了10多根木头,像是围了一圈士兵在这里站岗放哨,随时随地守卫他们的将军。同行的乌什县委宣传部翻译吐逊古丽说,乌什是核桃的世界,她在乌什土生土长,像这样的庞然大树,全县只有两棵,一棵是“核桃王”,一棵是“将军树”,但“将军树”要比“核桃王”出名,富有传奇。

“将军树”的第五代守护人热则克·依麻木尼亚孜

“将军树”的第五代守护人热则克·依麻木尼亚孜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热则克·依麻木尼亚孜说,“这棵‘将军树’既是我家的‘镇宅之宝’,也是我家世世代代的‘传家宝’。

‘将军树’也像是知恩图报的人一样,以丰厚的果实,年复一年地回报守护它的人。在解放初期闹饥荒的那段时间里,我的父辈曾用这棵‘将军树’的收成,救济了许多本村吃不上饭的人,我的父辈和这棵‘将军树’也因此备受人尊敬。”

而今,这棵“将军树”虽然年事已高,但气力仍不减当年,每年都能结出许多果实。在热则克·依麻木尼亚孜的记忆中,它每年都能收获400公斤左右的核桃干果,其中最好的一年达900多公斤,这些果实,一部分被当作零食吃掉,一部分被变卖成钱,补贴家用。而被卖掉的果实,大都成为乡亲们的核桃种子,因此,在乌什大地上,到处都有“将军树”的子孙后代。

塔尔巴哈台山里的黄芪

塔尔巴哈台山里的黄芪

曲折家族史

那么,人们为何称其为“将军树”和“阿桂将军树”呢?阿桂是谁,它和阿桂及将军又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热则克·依麻木尼亚孜说,他的祖籍并非乌什,而是远在千里之外喀什噶尔的叶尔羌城(今为叶城)。

当年,他的祖辈,也就是这棵“将军树”的第一代守树人,有着一手过硬的打铁本领,并因擅长钉马掌、做马鞍而远近闻名。乾隆二十年(1755年),阿桂以参赞大臣的身份,参加了清政府平定准噶尔部和大小和卓叛乱、统一新疆的战争,是乾隆朝的少数重臣之一。乾隆三十年(1765年)四月,乌什地区的维吾尔族民众因不堪忍受驻南疆的清朝官吏和维吾尔族上层贵族的压迫和剥削,在其首领赖和木图拉的率领下举行起义,义军多次击败前来镇压的清军,声势浩大。于是,乾隆以阿桂曾在新疆办事多年为由,令他赴乌什与伊犁将军明瑞一起镇压起义。在途经喀什噶尔的叶尔羌城时,他听说当地有一对铁匠兄弟,技艺不凡,并设法找到了他们,请求他们与其同行,帮助乌什军队钉马掌。由于当时叶尔羌城正值兵荒马乱时期,铁匠兄弟二人便欣然允诺,来到了乌什。

乌什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也是兵家必争之地。根据当时军队作战和军情的需要,阿桂将军便将他的祖辈兄弟二人,一个安置在乌什的东城,一个安置在乌什的西城,为阿桂将军所在的部队效劳。

据说,在1765年的一场战争中,阿桂将军带领的军队之所以越战越勇,赢得胜利,就是因为官兵们补充了这棵核桃树结出的核桃。从此,将士们就记住了这棵救命的核桃树。阿桂将军特意向热则克·依麻木尼亚孜的祖辈交代,一定要保护好这棵为军队立下汗马功劳的核桃树,从此以后,他的祖辈就在这棵核桃树下成家立业,娶妻生子,繁衍后代至今。为了纪念阿桂将军和这棵核桃树,他的祖辈就将其起名为“阿桂将军树”,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又被人们简称为“将军树”了。

对于这段历史,热则克·依麻木尼亚孜很少向人提及,因为他生怕有人顺藤摸瓜,刨根问底,纠住“大辫子”。原来,他的一个祖辈在抗日战争时期,曾因家庭贫困,背井离乡,投奔过原苏联部队,而后在一次战役中被国民党俘虏,成为国民党的一名战士。一次偶然的机会,当他的祖辈在收听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广播时,听到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这样一个口号:“消除贫困差距,实现和平统一”。他联想到自己的成长经历和艰难岁月,当即决定跟着共产党走,希望中国人民早日翻身得解放,当家做主人。于是,他动员并带领一个连的战友,千方百计地逃出了国民党的部队,很快加入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行列,但在湖南打响的一次战役中,他不幸中弹,身负重伤,退役了。新中国成立后,他载誉而归,回到了乌什县奥特贝希乡,并在“将军树”下成家立业,再也没有挪过窝,寸步不离地守护着这棵“将军树”,每年都要为它修枝整形,并将渠水引到树旁。在他117岁临终时,还不忘“将军树”,再三叮嘱后人要像照顾亲人一样照顾这棵“将军树”。从此以后,这个家族的子子孙孙,就把保护“将军树”当作自己的一份责任,一份义务,一份荣耀,代代传承下来。

树的“新生”

据热则克·依麻木尼亚孜的爱人吐逊古丽介绍,17年前她嫁给热则克·依麻木尼亚孜时,家里还有18间房子,公公婆婆健在,全家老少在这棵“将军树”下互敬互爱,和睦相处,生活得极其快乐幸福。她见到我们没说几句话,便匆匆忙忙地到村里的新型农民学校参加学习去了。

这个新型农民学校是由自治区林业厅“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住村工作组与宫乡村共同开办的,其办学方针是:村民缺什么、需要什么,就讲什么、教什么。目的是引导村民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提高素质,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

通过参加新型农民学校的学习,热则克·依麻木尼亚孜从此开了窍。他说,自从2014年他家的这棵核桃树被阿克苏地区绿化委员会命名为“将军树”以来,慕名而来的游人越来越多,他因此也曾想在“将军树”上做点文章,过一回“老板瘾”,但又不知从何入手。当自治区林业厅住村工作组组长彭小明得知他的心思后,多次组织有关人员来到他家了解情况,搜集整理“将军树”的故事,挖掘开发它的潜力,也使热则克·依麻木尼亚孜见到了许多记者、作家和专家,大开眼界。同时,彭小明主动与相关单位和部门联系,决定利用这一文化资源和靠近省道的交通优势,帮助热则克·依麻木尼亚孜进行规划,建设一个“农家乐”,以此吸引更多的游客,扩大“将军树”的知名度,让这段鲜为人知的爱国主义精神发扬光大。

众人拾柴火焰高。而今,热则克·依麻木尼亚孜家的这棵“将军树”引起了越来越多单位和个人的重视。乌什县在打造“大美乌什、养生福地”旅游品牌中,将其纳入到了旅游总体规划;奥特贝希乡政府提早行动,开始了从306省道至“将军树”的葡萄长廊建设;新疆林业规划院专门派出工程技术人员,对其进行科学规划;阿克苏地区林科所高级工程师艾则孜·吐尔逊也借着为新型农民学校授课的机会,指导“将军树”的修枝整形,使其更加美丽壮观,利于成长;就连邻里乡亲也纷纷从家里扛来木头,帮助热则克·依麻木尼亚孜拉上了围栏,搭起了小桥,建起了木板炕(类似土炕的一种长方台,可供人用餐和睡觉)……美好的蓝图已经绘就,一个具有星级标准的“农家乐”即将在“将军树”下建成。愿这棵“新生”的“将军树”,能够给乌什人民带来更多的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