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集中咏物诗只有五十余首 何以能够引起读者共鸣?

新民晚报 2015/12/2809:42 显示图片

 

资料图:杜甫

杜甫集中,咏物诗共五十余首,所咏飞禽走兽有:燕、杜鹃、雁、鸥、花鸭、朱凤、猿、麂、鸡、马、黄鱼、促织、萤火虫等;咏树木花草的有:蒹葭、苦竹、病柏树、病橘、丁香、栀子、枯棕、枯楠、丽春、松、古柏、梅、桃树、庭草、海棕、甘菊花等;其他对象有:月、云、雨、雪、雷、剑、石砚,以及汲水的铜瓶、报警的烽火等。从内容看,杜甫的咏物诗纷呈迭出,几乎无物不可入诗。从诗歌体式看,杜甫的咏物诗有五言也有七言,有古体也有近体,可说诸体皆备。前人对杜甫咏物诗评价甚高:“前后咏物诸诗,合作一处读,始见杜公本领之大,体物之精,命意之远。”(仇兆鳌《杜诗详注》)杜甫的咏物诗是我国诗歌宝库中闪烁着熠熠光彩的明珠。 

一、寄托高远、寓意深刻

诗贵有真挚、深厚的思想感情。咏物诗的思想感情是通过作者的寓意、寄托表现出来的,所以寓意、寄托是好的咏物诗必不可少的灵魂。没有或寓意寄托不深的咏物诗,无论它描摹的对象如何纤微毕具,总不会有多少感人力量。唐代咏物诗写得最多的,数初唐诗人李峤,他曾写过一百二十首咏物的五言律诗,或咏风云月露,或咏虫鱼花草,或咏书画琴棋。这些诗,虽对仗工整、声调和谐,而且描绘也相当逼真,但由于缺乏思想内容,没有鲜明的感情色彩,读来总让人觉得淡而无味。杜甫的咏物诗则不然,他的咏物诗中,几乎没有为咏物而咏物的作品,他继承了《楚辞·橘颂》托物寄兴的传统,常用比兴手法,托物取喻、借物发端,来表现人民的痛苦、统治阶级的罪恶;表现诗人自己的身世遭遇、性情品格。寄托高远、寓意深刻是杜甫咏物诗的一个最明显的特点,如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的《枯棕》:

蜀门多棕榈,高者十八九。其皮革剥甚,虽众亦易朽。徒布如云叶,青春岁寒后。交横集斧斤,凋丧先蒲柳。伤时苦军乏,一物官尽取。嗟尔江汉人,生成复何有!有同枯棕木,使我沈叹久。死者即已休,生者何自守。啾啾黄雀啄,侧见寒蓬走。念尔形影干,摧残没藜莠。

此诗咏枯棕,但棕为宾,人是主。通过枯棕这个形象,运用比兴手法,表现战乱中人民的无比苦难,写得深挚沉痛,催人泪下。

借物寓意,对统治集团中的各种腐朽现象予以揭露、抨击,也是杜甫咏物诗中常见的。《病橘》一诗讥讽唐肃宗为满足口腹之欲,强征四方供物,残酷剥削百姓。《花鸭》谴责权贵钳制言论。《麂》则怒斥衣冠(权贵)们具盗贼之性,干的是无耻的害人勾当。《萤火》一诗,也有寄寓,曾季狸《艇斋诗话》说这首诗“盖讥小人得时。其首云‘幸因腐草出,敢尽太阳飞。’盖言其所出卑下也。‘十月请霜重,飘零何处归?’盖言君子用事,则扫荡无遗也。老杜之诗,所以冠绝古今者以此。”杜甫的这些咏物诗,爱憎态度极为鲜明,因为寓意于物,借外物极斥自己深恶痛绝之人,所以口吻甚为泼辣,措辞亦颇激烈,快刀斩乱麻,痛快淋漓。

杜甫咏物诗中,数量最多的是通过咏物,写自己的不幸遭遇,写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的作品。安史之乱后,杜甫离乡背井,流落各地,饱尝人间饥寒交迫的苦味,一旦遇物有怀,常唱出凄切悲凉、感慨深致的歌声。如《鹦鹉》一作:

鹦鹉含愁思,聪明忆别离。翠衿浑短尽,红嘴漫多知。未有开笼日,空残旧宿枝。世人怜复损,何用羽毛奇。

清人仇兆鳌《杜诗详注》说:“咏鹦鹉,有离别之感。鹦鹉而含愁思者,以聪明能忆别离也,二句提纲。翠衿短,伤其貌悴。红嘴多,惜其空言。未开笼,苦于拘束,残旧枝,悯其远离。句句说别离,句句说愁思,句句皆聪明中所自晓者。末又写出所以别离之故,感慨深矣。”

