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得了舞台上得了战场 | 梨园少将潘月樵

三生 2015/11/0611:10 显示图片

自有梨园至今,以伶人身膺国家要职者,唯潘月樵而已。

历 史 回 放

1911年11月3日,革命军攻打上海江南制造总局,革命党遇到了守军的顽固抵抗,几次冲锋都未成功,陈其美前去谈判却被扣押,情势危急。

此时在商团司令部里,出现了一个装束打扮怪异的人。他黑布包头,身穿黑缎衣裤,耳边挂两条白彩绸,外罩黑斗篷,腰佩指挥刀,就像戏台上太平军的打扮。他向司令讲述攻打制造局的情况,口齿清楚,精神饱满,大家都被他深深吸引,说完,他向司令行了军礼,随后走出大门,跃上白马,又到前方督战去了。后面许多人追着看他,他回头扬鞭对大家说:“你们就等着听好消息吧!”

这人是谁?上海竹枝词云:“兵工厂接沪军营,革命风潮一夕惊。可笑官场张楚宝,不如伶界小连生。”这个小连生就是上文所诉之人,也就是梨园界赫赫有名的潘月樵。

潘月樵生于清同治八年(1869),原籍扬州,木匠家庭出身。小时家境清贫,其父死后,与长兄恩荣、小弟少棠逃荒到天津,举目无亲,后来恩荣入赘到侯家后陈家。那时候,梆子大戏在天津方兴未艾,一些穷苦人家的孩子都去学戏,潘月樵、潘少棠兄弟二人进了一家戏班当学徒。

几年后,潘月樵以小连生作艺名,在金声园等戏园子里表演《扫雪打碗》《桑园寄子》《乌龙院》等戏,“耍髯口”技巧格外受观众欢迎。

“中国的哥伦布”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潘月樵来上海,和夏氏兄弟第一次将中国旧式的茶园改为半月型镜框式舞台,组建了“新舞台”,并在新舞台编演《黑籍冤魂》、《潘烈士投海》、《明末遗恨》等新戏,这些戏痛贬时弊,“以改良戏剧,为开通社会之先声”,潘月樵他们则被称为“中国的哥伦布”

上海新舞台的镜框式舞台

伶界敢死队

除了唱戏,潘月樵还有超凡的组织能力,大家推举他兼任上海戏曲界商团的负责人。在攻打江南制造局的战斗中,潘月樵率领的伶界敢死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在制造局屡攻不下之时潘月樵发现可火攻,于是用火油纵火,乱了守军的阵脚,一举攻入。战斗中潘月樵身先士卒,第一个冲了出去,“其臂臀受伤不自觉,其衣褥血染皆赤。”正是有了他这样的死士,八角星旗才在上海挂了起来,上海起义才能成功。

有竹枝词为证“汗马功劳戏里看,有谁真个跨征鞍。裹创力战夸雄武,潘月樵真敢死队。”

《黑籍冤魂》中袭取江南制造局的梨园斗士

“急公好义”

那一战之后,潘月樵因为负伤不得不闭门养病,但他仍然心系江宁战事,恨不能亲历战场。他在给已是沪都督的陈其美的信中说:“月樵既未能身历戎行,以尽国民之职,而毁家助饷,岂肯让美于前人?”潘月樵向上海军政府捐1000元,又联合商团票友在“新舞台”义演筹饷。

鉴于潘月樵为革命的贡献,陈其美授予他少校军衔孙中山颁赠“急公好义”鎏金勋章。

孙中山先生赠潘月樵“急公好义”鎏金章

然而在乱世之中,在权利的你争我夺之中,潘月樵所期望的清平世界并没有出现。他出任过调查部长、旅长、监训统领、监知事、通水局长、水上警察厅厅长,但从他的履历可以看出,之后的他郁郁不得志,忽官忽伶,出入于新舞台。

后被郑汝成追杀,又遇盗洗劫,仅身幸免。十年湖海,豪气殆尽,垂老未成,最后以五十七岁辞于世。

时事艰难,未能成全英雄。但是潘月樵之于戏剧,就如同柳敬亭之于评话,李龟年之于弹词,一往情深,不禁让人怅然。“君他事不具论,新舞台之创,功在地方;制造局之役,功在民国。”梨园少将此生足矣!

—完—

本文由SMG艺术人文发展基金会旗下自媒体“三生”发布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三生”微信公众号:sensearts

每天[三]分钟,艺术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