韬光养晦,就是要隐藏自己的光芒,使自己处在一个相对不显眼的位置。韬光养晦作为国策是1989年9月4日,邓小平在同中央几位负责同志分析当时的国际形势时提出的,他指出:“对于国际局势,概括起来就是三句话:第一句话,冷静观察;第二句话,稳住阵脚;第三句话,沉着应付”。“我们千万不要当头,这是一个根本国策。”概言之,就是要“韬光养晦”。再后来,正式把“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确定为中国的外交政策,几十年坚持奉行。
几十年坚持奉行韬光养晦的结果是:中国的经济确实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多年来经济(GDP)以8%以上的增长速度发展,成为全球外汇储备首富;城市建设日新月异,高楼大厦林立,灯红酒绿,歌舞升平;农村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新房成片,衣食无忧。
大国较量,斗智斗勇。我们不要因为取得了一点小成绩,就喊打喊杀。谱京是世界着名的俄罗斯硬汉,土耳其打下他反恐的战斗机,按照一般常识,肯定会武力报复,谱京采取了更厉害的手段,掌握了主动权,也使美国的阴谋诡计难以得逞,这长是战略家。中国韬光隐晦,就是要以柔克刚,你的拳头过来,找不到着力点,我收缩拳头,是为了更好的出击,崛起的中国不应该只看眼前的利益。
要放眼世界,三十六计,活学活用,俄罗斯打ISIS ,巴黎恐怖袭击,转移了美国的关注点,南海的风俗声就小了,世界热点很多,我们都可以充分利用,关键看我们怎么用?索马里反海盗,中国派出军舰,锻炼了海军,使中国海军有能力进行远海训练,只要中国坚持和平的方法,达到和平的目的,不轻易动武,时间在中国一边。
也许大家对政府在南海冲突中忍让骂为软弱,也许大家看到的只是中国的抗议,但是你们有没有想过,这是为什么?现在发生的南海冲突,美国、日本、印度等最喜欢中国做什么呢?就是中国跟南海周边的国家打起来,一来有借口制裁和封锁中国;二来要是中国和南海周边国家战争久战不决,中国陷入战争的泥潭。
为什么明朝时中国最终退出了交趾,就是因为交趾庞大的军费让中国欲罢不能。所以我们不能跟着美国等国的想法做,因为中国现在最需要的就是稳定,想想战争发生,沿海的外资厂都走了,这些失业大军不用中国开战,中国就已乱了一半。
面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领土主权的沦丧,我们对“韬光养晦”这四个字,也是百感交集,心情复杂,取舍两难。这些从网友对这些新闻的评论可见一斑。我们还要不要坚持韬光养晦的策略,还坚持到什么时候,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必须抉择的问题。
“韬光养晦”作为一种国家外交策略,本身并无可非议。它只是要求:就是不当头、不称霸、不划线、少树敌,但并不是说可以任人期负,可以让他人侵我们的领土。 但是,在实际践行过程中,这种策略往往会产生一种消极负面的东西,就是会导致中国只关注自身的安全与利益而非关注集团乃至意识形态的整体利益,简单而言,中国从顾人顾己这个方向转化为顾己不顾人,这便让中国失去盟友,陷于孤立;
同时,也会践行中,一味地求稳、求和,甚至对于他国的冒犯一味隐忍,使他国感到中国虽大,但只是一头黔驴,无甚可怕,倒可以人人可欺。中国这么长时间内接连丧失海岛的事实不就是很好的证明吗?
“韬光养晦”只是一种图强的手段和谋略,而非我们追求的最终目的。我们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国家的强大,使我们的领土主权不受侵犯。而要保证我们领土主权不受侵犯,光靠“韬光养晦”是万万做不到的。只有靠我们的强大,不只是经济强大,还要军事强大;
不只是实力强大,还要靠声势的强大,才能使他国不敢轻易冒犯。印度经济不如中国,但印度已开始建造航母,但我们的航母还没影子。 韩国面对日本对竹岛图谋,采取先入为主的策略,使日本无计可施,但我们对周边那么多岛礁的失控却无可奈何。这不能不说是我们“韬光养晦”策略造成的结果。
国家的外交策略,应因时势变化而变化,不能食古不化,抱着过去的观念不放。目前,中国真该到了对“韬光养晦”策略进行再思考时候了。(zhb)
AK军事网,最有趣的专业军事自媒体,解读最新军事动态,纵观天下风云。请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akjunshi520(长按可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