杜甫咏物诗中,咏所谓“废弃之物”的还有《叹庭前甘菊花》、《归燕》、《蒹葭》、《促织》、《病马》、《孤雁》、《鸥》、《蕃剑》等,大多写得哀婉深沉,极具感人力量,不是一般的咏物诗所能企及的。如同样以《孤雁》为题,晚唐诗人崔涂的一首写道:

几行归雁尽,念尔独何之。暮雨相呼失,寒塘独下迟。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未必逢矰缴,孤飞自可疑。

这首诗很有名,写孤雁,用暮雨、寒塘、渚云、关月来渲染气氛,形象颇生动,作者流离失所的孤寂心情被巧妙地表现出来。但拿这首诗和杜甫的《孤雁》一比,就会看到崔诗的不足之处: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就刻画形象的工巧说,杜甫的这首诗未必超过崔涂的那首。此诗不同于崔诗的,在于它不仅写出了杜甫的深沉情感,也把乱世飘荡中失群的人的痛苦表现出来了,它概括得更广更深。范元实《诗眼》说:“尝爱崔涂《孤雁》诗云‘几行归雁尽’者八句,豫章先生使余读老杜‘孤雁不饮啄’者,然后知崔诗之无奇。”可见,杜甫的《孤雁》在艺术上产生的感染力,绝不是崔涂的那首所能相比的。

当然,触物致兴,借物抒情,通过物象融注思想感情,这不仅仅是个艺术手法的问题。对自然界形形色色的花草虫鱼、飞禽走兽没有深入细致的观察;对千汇万状、纷纭复杂的生活没有洞察幽微的眼光,没有独到深切的感受;对社会上各种各样的现象、人物没有强烈的爱憎、鲜明的好恶,是很难想象能够做到“篇篇寓意,含蓄无穷”的。

二、形象生动、个性鲜明

形象生动、个性鲜明,是杜甫咏物诗的另一个鲜明特色。优秀的诗歌总是通过形象来抒发感情的,咏物诗自然不会例外。杜甫咏物诗的寄托、寓意就是在塑造形象的基础上完成的,咏物诗不能没有寄托、寓意。没有寓意、寄托的咏物诗,如同没有灵魂的躯壳一样,必然形同槁木。当然,咏物诗也不能没有形象,离开具体、生动的形象,咏物诗的寄托、寓意就成了水中之月,难以捉摸了。由于描写对象的关系,咏物诗对形象的塑造有更高的要求。优秀的咏物诗中的形象,不仅要求具体、鲜明,而且要求生动、传神,要求既写出所咏之物的形态,又写出所咏之物的神情,做到“形神俱似”,在物象的形神被传达出来的同时,巧妙地、自然地显示出诗人深远的寄托和寓意,就达到古人所谓的“体物之精、寓意之善,兼而有之”的咏物诗的最高境界了。杜甫咏物诗中,这样的佳作不少,请看《房兵曹胡马》: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这首诗,用精炼、简净的语言,写出了一匹骏马的形态神采,还写出了作者的胸怀抱负。首句点出马的出处不平常。此句写马的体格,骏马多瘦而不肥,以锋棱形容之,顿见骏马精悍遒劲的神气。第三句写马的双耳好像斜劈的竹筒那样尖锐,符合良马特征。第四句写此马驰骋迅疾,四蹄如飞。前四句,几笔勾勒,一匹骏马的神态已显示出来,然作者并不以此为满足,接下去又极写此马之神情,“所向无空阔”,是说马跑得极快,空阔的地带对它根本不算一回事。“真堪托死生”,写此马能使人脱险,可以托付生命,这是从与人的关系写出房兵曹有这匹骏马,可以驰骋边塞,立功万里之外。

这首诗算是体物之精、寓意之善两者兼而有之的杰作了。说它体物精,是因为骏马的形态神采,都写得栩栩如生,巧夺天工;说它寓意善,是因为读了此诗,想到的不仅是马,还想到人,可以领略诗人寄托的情感。

咏物诗的深刻寓意、寄托需要通过形象来表达,而既要有深刻的寓意和寄托,又要形象鲜明,并且寓意和所咏之物要求不即不离、水乳交融,这自然很不容易。所以古人常说:“诗难于咏物,词为尤难,体认稍真,则拘而不畅;摹写差远,则晦而不明。”

