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论鸡汤文的营养价值
qiangtoutiao
抢头条
看谁说得好,谁就做头条
近日,女星张庭的“鸡汤式微博”遭到专栏作家侯虹斌的痛批。“鸡汤文”引发的争议、遭到的批评越来越多,已经跟它诞生之初受到追捧有了很大的变异。大众化口味,励志化包装,快餐式文本,无需动脑就可大快朵颐的“心灵鸡汤”,曾以柔软、温暖,充满正能量而风靡网络,但现在已经慢慢“变质”。
人生不如意
喝碗鸡汤来御寒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学习、工作、感情等总会有打击、挫折,在你人生最迷茫的时候;在你奋斗乏力的时候;在你感情不顺心如意的时候;在你与人相处不融洽的时候。这时候,及时端上一碗有营养的鸡汤,给心灵补充营养充充电,然后再出发,继续面对人生下一个挑战。
首先,好的心灵鸡汤具有励志作用。当人生碰到挫折时总会疲惫、抱怨或想逃避,好的心灵鸡汤柔软、温暖,充满正能量,会直击你的心灵,与你内心形成共鸣,他会鼓励你积极向上,让你有直面艰难的勇气;或者是缓解你焦虑、抑郁和紧张情绪,消解你身上的负能量,让你重获信心和希望。
其次,心灵鸡汤充满智慧的话语也可以丰富个人的知识。在快餐化、碎片化阅读的时代,尤其是在当前快节奏的生活和无处不在的压力情况下,人们的阅读习惯也在悄悄发生改变,越来越多的人倾向阅读那些“短平快”文本,好鸡汤言简意赅却又意味深长,不但可以成为人们的精神食粮,支撑个人向前,还能教会很多人生处世、待人接物之道。
简单来说,好的鸡汤拥有大众化口味,励志化包装,快餐式文本,轻松就可让人意会言传,更符合现代人的习惯,因而备受大家好评。当然,心灵鸡汤只是一剂“药引”,是我们面对困难时给心理补充的正能量,面向未来的推动力,努力奋斗的方向。而真正要走向未来,赢取成功,当然不能仅仅依赖于一碗心灵鸡汤,最重要的还是需要自己踏踏实实的奋斗,努力提升自己,最终才能走上人生巅峰。(逸飞)
看似营养
久喝副作用太大
曾经,鸡汤文频现于社交圈,圈粉无数。而近段时间,这些抚慰心灵的文章逐渐被冷落,“鸡汤文”甚至带上了贬义色彩。鸡汤文看似营养,其实看多了也无非陈词滥调,逻辑错漏百出,忽悠多于鞭策,催眠多于激励。笔者反对鸡汤文,原因有三。
首先,它让人沉迷于精神胜利,转移了解决问题的注意力。在众多鸡汤中,两性鸡汤、职场鸡汤大行其道。抓住人性弱点大做文章,但是多是转移焦点之举。鸡汤文不外乎让你沉湎于精神胜利,如“拳头握紧,啥也没有,松开拳头,你赢得了全世界”,这类文字确实让人暂时得到安慰,但生活还要继续,那箩筐问题一样也没解决。
其次,鸡汤文简化逻辑,刻意放大某些性格因素,于事无补。鸡汤文擅长舞文弄墨,通过文字营造一个个假象,如“乐观,无往不胜”“再坚持一下,你就成功了”……类似的语句让人信誓旦旦,以为咬咬牙就过去了。然而,现实的复杂性、个体差异性不能通过这些简单的解决路径来克服,相反,鸡汤文还可能误事。打个比方,你觉得自己不适合干这份工作,本来理性分析下就可以找到更好的发展方向,鸡汤文偏偏怂恿你坚持再坚持,结果你耗费了青春,终究无所作为。可见鸡汤文的毒性多大。
其三,鸡汤文是精神鸦片,让人上瘾,最终失去创造力。鸡汤文通过煽情的文字、动人的故事等鼓动人、劝解人,以“千人一面”的形式向大众传播,把复杂问题简单化,让读者热血沸腾,以至于上瘾,一遇到困难就找鸡汤文,而不是寻求解决之道。鸡汤文流行是巴纳姆效应使然——每个人都会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哪怕自己根本不是这种人。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是人类的一大惰性,而鸡汤文又给这种惰性提供了非常理想的传播途径。在鸡汤文的忽悠下,多少人浪费了时间,失去了斗志,以精神鸦片迷惑自己,得不偿失。
(陈小雁)
你喝过
多少“假鸡汤”?
