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嬗代 黄宗羲为何对投降清朝的钱谦益以礼相待?

天津日报 2016/01/2612:41 显示图片

资料图:黄宗羲

资料图:钱谦益

有一年,黄宗羲听说钱谦益得了重病,就赶过来探望。已近暮年的钱谦益显得十分苍老,聊过一些家常之后,他对黄宗羲说:“你来得正好,我有一事相求。”

原来一位姓顾的巡盐御史求文三篇,一篇是为他父亲写墓志铭,另两篇分别是一本诗集和一本庄子注释的序言。这位盐台大人不差钱,三篇小文,润笔千金。在明末,钱谦益的名气很大,他曾官至礼部尚书,用黄宗羲的话说,“主文章之坫者五十年”,是公认的文坛领袖。不过,此时钱谦益已经不比当年,高达千金的稿费还是很让他动心,因为他被罢官回家后,失去了收入来源,只能靠着以前的名气,卖文为生。稿费标准虽然不低,但随着年纪越来越大,才思难再泉涌,这活儿干起来也越来越吃力,他自己就曾感叹说:“手穷欠钱债多,腹穷欠文债多。手穷尚可延挨,东涂西抹;腹穷不可撑补,为之奈何!”意思说,手里没钱可以东拼西凑穷对付,肚子里没玩意儿,文章写不出来,这可怎么办呢?现在钱谦益遇到的就是这样的麻烦,接了个大活儿,干不了,想找人代笔,又怕文采不足,有损自己的声望,砸了自己的招牌。此时的黄宗羲,成了送上门的救星。

黄宗羲得知让他当“枪手”,踌躇半天,竟没能答应下来,因为这事实在让他不无顾虑。

论交情,黄宗羲与钱谦益没的说。当年他曾四次参加科举考试未中,却得到钱谦益的赏识,两人遂成忘年之交。黄宗羲科场失意,醉心学术,家里的书读完了,四处求借抄书,钱谦益家里有座著名的藏书楼,名曰绛云楼,藏书十分丰富,黄宗羲常来他家里看书,每次他来的时候,钱谦益都好吃好喝好招待,极尽热情。有一天晚上,黄宗羲将要睡觉时,钱谦益打着灯笼敲开他的房门,送来一些银两。在人家住,看人家书,不仅不要钱,还给自己钱,弄得黄宗羲很不好意思。钱谦益说:“你就别客气了,这是贱内的主意。”钱谦益的夫人,就是秦淮河畔的名妓柳如是,当年钱谦益以迎娶正妻的礼仪把柳如是娶回家,曾轰动一时。柳夫人不仅才貌双全,而且很有见识,对天下才士极为爱惜,所以有意资助,也为钱谦益约一个晚年看书的伙伴。

就这份情谊说,给朋友当回枪手也没什么,可问题在于钱谦益后来的人品饱受诟病与质疑。他们生活在一个改朝换代的动荡年代,清军入关,明朝灭亡,每个人似乎都不得不面临一种艰难的人生抉择。在传统的观念里,为国殉难,不作贰臣,是起码的民族气节,是当时士人不二的选择。可这事对于钱谦益就有些难了。1445年,南明覆亡之时,柳如是劝钱谦益取义成仁,自杀殉国。钱谦益于是效仿屈原自沉以明志,事前还通知了不少亲戚朋友。人们都来了,满怀敬意地肃然观看,结果钱谦益在船上流连犹豫了很久,用手探了探水,说:“冷极奈何!”水太凉了,终究没敢死。倒是柳如是独自跳了下去,被人救了起来。在表演过这场自杀的行为艺术之后,钱谦益跪降南下的清军统帅多铎,到北京无限风光地做起了清官。

钱谦益的失节受到了士林人士的非议,黄宗羲当然也很不赞成,但他比别人更多了清醒的理性,毕竟在那个天崩地裂的时代里,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不能简单地以“忠奸”来划分选择活下来的人。所以对钱谦益,他抱有一份理解的尊重。但现在,钱谦益让他捉刀代笔,黄宗羲却不能不有所忌惮了,这正是他犹豫的原因。

钱谦益显然看出了黄宗羲的为难,但他并不死心,活儿接了,买卖不能不做。不愧是读过书的人,脑瓜略微一转,就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他借故把黄宗羲引进自己的书房,出去时顺便把房门加上了一把锁,意思再明白不过了,要出来,文章就是钥匙。三国时,刘表的大儿子刘琦为避祸向诸葛亮求教,使的不就是上楼抽梯的办法吗?黄宗羲无计可施,只得屈就。好在三篇文章对“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黄宗羲来说不过小菜一碟,几个时辰就轻松搞定了。

钱谦益看了黄宗羲写的文章,大为叹服,特意把儿子叫到床前,指着黄宗羲嘱咐说:“只有太冲先生深知我的心意,我死后的墓志铭不托他人,一定得由太冲先生代劳。”不过幸运的是,钱谦益死后,他儿子早把老爸的嘱托忘在了脑后,另请了他人,黄宗羲得知后,暗自庆幸,如释重负地说:“使余得免是非,幸也。”把我从是非中解脱出来,真是太幸运了。

在历史上,黄宗羲是个风骨凛然、气节高坚的人,他曾多次参加反清复明的义军,对清廷征召他入朝做官的邀请,更是果断选择了拒绝。但他并未因此而拿起道德的棒子,用自己的标准要求别人,对钱谦益始终以子侄辈之礼相待,为此留下了一段文坛佳话。

人生其实最难的不是说“不”,简单地拒绝可以让我们与是非划清界限,但世间有些东西却并非不左即右那样黑白分明,唯有理解与宽容,才彰显出一份气度与见识,而这,正是我们这个社会所需要的温暖的催化剂。

原标题:最难的不是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