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纪录片节迎来“广州之夜” 中外纪录片人小蛮腰上看广州

新快报 2015/12/1003:24 显示图片

原标题:国际纪录片节迎来“广州之夜” 中外纪录片人小蛮腰上看广州

日期:[2015-12-10] 版次:[A10] 版名:[城事] 字体:【大中小】

■昨晚,逾百名中外纪录片人齐聚广州塔,观看独具岭南特色的长绸舞表演。

■昨晚,逾百名中外纪录片人齐聚广州塔,观看独具岭南特色的长绸舞表演。

■本版采写:新快报记者 周雯 通讯员 穗外宣 余锦婷

■本版摄影:新快报记者 夏世炎

当小提琴曲《梁祝》响起,广东杖头木偶跳起长绸舞,中国通奈杰尔·马文举起自己的手机,拍下这一幕。昨晚,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广州之夜”活动在广州塔进行,逾百名中外纪录片人齐聚一堂,观看独具岭南特色的表演之余,还登上广州塔“发现”广州的夜。

长绸舞五架头助阵

作为广州国际纪录片节的指定节目,每年的“广州之夜”成为中外纪录片人了解广州的窗口。历经12年,广州纪录片节迎接了众多外宾。今年的“广州之夜”选择了广州地标广州塔,作为招待外宾的场地。广州市政府新闻办主任苏健在致辞中表示,纪录片是一门“发现”的艺术,“广州之夜”将是一次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和创新文化的“发现之旅”。

除了美轮美奂的广州塔,今年的“广州之夜”还安排了岭南代表性的文艺表演:广东杖头木偶的长绸舞、广东音乐曲艺团的五架头演奏等岭南非遗表演,担纲昨晚的主角。曾任BBC、国家地理等频道主持人,常年在中国拍摄野生动物的奈杰尔·马文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已经是第二年来到纪录片节,希望能通过纪录片节与中国有更多的合作。

今晚举行颁奖典礼

本届广州纪录片节吸引了来自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纪录片专业人士1500多人来到现场,聚集纪录片界行业机构200余家,是历届纪录片节以来最具规模的一届。本月,组委会还将在电影院、高校、广州大剧院实验剧场等场所举行近50场展映活动。

今晚,广州纪录片节将在暨南大学曾宪梓礼堂举行“金红棉”推优的颁奖典礼,也为今年的纪录片节画上句号。今年的推优活动,共有49部纪录片入围评优。《喜马拉雅天梯》、《我的诗篇》等纪录片入围最佳纪录长片奖,而新锐独立纪录片制作团队“加号文化”以《边缘世界的捕鱼人》、《加油布达拉》两部短片入围最佳纪录短片奖。

聚焦纪录电影

纪录电影走进院线的宝贵尝试

《喜马拉雅天梯》拿下1200万元票房——

当《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说,明年1月7日公映的纪录电影《舌尖上的新年》是必须进行的尝试时,在即将过去的2015年,共有8部纪录电影尝试走进院线。其中,《旋风九日》以1680多万元票房居首,《喜马拉雅天梯》以1200万元票房次之。

与比较“主旋律”的《旋风九日》相比,《喜马拉雅天梯》是更为纯粹地走进商业院线的纪录电影。导演萧寒在接受新快报记者专访时透露,1200万元这个票房成绩已经达到预期,下一步制作的纪录电影将继续走进商业院线。

萧寒表示,“在片子的设计之初,我们就是想要进院线的,对于纪录片进院线这件事情本身,我们有一定的执念。在我心中像个仪式和信仰。我觉得越是纪录片,越应该在影院里呈现。”

对于纪录电影在国内市场是否具备足够吸引力,萧寒说,国内的观众对于观看纪录片的成熟度,当然比不上纪录片发展很成熟的国家。而且国内没有小众影院进行长期放映,缺少艺术院线,不利于纪录电影这样靠口碑传播的片子。

然而是金子总会发光,《喜马拉雅天梯》仍旧取得了1200万元的不俗票房,对此,萧寒说,纪录电影进院线,其实他的内心充满了希望。千万票房最大的价值在于给行业带来了希望。因为《喜马拉雅天梯》完全是靠市场来检验的,能够获得这个结果,没有靠企业或其它方式来解决票房,完全靠观众。1200万元票房,按三四十块单价来算,有三四十万人次花钱买票来看,更难得的是,《喜马拉雅天梯》发行的城市只有北上广深等十几个城市。

关于国内市场何时能出现现象级的纪录片,萧寒说:“我当然乐见其成,我也希望是我们的片子。至于如何定义现象级?我觉得一部纪录片票房过5000万元,已经是现象级,要像《大圣归来》那样,突破9个亿,对纪录片而言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我们也要努力尝试。”

三五年内会出现 票房过亿的纪录电影

金马奖最佳纪录片导演周浩:

导演周浩的作品《大同》最近获得第52届金马奖最佳纪录片奖,周浩成为唯一一位蝉联获奖的纪录片导演。纪录片不仅要叫好,还得要叫座,周浩对于纪录电影引爆市场很有信心,“三五年之内,一个过亿票房的纪录片将会出来,不知道是谁的,但肯定会有。”

新快报:像韩国纪录片《亲爱的,不要跨过那条江》引起的轰动,我们什么时候会有一部现象级的纪录电影出现?

周浩:我觉得我们不用急,韩国电影口碑这几年非常好,纪录片也非常棒。这个不用担心,不用反问中国为什么没有这样的票房。中国的电影市场是非常市场化的,所有的判断都是基于商业的基础之上。大家想看纪录片,资本也会向它流动,这只是时间的问题。三五年之内,一个过亿票房的纪录片将会出来,不知道是谁的,但肯定会有。

新快报:中国的纪录片发展到什么程度?

周浩:应该说还是个小孩子,偶尔会跑一跑。

新快报:《棉花》、《大同》两部作品都拿了金马奖,你会试着去把自己的片子推进院线吗?

周浩:我自己不会去推,我还是按照自己的方法去做纪录片。我的心态也许在下一部片子,但我的能力有限,不可能做别的事情。电影还是工业化的东西,纪录片团队比剧情片小很多,市场还是应该交给别人。

新快报:对于年轻的纪录片导演,你有什么建议?

周浩:新人导演,首先得做吧。经常会说有好点子的人挺多,有十个人有好点子,但只有两三个人去拍。拍完可能就一个人剪出来,拍出来的人未必是点子最好的,只是唯一坚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