那个年代还没有手机,没有互联网,有一种东西,有一定年纪的人,大概还记得,叫“补脑汁”,黑乎乎、黏稠稠,就像止咳露。谁家孩子脑子不好使,父母就花一两元钱买一瓶,一次一小勺,我也喝过几瓶,高考之前。多年后,有人说,这玩意不管用,根本就是“假冒伪劣”,怪不得我的成绩一直上不去。不知何时起,“补脑汁”改名“心灵鸡汤”,最初出现在《读者》《意林》之类的杂志,现在流传于微信朋友圈,也不再口服,而是“心服”,不过两者功效差不多。
都在“朋友圈”里混,谁没读过“鸡汤文”?谁不曾被那些“用意深而劝诫切,为言信而善恶明”之妙论精言折服过?尤其当一碗碗香浓的“鸡汤”是你偶像所煲,读完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仰慕之情如长江黄河。马云说,“今天你对我爱答不理,明天我让你高攀不起”,让多少矮矬穷的精神为之一振,超级励志“鸡汤”就是一剂“鸡血针”。可是,我要告诉你,你上当了,人家马云根本就没说过。他曾调侃:“今天你对我爱理不理,明天你还是爱答不理”,哈哈。真相是不是很残酷,听了之后是不是五雷轰顶?还有,莫言“鸡汤文”——“你羡慕我的自由,我羡慕你的约束;你羡慕我的车,我羡慕你的房……我们都是远视眼,总是活在对别人的仰视里”,也很有“教育意义”。可莫言女儿说了,这不是她父亲的作品。玩笑开大了,大到“鸡汤”里全是鸡精粉的味。
喝多了“鸡汤”,就像吃多了方便面,味道不外乎有几个系列:禅师系列、大师系列、名人系列等,不论中外古今,谁有名就拉谁出来煲“鸡汤”,连作古几十年的名人也不能免于打扰。“假鸡汤”盛极一时,自有其传播考量与受众心理因素。同样一句“今天你对我爱答不理,明天我让你高攀不起”,从马云口中说出来,与赚几个小钱的段子高手说出来,效果能一样吗?那些被“假鸡汤”灌得五迷三道、帮忙转发的人,也应该面壁一番,“让自己的脑袋,变成了别人思想的跑马场”,本身就有点傻——一句话就让你顿悟,改变人生观,说明你根本不成熟,何况还是如真包换的假货。
没有转发,就没有伤害,“假鸡汤”自然就会凉掉。(连海平)
“鸡汤”流行,商业利益是推手
打开朋友圈,各种“鸡汤”乱炖,看似温情脉脉,背后则是真金白银的商业利益。所谓无利不起早,“鸡汤文”在社交媒体上的流行,除了是一种流行的文化现象外,更主要的是在于商业利益的推动。
曾几何时,微信朋友圈、微博都还只是单纯的生活分享、观点碰撞,但到了商业化无孔不入的阶段,流量就是强大的生产力。点赞、转发、关注……任何一个用户的加入,都会给博主或者公众号运营者带来实实在在的商业利益。从本质上说,“鸡汤文”和“帮投票”“刷广告”并没有什么区别,只不过前者以人生哲理之名,行圈粉变现之实,而且形式更加隐蔽。
在很多自媒体营销者的眼中,流量就是一切。那么,什么样的文章最能带来流量涨粉?文化门槛不高、带有情感元素和说教意味的“鸡汤文”无疑是最为合适的爆款。比如“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30岁要知道的50件事”等等流行的“鸡汤文”,无非是炮制一个看起来离经叛道或者故弄玄虚的标题,再引述一点“我朋友”“我上司”“我学姐”等等的成功故事,最后娓娓道出一些似是而非的生活哲学,却全然不顾这些励志故事是不是属实、有没有普遍性。只要一转发一点赞,运营者扩大影响力的目的就达到了。
互联网时代,“眼球经济”长盛不衰。文章火了,粉丝多了,利益自然就来了。一是可以接广告。曾有业内人士揭秘,一个5万粉丝的公众号接一个头条图文的广告收费标准是1000~5000元,10万粉丝的号收费2000~10000元……靠着“爆款”鸡汤文积累起来的粉丝量,很多自媒体运营者收入不菲;二是可以自己开微店、做淘宝。写鸡汤写成了名人,不少人趁机做起了自己的小店,粉丝也踊跃买账;三是很多运营者以大V自居,开讲座、搞培训,甚至出书签售,教授“如何写出10万+文章”的秘诀,俨然“自媒体达人”。
若“鸡汤”仅仅是一种文风,喜欢或者不喜欢都无伤大雅。但怕就怕掺杂了利益,一批写手摸准了网友口味,为炮制“鸡汤”而无所不用其极。这样的文章既与写作者个人的真实想法无关,也常常为了抓人眼球而刻意造假、夸张。连作者自己都未必相信的“鸡汤”,反倒拥趸众多,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尴尬。最终,得益的是写手和商家,受害的却是误拿别人“鸡汤”兑自己人生的网友们。(张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