前人写咏物诗,常常存在两种毛病:一种是力求形似,一丝不遗,结果往往“拘而不畅”,丢掉了寓意、寄托这个灵魂。如李峤的咏物诗大多这样。还有一种是意在寄托,好用偏僻的典故和华丽的辞藻,结果则常常“晦而不明”,使所咏之物扑朔迷离、晦涩费解,读之总觉隔了一层。杜甫的咏物诗一般是“不隔”的。他的咏物诗,很少用典,没有道不着的弊病。杜甫写咏物诗,经常巧妙地运用烘托的手法,来突出形象,使所咏之物形神皆现。请看《画鹰》: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竦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条旋光堪摘,轩楹势可呼。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第一、二句点出画鹰的卓然不凡。“竦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则用真鹰作比,刻画了画鹰的气势。三、四句主要从画鹰的身形着眼,这自然不够,因此五、六两句,诗人宕开一笔,通过画上的陪衬对象,写出画鹰栩栩如真鹰的神情。“条旋光堪摘,轩楹势可呼”,条,绳索,指系鹰的丝绳。旋,金属转轴,指鹰绳另一端所着之铁环。这句意思是,画上的条、旋亮亮闪闪的,极为逼真,似可以从画上摘下来,让鹰飞走。轩楹,堂前廊柱,是鹰所站立的地方。这句意为,只要你呼唤一声,画鹰简直就会直扑出来。两句用“条旋”、“轩楹”从侧面烘托鹰的气氛,再加上最后两句以性格情思寄之,使全诗显得灵气飞舞。诗人那种奋发有为的抱负和气概,就通过画鹰的生动形象,让我们感受到了。

通过丰富的联想,运用贴切的比喻,使形象逼真而富于韵味,也是杜甫咏物诗中常见的。《月》这首诗表现得较为突出:

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尘闸元开镜,风帘自上钩。兔应疑鹤发,蟾亦恋貂裘。斟酌嫦娥寡,天寒耐九秋。

此诗第一二句写残月出山,月光映入水中,反照楼台的景色,境界清幽、凄迷。

三、四两句突起想象之笔,先以开闸见镜比月形,承山吐月;再以风帘之钩比月形,承水明楼。前面四句,刻画月亮,已极逼真,五、六两句,作者继续煽动想象的翅膀,神思一下飞入寂寞的月宫,他怀疑月中兔子的头发白了,蟾蜍也因寒冷而留恋温暖的貂裘;他揣测寡居的嫦娥,在这九秋寒天,一定感到寂寞凄凉。最后四句显然是贴身用意,写月又不仅仅是写月,诗中之月,成了性格化了的可感形象,读后令人回味不尽。

把所咏之物想象成具有人的神情、姿态,通过拟人化的描写,来塑造形象,表达感情,这在杜甫的咏物诗中更是屡见不鲜,如杜甫在秦州时作的《促织》:

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草根吟不稳,床下意相亲。久客得无泪,故妻难及晨。悲丝与急管,感激异天真。

写蟋蟀“哀音何动人”,写它“床下意相亲”,用的都是拟人手法。这首诗,不从正面咏蟋蟀,而从侧面写,通过作者的听蟋蟀鸣叫,塑造了一只“草根吟不稳”的流离失所、寄人床下的蟋蟀形象。同时也传达了作者长期客游四方,尝尽艰苦的悲凉情调。拟人化的好处在于可使物象生动,同时又便于寓情于物,充分地抒发感情。杜甫咏物诗中,拟人化手法用得极为普遍。如写鹦鹉:“鹦鹉含愁思,聪明忆别离。”《病橘》中写橘叶:“萧萧半死叶,未忍别故枝。”《苦竹》中咏竹:“青冥亦自守,软弱强扶持。”等等,都是用拟人手法,刻画出生动传神的形象,又借形象表现出作者的深沉感情的。

杜甫咏物诗的表现手法是多种多样的,这里我不打算一一列举。综合运用多种多样的表现手法,创造形神俱似、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这显然是杜甫咏物诗的一大特色。

杜甫咏物诗历来脍炙人口,这固然和他以高明的表现手法塑造出生动感人的形象分不开,但更重要的似乎还在于它们的立意,在于它们形象之中的深刻寓意。忠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和人民群众一起痛哭,一起叹息,一起愤怒,一起欢唱,这正是杜甫的咏物诗引起人们共鸣,赢得读者激赏的根本原因。 

原标题:杜甫的咏物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