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年话猴:看看猴子演绎的“非礼勿视 非礼勿言 非礼勿听”

扬子晚报 2016/01/2711:26 显示图片

西汉长臂猿木雕。

三只猴子不听不说不看。

拴马石上的猴石雕。

惠山泥人“美猴王”。

宋代瓷猴。

南京博物院一年一度的年终“文博大餐”——生肖文物展今天正式亮相。在今年的猴年文物展中,您可以看到从扬州西汉大墓出土的木雕长臂猿,也能看到近年来民间风靡的猴形雨花石、猴年邮票。林林总总80余件猴主题文物在特展馆5楼展出,展期3个月。

木雕猴2000年不朽,原来是经过脱水处理

“猴展”中最古老的一只猴,是来自距离今天2000多年的西汉。1979年发掘于考古人员在扬州高邮发现的一座西汉墓葬,初步考证墓主人系西汉广陵王刘胥夫妇,这就是赫赫有名的“天山汉墓”。墓葬中出土文物包括了“黄肠题凑”、玉器、铜器、漆器、陶器、木俑,还有这只伸展着身体的“长臂猿”。

这只长臂猿长约20厘米,向前伸展的双臂就超过10厘米,它的双手握拳,仿佛在抓一件东西。木雕通体漆黑,猿猴大耳垂肩,面部线条灵动,寥寥几刀,就做出了咧嘴大笑的效果。专家介绍,这件木雕是一辆马车上配件,但具体在什么部位,已经很难还原。

我们知道,木质文物极易腐朽,为什么这只“长臂猿”能在地下深埋2000多年,完好地保存至今呢?原来,它是经过了脱水处理的,再加上墓葬所在区域土壤和密封状况等因素。种种因素与巧合之下,让它完整地呈现在今人面前。

猴子演绎的“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

早在3000多年前,中国古代先民就把猴子录进了象形字。“猴”本作“侯”,东汉班固所撰《白虎通义》中说:“猴,侯也,见人设食伏机,则凭高四望,善于侯者也。”由于它是动物,所以加反犬旁作“猴”。而考古发掘出土更早的猴文物,则出现在新石器时代。不过随着民俗文化的发展,明清以后,猴子造型才在各类器物设计中普及开来。这与“马上封侯”、“封侯挂印”、“灵猴献瑞”等吉祥话的风靡有关。

展览中有件高4.8厘米、径58.4厘米的清代“红漆雕刻三猿大圆盘”。论语有言——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这件圆盘外髹朱漆,绘画有松下三猴,三只猴子呈半蹲姿势,模样憨态可掬:第一只用手捂着耳朵,第二只用手捂住嘴巴,第三只用手蒙着眼睛。这三只猴子分别代表的是:不听、不说、不看,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当时流行的谨慎善为、与世无争的处世性格。

本次展览一共推出和猴有关的各种绘画、邮票、年画、泥塑、玉雕、金属雕塑、瓷器、石雕、砖雕、木雕、牙雕、紫砂、漆器、古籍、雨花石等80件文物,内容包括马上封侯、灵猴献寿、生肖猴、戏猴图、闹天宫等题材。除了自然界的猴,高度人格化的、神话中的猴——孙悟空也频现身影。

古人认为猴子能让马不生病

展览中还有明末清初的拴马石——正方体的柱子上雕着猴子。这里面就与古代的“猴文化”有关。专家介绍,中国西北地区直到现代,农家的炕头上仍多有用青石雕刻的“护娃猴”;一些地区的码头流行“护航猴”,“抱桃猴”则用来祝寿。此外,猴子还有“祈雨”“求子”等多种功能。而猴子在古代最主要的功能,是保护马匹免于患病。

专家介绍,古人相信,猴子和马在一起,能够使马避开瘟疫。因此,很多地方的拴马柱上都雕刻一只猴子。《西游记》中,孙猴子上天当官,玉帝封他为“弼马温”,专门养马,用的就是“猴助马避瘟”的功能,因此“弼马温”其实就是“避马瘟”。

原标题:西汉木雕“长臂猿” 穿越2000多年仍保存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