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东”道“西”:“东西”一词是怎么来的?

北京晚报 2016/01/3009:36 显示图片

“说东道西”语出自宋·释惟白《续传灯录》卷二十,意思是说东家,讲西家。形容没有中心地随意说说。此处的东与西已经是引申出的意思。

对于“东”“西”从字形及字义的发展来看,大致有两层意思:专指方位,如东南西北中;合用为“东西”,也就是现在人对物质的称呼。“东”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丁山、徐中舒、马如森释为独体象形字,“橐”的初文。像两头被捆束起来的布袋。依《说文解字》:“东,动也。从木。官溥说:从日在木中。王筠‘从日在木中,日升扶桑之谓’即日出之形。”然而,在出土的甲骨卜辞中有东方之意,亦有“东西”之意。在《说文解字》中表东方之意,许慎受当时学术思想影响,将“东”释为“动也”有其道理。在古代哲学思想中,东方在后天八卦中属震位,而震象征动。《易·说卦》:“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又《易·说卦》:“震,动也。”于方位上来说,东方相对的是西方。西字象形,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字像鸟巢形,本义是鸟巢。据小篆字形,上面是鸟的省写,下为鸟巢形。“西”是“栖”的本字。本义:鸟入巢息止。《说文解字》:“西,鸟在巢上也。象形。日在西方而鸟西(栖),故因以为东西(东、西方)之西。”古西与栖为同一字。甲骨卜辞中对西的运用也是指方位。于字形上来说至许慎《说文解字》小篆的字形已定型,后来的隶书、楷书均是在小篆的基础上,隶变、讹变、楷化、简化的结果。

经过历史文化及语境的变化,东、西二字,对方向的理解已经根深蒂固,没有其他臆测之意。然而对于物件、“东西”来讲的意思,经后人的解释,不免有多种臆测。大致有两种说法:一、与古代商业、经济、文化有关。古代长安有东、西两市(汉代已有设置),唐代更是兴盛。是当时最重要的国际性交易市场及娱乐中心。两市贸易繁荣,人们购物多去这两地。有时去东市购买物品,有时去西市购买物品,久而久之,“买东西”一词也就成了人们购物的说辞。或者说在商末周初,商业刚刚兴起时,经商之人将东西两都的物品进行交易而得名,证明当时贸易的繁荣;二、与五行有关。我国古代人的思想观念是建立在五行、八卦之上。按照五行观念:东代表金,西代表木,南代表水,北代表火,中代表土。古人认为生活中使用的物体多是由金和木两种物质做成的,因此,自然而然地便把“东西”二字当成了用来泛指物质、物体的代名词。或者说,古代购物用的器物多属竹篮之类(有空),五行中木、金为实物,可用器物盛,而火、水不容易盛,从而以“东西”代称物质、物品。

周《散氏盘》 金文

汉《张迁碑》 隶书

汉《说文解字》 篆书

北魏《刁遵墓志》 魏碑

唐柳公权楷书

清王铎行书

现代毛泽东草书

商甲骨文

商甲骨文

周《散氏盘》 金文

秦李斯小篆

汉《张迁碑》 隶书

北魏《亢桢墓志》 魏碑

唐欧阳询楷书

明解缙行书

唐张旭草书

原标题:说“东”道“西”